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脚下,魏军营寨依山而建,成济站在望楼上,远眺着连绵不绝的蜀军大营。
秋风萧瑟,卷起营中旌旗,也带来远方蜀军操练的号角声。
昨日一战,姜维亲自率精锐突袭,虽被击退,但魏军也折损了数百精锐。
成济清点麾下,如今能战之兵仅剩两千余人。
“将军,邓艾将军遣使来报,其部已按计划移驻西山,与我军形成犄角之势。”副将上前禀报。
成济点头:“传令邓将军,务必坚守营寨,没有我的命令,绝不可轻易出战。”
他走下望楼,召集众将议事。军帐内,气氛凝重。
“诸位,蜀军势大,我军兵力不足,当以守为主。”成济展开地图。
“我已挑选三百精锐骑兵,分为三队,专司袭扰蜀军粮道。”
一员年轻将领出列:“将军,三百骑兵是否太过冒险?若遇蜀军主力...”
成济摇头:“不必硬拼。每队百人,昼伏夜出,专挑蜀军运粮队下手。烧毁一两车粮草便立即撤退,绝不恋战。”
他详细部署:“一队由王校尉率领,活动在祁山北道;二队由张都尉率领,负责南道;三队作为预备,轮流休整。记住,我们的目的是骚扰,不是决战。”
众将领命而去后,成济独坐帐中。油灯摇曳,映照着他沉思的面容。
“姜维...”他轻声自语。
“果然还是那个姜维。”
昨日阵前,他试图劝说姜维退兵,言明天下大势,分析利害得失。
然而姜维只是淡然一笑:“成将军好意,维心领了。然丞相遗志,维不敢忘;汉室中兴,维不敢辞。”
那一刻,成济明白,这个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将军,绝不会因为任何劝说而放弃北伐的信念。
历史的车轮,终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可惜啊...”成济叹息。
作为后世之人,他深知姜维北伐的悲壮结局,也敬佩这份执着。
但身为魏将,他必须尽忠职守。
次日黎明,三支骑兵小队悄然出营,消失在晨雾中。
与此同时,蜀军营中,姜维也在部署下一步行动。
“成济坚守不战,意在拖延。”姜维对众将道。
“我军粮草有限,不能久耗。今日诱其出战,若再不出战,便强攻其营寨!”
然而一连三日,无论蜀军如何在魏寨前叫骂挑战,成济始终闭门不战。
魏军营寨防守严密,箭楼林立,壕沟纵横,显然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成济逆贼!缩头乌龟!”
“敢不敢出寨一战!”
蜀军将领在寨前高声叫骂,甚至有人将女子衣物射入寨中羞辱。
魏军将士怒不可遏,纷纷请战:“将军!让末将出去教训这些狂徒!”
成济却异常冷静:“匹夫之怒,徒损性命。传令各营,没有我的命令,擅出战者,军法处置!”
他亲自巡视各营,安抚将士:“蜀军求战心切,正说明他们耗不起。我们只需坚守,待其粮尽,自会退兵。”
与此同时,袭扰粮道的骑兵开始见效。
第四日深夜,王校尉率部归来,虽折损了十余人,但成功焚毁了蜀军一支运粮队。
“将军,烧毁粮车二辆,斩杀护卫数十人。”
成济点头:“很好。让将士们好生休息,三日后再次出击。”
接下来的日子里,三支骑兵轮番出击。
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忽东忽西,神出鬼没。
虽然每次战果不大,但持续的袭扰让蜀军粮草运输变得困难重重。
蜀军营中,姜维开始感到压力。
“大将军,粮草运输屡遭袭击,押运兵力不得不增加,运输速度大减。”粮官忧心忡忡地禀报。
“照此下去,军中存粮恐难支撑月余。”
更糟糕的是,当姜维尝试强攻魏军营寨时,发现难度远超预期。
成济与邓艾相互呼应,一方受攻,另一方立即出兵牵制。
魏军据险而守,滚木垒石如雨而下,蜀军伤亡惨重却难有进展。
这日,姜维亲自督战,猛攻成济大营半日,死伤千余人,却连第一道寨墙都未能突破。
“该死!”姜维怒不可遏。
“成济这厮,用兵如此谨慎!”
副将劝道:“大将军,魏军坚守不战,我军强攻难下,粮草又日渐紧张,不如...”
“不可!”姜维断然道。
“此次北伐,机会难得。若就此退兵,何日才能完成丞相遗志?”
然而现实的压力与日俱增。袭扰粮道的魏军骑兵越来越大胆,甚至开始在白昼出击。
蜀军不得不派出更多兵力护卫粮道,这又削弱了前线的攻击力量。
成济站在寨墙上,远望着蜀军营中的炊烟日渐稀疏,知道战略正在见效。
“传令骑兵,加大袭扰力度。另外,派人联络邓将军,约定明日子时虚张声势,佯装劫营,疲惫蜀军。”
是夜,魏军突然鼓噪而出,火光冲天,似要大举劫营。
蜀军急忙整军备战,却见魏军稍触即退,如此反复三次,搞得蜀军一夜未得安眠。
次日,蜀军士气明显低落。
当他们想要休整时,魏军的袭扰又至。
姜维在帐中踱步,面色凝重。
他明白,战局正在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成济的战术虽然保守,却十分有效。
继续强攻,损失惨重;就此退兵,心有不甘。
“成济...难怪能大破司马望。”姜维喃喃自语。
“果然名不虚传。”
而此时在魏军营中,成济接到探报:李昭率领的援军不日即可抵达。
“传令各营,继续坚守。待援军一到,便是我们反击之时!”
夜色渐深,祁山南北,两支军队各自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在不远处的道路上,李昭正率领数万步军日夜兼程赶来。
这场对峙,即将迎来转机。
喜欢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