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示意图被宁晚小心地夹进了《思考,快与慢》的书页里,与她自己写满批注的便签为邻。它像一枚思维的路标,每当她在阅读文献遇到与复杂网络或算法相关的内容时,都会拿出来对照参考,原本艰涩的概念似乎也因此变得亲切了几分。
研究生的课程压力与日俱增。除了《高级宏观经济学》,她还选修了《计量经济学前沿》和一门需要大量编程实践的《数据科学基础》。每一天都被课程、研讨和作业切割成碎片,她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图书馆、教室和宿舍之间来回奔忙。
与江野的见面,也变得更具功能性。他们依旧会在食堂碰面,但话题更多地围绕着各自遇到的学术难题。有时是她拿着计量作业里一个关于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问题向他请教,他会用更本质的矩阵推导帮她理解其背后的统计原理;有时是他提到实验室模型在某个特定参数下出现的异常波动,她会尝试从经济系统的角度提供一些可能的类比解释。
这种交流不再是单方面的指引,更像是一种双向的、跨领域的思维碰撞。尽管大多数时候,他的领域对她而言依然深奥,她的视角对他而言或许略显“柔软”,但他们都开始欣赏并尝试理解对方所使用的“语言”和其背后的逻辑之美。
一个周六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宁晚抱着厚厚的参考资料和笔记本电脑,来到图书馆她惯常使用的那个靠窗位置,准备攻克《数据科学基础》那令人头疼的课程项目——利用真实数据集构建一个预测模型。
她刚摊开资料,一个熟悉的身影便在她对面的座位坐了下来。是江野。他穿着简单的灰色卫衣,脸上带着一丝熬夜后的疲惫,但眼神依旧清明。他冲她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然后便从背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一堆打印出来的论文,沉浸了进去。
宁晚有些意外,他很少在这个时间点出现在图书馆的这片区域。但她没有多问,只是也低下头,开始自己的任务。
一时间,只有键盘敲击、书页翻动和偶尔笔尖划过纸面的细微声响。阳光逐渐升起,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将两人笼罩在温暖而安静的光晕里。
宁晚在数据清洗阶段就遇到了麻烦,一个字段的缺失值处理方式直接影响了后续模型的稳定性。她尝试了几种常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眉头不自觉地皱紧。
她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眉心,目光落在对面的江野身上。他正专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触摸板上快速滑动,似乎在调试一段复杂的代码。
似乎察觉到她的注视,他抬起眼,目光与她相遇,带着询问。
宁晚犹豫了一下,还是将电脑屏幕稍稍转向他,指了指那个困扰她的缺失值问题,低声道:“这个字段,用均值填充或者删除,模型后续的预测偏差都很大。”
江野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她身边,俯身看向她的屏幕。他离得很近,宁晚能闻到他身上干净的、带着淡淡咖啡因的气息。他的目光快速扫过她的代码和数据分布图。
“试试多重插补(multiple Imputation)。”他直起身,声音平静,“单一插补方法假设缺失是完全随机的,你的数据可能不满足。多重插补能更好地保留不确定性。”他顿了顿,补充道,“R语言里有现成的包,用法不复杂。”
他没有动手帮她写代码,只是给出了方向和建议的工具。
宁晚眼睛一亮,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更合适的路径。“好,我试试看!”
他点了点头,回到自己的座位,重新投入他的世界。
宁晚按照他的建议,查找相关资料,学习多重插补的实现方法。这个过程依旧需要耗费心力,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当她终于成功运行插补程序,看到后续模型预测效果显着提升时,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她兴奋地抬起头,想与他分享这个小小的成功,却见他依旧眉头微蹙,盯着自己的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显然也正深陷于某个难题之中。
她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专注的侧脸。阳光在他浓密的睫毛上跳跃,投下细碎的阴影。一种奇异的、平静的满足感充盈着她的心胸。
在这个安静的清晨,他们各自面对着不同的挑战,跋涉在不同的知识疆域。没有言语,没有打扰,只是共享着同一片空间,同一段专注的时光,感受着彼此思维运转的微弱共振。
这比她独自完成一个项目,更让她感到踏实和有力。
不知过了多久,江野似乎终于突破了某个关卡,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轻轻吁了一口气。他抬手揉了揉太阳穴,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宁晚,发现她正看着自己。
他的眼神有一瞬间的停滞,随即恢复如常,只是眼底那惯常的沉静里,似乎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类似放松的东西。
“解决了?”他问,声音带着一丝久未开口的微哑。
“嗯。”宁晚点头,嘴角弯起,“你呢?”
“暂时。”他合上电脑,开始收拾东西,“实验室还有个组会。”
“哦。”
他也收拾好东西,站起身。“先走了。”
“好。”
他看着她又补充了一句,声音低沉:“代码写得不错。”
宁晚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他是在说她刚才实现多重插补的代码。她的脸颊微微发热,心里却像被羽毛轻轻拂过,泛起一丝隐秘的欢喜。“……谢谢。”
他没再说什么,背着包转身离开了阅览区。
宁晚看着他清瘦挺拔的背影消失在书架尽头,才收回目光,重新看向自己屏幕上运行成功的模型。图书馆里依旧安静,阳光正好。
她知道,前路还有无数个需要独自攻克的难题。
但在这个充满书卷气息的晨曦里,她无比清晰地感受到,最好的陪伴,并非时刻不离的相守,而是在各自攀登的路上,偶尔回望时,能看到对方也在奋力向上的身影,并能随时为彼此点亮一盏思维的灯。
共振的轨迹,无声无息,却坚实有力。
而他们的故事,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各自努力与偶尔交汇中,缓缓铺陈,流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