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太极殿内。
历经内乱洗礼的曹魏朝堂,今日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百官分列两侧,虽有不少新面孔填补了司马氏党羽被清除后的空缺,但秩序井然,气象一新。
御座之上,皇帝曹髦身着十二章纹冕服,面容虽仍年轻,眉宇间却已沉淀下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威仪。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最终落在为首的王经和成济身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众卿平身。”曹髦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待百官起身后,王经率先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洪亮地禀报道:“启奏陛下,前旨推行之科举取士制,如今已初见成效。天下各州郡才学之士闻风而动,纷纷响应,翘首以盼朝廷开科。臣与诸位同僚连日商议,已初步拟定县试郡试与京城大比之章程、科目及取士标准。不日即可将详细条陈呈报陛下御览。相信待科举正式施行,必能广纳天下贤才,使我大魏人才济济,朝堂焕然一新!”
此言一出,殿中不少出身寒门的官员面露振奋之色,而那些传统世家出身的官员则神色复杂,但无人敢在此时提出异议。
科举之制,无疑是打破世家垄断官途的利器,亦是皇帝曹髦与成济等革新派大力推动的国策。
曹髦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赞许之色:“王爱卿与诸位大臣辛苦了。此事关乎国本,务必斟酌妥当,使寒门英才皆有晋身之阶。具体细则,便由爱卿总揽,尽快落实。”
“臣,遵旨。”王经躬身领命,退归班列。
待王经退回,曹髦神色一正,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声音也提高了几分:“内政革新,乃强国之本。然外患未平,亦不可懈怠。诸位爱卿皆知,前番司马逆贼作乱,东吴孙氏,背弃盟约,趁火打劫,竟与逆贼勾结,夺我襄阳、合肥二城。”
提到此事,曹髦语气中带着压抑的怒气,殿内气氛也随之凝重。
襄阳与合肥,乃是曹魏防御东吴的两大战略支点,失去此二城,不仅长江防线洞开,更让东吴势力得以深入中原腹地。
“此二城,乃太祖武皇帝(曹操)历经血战所得,是我大魏将士用鲜血浇筑之疆土,绝不容有失,”曹冕斩钉截铁地说道。
“如今内乱已平,国力渐复,正当厉兵秣马,收复失地,以雪前耻!朕意已决,即刻筹备南征,不知哪位将军愿为朕分忧,替大魏夺回这故土山河?”
几乎是话音刚落,一人便已越众而出,甲胄铿锵作响。
众人望去,正是镇西将军成济。
“陛下!”成济立即行礼,声音洪亮而坚定。
“逆贼虽平,然国耻未雪。东吴背信,夺我疆土,末将每每思之,寝食难安。今陛下欲兴王师,末将不才,愿领一旅之师,南下破敌,必克复襄阳、合肥,扬我大魏天威于江汉之滨。”
看着主动请缨的成济,曹髦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与信任。
他深知,满朝武将,论战功、论能力、论对朝廷的忠诚,无人能出成济其右。
“好!”曹髦抚掌,朗声道。
“镇西将军忠勇可嘉,锐气逼人!朕便命你为征南都督,率精兵五万,南下收复失地!”
“末将,领旨谢恩!”成济再拜,起身时,眼中燃烧着昂扬的战意。
朝会之后,曹髦特意在清凉殿召见成济。
此处并非正式朝会之所,环境清幽,显示出皇帝欲与心腹大将进行更深入交谈的意图。
内侍奉上香茗后便被屏退,殿内只剩君臣二人。
曹髦卸下了朝堂上的威严,语气中带着关切与探究:“将军方才在朝堂之上,慨然请命,朕心甚慰。只是……出兵方略,将军心中可有成算?襄阳、合肥,先取何处?”
成济似乎早已料到皇帝会有此问,他从容不迫地缓缓道:“回陛下,臣意,先攻襄阳。”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然而,正因如此,臣才更要反其道而行之,先攻襄阳!”
“襄阳?”曹髦闻言,眉头微蹙,显然这个答案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将军,东吴以水师称雄于世。襄阳城三面环水,北临汉水,江面开阔,正是吴军水师逞威之地。我大魏水军新创,战船、水卒皆远逊于吴。若先攻襄阳,必先强渡汉水,直面吴军水师锋芒,此非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乎?何不先取合肥?合肥虽坚,然陆路通达,更利我步骑发挥。”
成济早已料到皇帝会有此问,从容分析道:“陛下所虑极是。然正因如此,臣才更要先攻襄阳。”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幅军事地图前,手指点向襄阳位置:“陛下请看,正因襄阳乃水站要冲,东吴必认定我军不敢直撄其锋,会将防御重心置于合肥。他们料定我军会先攻看似更容易得手的合肥。臣,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他的手指在汉水流域划动:“东吴一半以上的精锐水师,如今都云集于襄阳附近的汉水之上。若能在此地,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重创甚至歼灭其水师主力,其意义远超收复一城一地!”
成济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曹髦:“此举,一可一举夺回汉水的控制权,震慑东吴;二可极大削弱吴军北上的能力;三可向东吴展示我大魏军威,使其在陛下将来西顾之时,东吴不敢轻举妄动。”
他继续阐述,语气充满自信:“反之,若先攻合肥。吴军凭借水师优势,可源源不断从濡须口、柴桑方向支援,战事极易迁延日久。即便攻克,我军亦必伤亡惨重,无力即刻西进再图襄阳。而一旦我军在襄阳取得大胜,吴军丧胆,合肥守军士气必然受挫,届时或可传檄而定,即便强攻,亦会事半而功倍!”
曹髦凝神静听,眼中的疑虑逐渐被赞许所取代。
他走到地图前,凝视良久,缓缓吐出一口气:“将军深谋远虑,洞悉全局,朕不如也。以正合,以奇胜。先攻襄阳,看似行险,实则是直指要害的妙棋!”
他重重一拍成济的肩膀,所有的信任与期望都凝聚在这一拍之中:“既然如此,朕便将这五万将士,将这南征大业,全权托付于将军!朝中粮草、军械,朕会命王经等人全力筹措,绝不让将军有后顾之忧!”
“陛下隆恩,臣万死难报!”成济躬身,语气沉凝,“臣必竭尽驽钝,不负陛下重托!”
曹髦点点头,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语气变得格外郑重:“将军此次出征,朕授你‘征南都督’之职,节制前线诸军,然……仅限于此战军务。各州郡地方守军、行政,仍由朝廷直接统辖,将军不必分心。”
成济心领神会,立刻道:“陛下圣明!军政分离,方能杜绝权臣割据之祸,此乃国家长治久安之基。臣只需陛下信任与前方指挥之权足矣,绝无他念!”
他明白皇帝的深意。
昔日司马懿便是凭借多次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机会,一步步将地方军政大权揽于手中,最终尾大不掉。
曹髦此举,既是维护中央集权,也未尝不是对他成济的一种保护,避免他功高震主,重蹈覆辙。
看着成济毫无芥蒂、坦然接受的态度,曹髦眼中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欣慰与放松。
“好!朕在洛阳,静候将军凯旋佳音!”
“臣,定不辱命!”
曹髦望着他消失在殿外的身影,久久不语。
殿内檀香袅袅,窗外阳光正好。
他知道,一场决定南方格局,乃至影响未来天下一统进程的大战,即将由这位他最为倚重的将军拉开序幕。
而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赌上性命、孤注一掷的年轻皇帝,他的将军,也不再是那个需要临阵倒戈、险中求存的孤臣。
他们的身后,是一个正在逐渐凝聚力量、焕发生机的大魏。
喜欢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成成济:保曹髦定三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