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在紧锣密鼓中正式启动。宁晚的生活节奏被再次调快,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摆。她需要深入研读Abm相关的技术文档,以确保自己能准确理解建模的逻辑;同时,她必须将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编程实现的、清晰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参数设置。这要求她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更要有一种将定性思考转化为定量表达的精确性。
她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或宿舍,与堆积如山的文献和写满草稿的笔记本为伴。与江野的交流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密集。他们常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整个下午,对着白板上的模型架构和流程框图,反复推敲、争论、修改。
江野依旧是那个冷静精准的思维引擎,总能迅速指出她方案中的逻辑漏洞或技术上的不可行性。但他的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向的指点,更多是带着探讨意味的提问:“为什么设定这个参数是线性的?”“考虑过个体记忆效应对预期形成的影响吗?”这些问题迫使宁晚不断回溯理论本源,深化自己的思考。
而宁晚也渐渐敢于挑战他建模中的某些“理所当然”。一次,对他设定的信息传播网络过于均匀提出了质疑,认为这忽略了现实社交网络中的“小世界”特性和关键节点的影响。江野听后,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沉默地盯着白板看了许久,然后拿起笔,开始重新勾勒网络结构。
“有数据支持吗?”他一边画,一边头也不抬地问。
“有一些社会学研究的结论,我可以整理出来。”宁晚立刻回应。
“嗯。”他应了一声,笔下未停。
那种感觉,就像两个工匠在共同打磨一件精密的仪器,各司其职,又相互校准。思维的碰撞溅射出火花,也催生出更趋近完美的方案。
一个周五的晚上,两人在实验室为了一个关于“政策信号如何影响异质性主体学习速率”的核心机制,争论到深夜。窗外不知何时又飘起了雪花,静谧无声。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还有白板上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流程图。
“……所以,我认为学习速率a不应该是一个固定值,而应该是个体先验信念与政策信号差距的函数。”宁晚指着白板上一处,语气坚定。
江野双臂环抱,靠在桌沿,目光锐利地审视着那个函数表达式。“函数形式?证据?”
“基于贝叶斯更新思想的类比,证据……我需要再找找实证研究的支持。”宁晚诚实地承认。
他沉默了片刻,就在宁晚以为他会否定这个尚不成熟的想法时,他却忽然直起身,走到白板前,在那个函数表达式旁边,写下了几个可能的数学形式。
“这几个函数形式,在保证收敛的前提下,可以模拟不同程度的信念粘性。”他侧头看她,“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参数代入,看看模拟结果是否符合经济直觉。”
宁晚看着他写下的那几个简洁而优美的数学表达式,眼睛一亮。他没有否定她的方向,而是为她提供了将模糊构想具象化的工具。
“好!”她用力点头,感觉疲惫一扫而空。
问题暂时告一段落,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才感到一阵强烈的倦意袭来。宁晚忍不住打了个小小的哈欠。
江野看了一眼窗外越下越大的雪,又看了看她眼下淡淡的阴影,开口道:“很晚了,回去吧。”
“嗯。”宁晚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两人一起走出实验楼。雪下得正紧,鹅毛般的雪花在路灯的光柱中纷乱飞舞,地上已经积了薄薄一层。寒气扑面而来,宁晚下意识地裹紧了羽绒服。
“我送你到宿舍楼下。”江野的声音混在风雪声里,不容置疑。
“不用,我自己可以……”宁晚的话还没说完,他已经迈开步子,走在了前面,为她挡住了大部分的风。
雪夜寂静,只有脚踩在积雪上发出的“嘎吱”声。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投在洁白的雪地上,时而交叠,时而分开。他们沉默地走着,一种奇异的安宁在风雪中弥漫。
走到宿舍区岔路口,宁晚停下脚步:“到了。”
江野也停下,转过身。雪花落在他深色的外套和头发上,很快融化成细小的水珠。他的脸颊和鼻尖被冻得微微发红,眼神在路灯和雪光的映照下,显得比平时柔和了许多。
“框架的经济学部分,”他看着她说,呼出的白气迅速消散在寒冷的空气里,“基础已经比较扎实。后续的模拟和调试,会更有挑战。”
他的语气平淡,像是在做一个客观的进度评估。但宁晚却从中听出了一丝……认可?或者说,是一种将她视为可以共同面对后续挑战的合作伙伴的确认。
“我知道。”她迎着他的目光,清晰地说,“我会跟上。”
雪花落在她的睫毛上,带来冰凉的触感。她看着他被雪花点缀的眉眼,看着他沉静眼眸中倒映出的、小小的自己,心脏忽然不受控制地加快了跳动。
他似乎想说什么,喉结轻轻滚动了一下,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片刻,那里面翻涌着某种深沉难辨的情绪,比这雪夜更加幽深。
最终,他却只是抬手,极其自然地拂去了落在她肩头的一片雪花,动作快得如同错觉。
“上去吧。”他收回手,声音低沉。
那个轻触带来的微麻感还残留在肩头,宁晚耳根发热,几乎不敢看他的眼睛,低低应了一声:“嗯,你……路上小心。”
她转身,几乎是逃也似的快步走进了宿舍楼。直到感应门合上,将风雪和他隔绝在外,她才靠在冰凉的墙壁上,轻轻喘了口气。
窗外,雪依旧在下,无声地覆盖着整个世界。
宁晚抬手,轻轻碰了碰刚才被他拂过的肩膀,那里仿佛还残留着他指尖微凉的温度和那份……未宣之于口的重量。
实验室的灯光,雪夜的同行,肩头一触即离的拂拭……
所有这些细碎的片段,像一颗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的涟漪层层叠叠,汇聚成一片汹涌而无声的潮汐,在她心底深处,澎湃作响。
她知道,有些东西,早已超越了学术合作的边界,沉甸甸地,落在了彼此心上,只是尚未被言语正式命名。
而这雪夜的静谧,恰好容纳了这份悄然滋长、日益清晰的重量。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