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最终报告撰写进入尾声。宁晚将所有的数据、图表、模型推演和现实意义阐释,都凝聚在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晰的文档里。这个过程,像是对这半年多来所有努力的一次系统性回溯,每一个参数,每一行代码,都承载着无数个日夜的思考与汗水。
她与江野的协作,也进入了最后也是最纯粹的阶段。他们反复核对报告的每一个细节,确保逻辑的无懈可击和表述的精准无误。讨论依旧频繁,但都严格围绕着学术内容,心照不宣地避开了任何可能触及个人情感的雷区。
那种刻意维持的专业距离,让宁晚在疲惫之余,也生出几分冷静的审视。她看着身边这个沉浸在理性世界里的江野,想起那个在雪夜几乎失控的他,想起那个会因为她的一个思路而眼底发光的他。哪一个,才是更真实的他?还是说,这两者本就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存在?
报告完成的当天,是一个难得晴朗的冬日。阳光透过图书馆高大的玻璃窗,将空气中的尘埃照得纤毫毕现。宁晚将最终版的电子文档发送给江野和李教授,然后合上电脑,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一种巨大的、混合着成就感和淡淡空虚的情绪,席卷了她。这个倾注了她无数心血的项目,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江野发来的消息,依旧简洁:
“报告收到。很好。”
后面附了一个李教授的回复截图,上面是几句肯定的评价和后续投稿学术期刊的建议。
宁晚看着那条消息和截图,心里那片因为项目结束而产生的空落感,被一种更坚实的满足所取代。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这比任何个人的情感纠结,都更让她感到价值的实现。
她回复:“辛苦了。”
他回:“嗯。”
对话就此终止。像乐章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余韵袅袅,却终究归于寂静。
傍晚,宁晚独自在校园里散步。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金色的光芒洒在未化的积雪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泽。她走到那棵老银杏树下,如今枝桠光秃,但在她的记忆里,它永远定格在秋日那一片璀璨的金黄里。
她拿出手机,点开那个加密的、存放着那封未寄出信件的文件夹。指尖在“发送”按钮上空悬停许久,最终还是移开了。
现在,还不是时候。
项目刚刚结束,彼此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消化和沉淀。她不想让这份过于沉重的情感,成为他需要立刻面对的负担,也不想让它玷污了刚刚取得的、纯粹的学术成果。
她将手机收回口袋,抬头望着天际那轮逐渐西沉的落日。霞光染红了半片天空,壮丽而宁静。
她知道,有些话,需要在一个更好的时机,以更从容的姿态,去言说。或者,有些答案,或许根本无需言语,时间自会给出最恰当的安排。
回到宿舍,她开始整理这学期所有的物品,为即将到来的假期做准备。那幅银杏标本画被小心地取下,擦拭干净,准备带回家。那本写满江野批注的高三物理错题本,也被她重新拿出来,摩挲着上面早已熟悉的字迹,心里一片温软的平静。
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的印记,见证了她的成长,也串联起了她与他的缘分。
夜深人静时,她再次打开电脑,不是写报告,也不是看文献。她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是——《下一章,待续》。
里面没有具体内容,只有一个空白的页面。
她看着那个空白的页面,仿佛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研究生生涯才过去一半,未来还有更广阔的学术天地等待探索,还有更复杂的人生课题需要面对。而她和江野之间,那场始于一张纸条、贯穿了整个青春的漫长故事,也远未到终章。
结题的乐章已经奏响,余音绕梁。
而属于他们各自的、以及可能共同拥有的下一章,正如同这空白的文档,等待着被时光和选择,一笔一划地填满。
她关掉电脑,走到窗边。A大的夜空,星子寥落,却异常明亮。
未按下的发送键,不代表放弃。
它只是将那份沉甸甸的心意,暂时妥帖收藏,等待着一个更恰当的黎明,或者,等待着他终于准备好,与她共同翻开那空白的一页。
夜色温柔,包裹着沉睡的校园,也包裹着她一颗充满希望与耐心的心。
前路漫漫,唯有成长与等待,永恒不变。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