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医院医疗设备中心,藏在老住院部地下一层,是全院最神秘的角落。
这里常年不见阳光,通风管道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永不停歇的呜咽。
密密麻麻的医疗设备堆满了房间,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超声探头……新旧设备层层叠叠,电缆线像蛛网般缠绕,空气中弥漫着金属锈味、电子元件的焦糊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腐朽气息。
近三年来,这里频繁发生匪夷所思的设备故障——无电自启的除颤仪、显示亡者数据的监护仪、发出诡异电波声的呼吸机,让负责设备维护的工作人员人人自危,这里也成了医院里人人避之不及的“灵异重灾区”。
我叫江哲,是医疗设备中心的主管工程师,五年前从医科大学设备工程专业毕业,怀着对技术的信仰来到这里。
入职时,前辈老杨就告诫我:“地下一层的设备库,尤其是最里面的3号库房,非必要别去,夜里更不能单独待着。”当时我只当是老员工吓唬新人,毕竟设备故障总有科学解释,短路、接触不良、程序紊乱……
这些都是常见问题,所谓“灵异”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可不到半年,我就亲身经历了那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恐怖,彻底颠覆了对“设备故障”的认知。
第一次诡异事件发生在我入职第三个月的夜班。那天轮到我和实习生小林值夜,负责全院医疗设备的紧急维修。
凌晨两点多,设备中心的应急灯突然闪烁了三下,随后陷入一片漆黑——主供电和备用发电机同时跳闸,这种情况在设备中心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
我拿着应急手电筒,正准备去配电室检查,身后突然传来“嘀嘀嘀”的急促警报声。
声音来自3号库房的方向。3号库房存放的都是淘汰下来的老旧设备,大多是十年前的监护仪、除颤仪,早已切断电源,堆放在角落等待报废处理。“谁在动3号库的设备?”我心里咯噔一下,拉着小林快步跑过去。
库房门虚掩着,警报声越来越响,混杂着电流的滋滋声,在黑暗中格外刺耳。
我推开门,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库房,眼前的景象让我浑身一僵:一台老旧的国产除颤仪正自行启动,屏幕亮着刺眼的绿光,电极板冒着微弱的电弧,发出“噼啪”的声响。
更诡异的是,这台设备的电源线早已被剪断,接口处的铜线裸露在外,根本没有任何供电来源!
“江哥,这……这没通电怎么会启动?”小林吓得声音发抖,紧紧攥着我的胳膊。
我强压下心中的惊悸,上前仔细检查。除颤仪的电源模块已经锈蚀,内部线路早已老化断裂,完全不具备工作条件。
可它此刻却像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操控着,屏幕上跳动着不规则的波形,电极板交替充放电,发出刺耳的嗡鸣,像是在模仿心脏除颤的节奏。
“可能是电容残留电荷?”我试图用专业知识解释,可话一出口就知道站不住脚——这台设备已经闲置五年,电容即便有残留电荷,也不可能支撑如此持续的高功率运转。
就在这时,除颤仪突然停止了嗡鸣,屏幕上的波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行白色的数字:“20:17:36”。
这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点,既不是当前时间,也不是设备的出厂日期。“这是什么意思?”小林颤声问。我没有回答,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这个时间点,我似乎在哪里见过。
第二天查阅设备档案时,我发现了一个恐怖的巧合:这台除颤仪最后一次使用,是在五年前的一个晚上,20点17分36秒,它在抢救一位心梗患者时突然故障,无法放电,导致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而那位患者,正是3号库房当年的管理员,因突发心梗倒在了库房里,最终没能被自己天天维护的设备救活。
这个发现让我浑身发冷。难道这台除颤仪的“故障”,是那位逝去的管理员在重复自己生命最后时刻的绝望?
老杨得知后,脸色凝重地告诉我:“那位管理员姓赵,是个老工程师,一辈子没结婚,把设备当孩子养。他去世后,3号库房就开始不太平,你遇到的,只是开始。”
我本以为这只是巧合,可接下来的半年里,诡异事件愈发频繁,且一次比一次恐怖。
深秋的一个雨夜,凌晨三点,急诊科打来紧急维修电话:一台刚校准过的监护仪出现异常,显示的生命体征数据完全混乱,心率忽高忽低,血氧饱和度始终停留在37%,但患者的实际状态却很稳定。
我带着维修工具赶到急诊科,看到监护仪屏幕上的数据疯狂跳动,像是在进行某种诡异的“倒计时”。
喜欢医院诡异档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医院诡异档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