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春天在查尔斯河两岸肆意铺展,粉白的樱花尚未落尽,嫩绿的新叶已经迫不及待地覆上枝头。宁晚在江野mIt公寓附近的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窗外的风景与伦敦的阴沉截然不同,充满了明亮而蓬勃的活力。
重逢的狂喜沉淀为一种更为踏实、细密的温暖。他们之间似乎不需要漫长的适应期,分离的时光仿佛只是系统运行中一次短暂的“休眠”,唤醒后,所有参数自动加载,连接如初。
第一天早晨,江野敲响旅馆房门时,手里提着还冒着热气的咖啡和牛角包。
“‘本地能量补充方案’,”他将纸袋递给她,语气如常,但眼神里带着一夜未消的柔和,“测试一下‘效用函数’。”
宁晚接过,咖啡的香气和面包的温热透过纸袋传来,她忍不住笑起来:“‘初始评测’,满意度很高。”
他们去了江野的实验室。与A大和LSE都不同,这里充满了更尖端的计算设备和更浓厚的跨界氛围。江野向她展示了他正在攻克的难题——如何将神经科学的实证数据更有效地嵌入决策模型。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微分方程和算法流程图。
宁晚站在他身边,看着那些熟悉的、却又更为深奥的符号,感觉像是又回到了A大的实验室,只是这一次,他们站得更近,共享的思维疆域也更为广阔。
“这里,”她指着模型结构中一个关于“社会学习”的模块,“或许可以引入我们论文里那个‘文化网络’的扩散机制?可能会影响‘信念更新’的速率。”
江野凝神思考了片刻,拿起笔,在白板上快速勾勒出新的连接线。“有道理。‘交叉验证’的可能性。”
整个上午,他们沉浸在学术的碰撞中。没有刻意的谦让,只有平等的探讨和灵感的激发。宁晚带来的LSE视角和江野深耕的mIt前沿技术,如同两种不同的催化剂,在查尔斯河畔的这间实验室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午后,他们沿着查尔斯河畔散步。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河面上帆影点点,跑步的人们从身边掠过,充满活力。
“校样带来了吗?”江野问,手很自然地牵起她的。
“在包里。”宁晚点头,感受着他掌心熟悉的温度和力道,“找个地方签?”
他们没有选择严肃的办公室或图书馆,而是在河边找到一张面向水面的长椅。宁晚从背包里拿出那份承载着他们首次跨洋合作成果的论文最终校样,厚厚的一沓纸,散发着油墨和纸张特有的气味。
两人并肩坐在长椅上,膝盖抵着膝盖,将校样摊开。他们各自拿出笔,开始逐页检查。过程并不浪漫,甚至有些枯燥——核对公式的排版,确认参考文献的格式,检查图表的清晰度。偶尔会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或者一个术语的翻译而低声讨论几句。
但在这份枯燥中,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密与满足。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混合着河水的流淌声和远处的鸟鸣,构成了一曲平静而充实的背景音。当他们在最后一页的作者签名处,先后写下自己的名字时,一种郑重的仪式感油然而生。
“好了。”宁晚放下笔,轻轻呼出一口气。看着并排的两个签名,感觉像是为过去一年多的所有努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江野也放下笔,没有去看那份校样,而是侧过头,目光落在她被阳光镀上一层柔光的侧脸上。
“下一步,”他开口,声音低沉而平稳,“有什么‘路径规划’?”
他问的是她的博士研究,也是他们共同的未来。
宁晚将校样仔细收好,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河面的波光在他眼底闪烁,清晰映出她的倒影。
“博士论文的开题基本确定了,方向是文化因素与政策传导,需要大量的跨国数据和新的建模方法。”她汇报着,语气认真,“可能会经常需要‘远程技术支持’。”
“ ‘通信带宽’和‘算力支持’不是问题。”他笃定地回应,随即顿了顿,眼神里多了几分深意,“至于‘物理距离’这个参数……或许也存在‘优化空间’。”
宁晚的心微微一颤。他是在暗示,他在考虑缩短彼此的地理距离。欧洲的机会?还是其他?
她没有追问具体细节,只是看着他,清晰地说:“无论‘参数’如何调整,‘协同进化’的进程不会中断。”
这就是她的答案,也是她的承诺。
江野看着她,看着她眼中那份与自己同样坚定的光芒,嘴角缓缓扬起一个清浅而真实的笑容。他伸出手,不是牵手,而是轻轻揽住她的肩膀,让她靠在自己身侧。
宁晚顺从地靠过去,将头枕在他的肩上,闭上眼睛,感受着阳光的暖意、河风的轻柔,和他身上令人安心的、干净的气息。
查尔斯河在他们的面前静静流淌,承载着时光,也映照着未来。
参数的校准从未停止,路径的优化持续进行。
但核心的算法始终未变——信任,懂得,以及那份跨越山海、历经时间考验,早已坚不可摧的,共同前行的决心。
喜欢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