离别的清晨,A大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里,空气清冽。宁晚拖着比来时沉重许多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书籍、资料和那幅珍贵的银杏标本画——走出招待所。远远地,就看见江野已经等在楼下那棵光秃秃的银杏树下,依旧是简单的穿着,身形挺拔,像这冬日清晨里一棵沉静的树。
他自然地走上前,接过她手中的行李箱拉杆,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手背,带着室外的冰凉。
“吃早饭了?”他问,声音比平时更低沉些,混在清晨的寂静里。
“在招待所吃过了。”宁晚点头,跟在他身侧。
去往车站的路上,两人都显得有些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离别的情绪和崭新开端的兴奋交织在一起,让语言显得多余。只有行李箱轮子碾过路面发出的规律声响,和彼此轻浅的呼吸声。
到达车站,时间尚早。候车室里人流熙攘,充满了各种奔赴与告别的气息。他们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
“手续都办妥了?”江野放下行李箱,看向她。
“嗯,都确认好了。”宁晚回答,仰头看着他。车站顶棚透下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影子,让他深邃的眼眸显得更加沉静。
“开学是三月?”他确认道。
“三月五日。”宁晚清晰地报出日期,那个日子早已刻在她的脑海里。
他点了点头,表示记下。然后,从随身背着的帆布包里,拿出了一个扁平的、用牛皮纸包好的方形物件,递给她。
“路上看。”
宁晚有些意外地接过。物件不重,摸起来像是……一本书?她抬起头,用眼神询问。
他没有解释,只是目光沉静地看着她,那里面似乎藏着一丝极难察觉的、属于送别时刻的柔软。“保持联系。”
“嗯。”宁晚将那个牛皮纸包小心地放进随身的双肩包里,紧紧抱着,“你也是。”
广播里开始播报宁晚车次的检票通知。
“我该进去了。”宁晚指了指检票口。
“好。”
她从他手中接过行李箱拉杆,这一次,指尖相触,两人都微微停顿了一下,却没有立刻分开。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收拢,短暂地、几乎是小心翼翼地包裹了一下她的指尖,那力道很轻,带着他掌心微凉的温度,却像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传遍了她的全身。
只是短短一瞬,他便松开了手。
“路上小心。”他低声说,目光牢牢锁着她。
“你也是。”宁晚感觉自己的脸颊有些发烫,不敢再与他对视,拉起行李箱,转身汇入了排队的人流。
她没有回头,却能清晰地感觉到,那道沉静而专注的目光,一直跟随着她,直到她通过检票口,消失在通道的拐角。
找到座位,安顿好行李,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城市风景开始加速后退,A大,那座承载了她梦想与崭新开始的学府,渐渐缩小,最终消失在视野的尽头。
宁晚的心并没有随之空落,反而被一种饱满的、温暖的期待充盈着。她想起了那个牛皮纸包。
她将它从背包里拿出来,放在小桌板上,小心翼翼地拆开。
里面果然是一本书。一本崭新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书——《思考,快与慢》。她记得,这是行为经济学领域一本里程碑式的着作,她曾在书单上看到过,却还没来得及细读。
她翻开书的扉页。
里面没有赠言,没有署名。
只有一行力透纸背的、她无比熟悉的字迹,写着一个A大的邮箱地址,以及一个看起来像是内部通讯用的短号。
在邮箱地址的下方,还有两个简短的字:
“常用。”
宁晚看着这行字和那两个简单的字,心脏像是被温水浸泡着,柔软而熨帖。他没有写“想你”,没有写“等你”,甚至没有写“保持联系”。他只是将他最常用的联系方式给了她,告诉她,这个通道,是“常用”的。
这比他说出任何话语,都更让她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属于未来的确定感。
她将书抱在怀里,指尖轻轻摩挲着光滑的封面,转头看向窗外。列车正飞驰在广袤的平原上,冬日的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暖融融地洒在她身上,也洒在那本崭新的书上。
她知道,下一次归来,将是真正的入驻,是学术生涯的正式启航,也是与那个沉默却坚定的同行者,在同一片星空下,共同探索更广阔天地的开始。
列车向着南方,向着短暂的休整与等待,疾驰而去。
而宁晚的心,已经留在了那片北国的星海之中,并随着手中的这本书,提前预习着即将展开的、充满挑战与光明的,下一段征程。
归途温暖,前路可期。
星海的序章,已然在她怀中,静静展开。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