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的旋律如同无形的丝线,在阳光弥漫的客厅里缠绕、流淌。
路回终那句关于“人的本质需求”的点拨,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曲松十的脑海里漾开一圈圈越来越大的涟漪。
她不再盯着那些具体的功能流程图和数值设定,而是任由思绪飘散开。
她想起自己和路回终的相遇,想起那些从疏离到靠近的瞬间——不仅仅是那些重大的危机或明确的告白,更多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一碗深夜的热汤面,一次无声的太阳穴按摩,一个清晨的小米粥,还有刚才那句不着痕迹却直指核心的提醒。
这些瞬间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让她感受到了“被看见”、“被理解”、“被回应”。
是在这些互动中,她确认了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存在和价值,也确认了这段关系的独一无二。
那么,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该如何创造这种“确认”的契机?
她的手指在平板上无意识地划动着,之前那些“增加亲密度”、“提升好感度”的机械设定,此刻在她看来显得如此苍白。
她需要的是更细腻、更不可预测、更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互动时刻”。
一个想法如同破土的新芽,悄然萌生。
如果……不是预设好的互动选项,而是创造一个能引发玩家自发创造“共享记忆”的环境呢?
比如,在一个极光流转的虚拟夜空下,系统不提供任何“合影”或“拥抱”的按钮,但提供可以改变局部环境光影的简易道具,比如可以抛向空中、炸开成特定图案的小型烟花,或者可以在地面留下短暂荧光足迹的特殊药剂?玩家需要彼此配合,才能创造出独属于他们的、转瞬即逝的极光画卷或荧光小径。
再比如,在某些需要合作解谜的关卡,解谜的关键不是找到隐藏的钥匙或按下正确的开关,而是需要一位玩家演奏一段简单的旋律(通过qtE实现),另一位玩家根据旋律的节奏,在另一端同步触发机关?错误的节奏会导致失败,但完美的合奏不仅能解开谜题,或许还能触发隐藏的、华丽的视听奖励……
这些想法不再是冷冰冰的功能堆砌,而是试图构建能产生“情感温度”的互动场景。
核心不再是“完成任务获得奖励”,而是“共同创造独特体验,并在此过程中确认彼此的陪伴与默契”。
思路一旦打开,各种灵感便纷至沓来。
曲松十的手指在平板上飞舞,快速地将这些碎片化的想法记录下来,勾勒出简单的示意图和核心机制描述。
她完全沉浸在了创造的愉悦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阳台上的路回终,虽然目光落在书页上,但眼角的余光偶尔会掠过客厅里那个时而蹙眉、时而恍然、时而在平板上飞快记录的身影。
她看到曲松十脸上重新焕发出的那种专注而兴奋的光彩,那是被灵感击中的模样。
她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继续阅读,只是端起那杯已经微凉的红茶时,指尖似乎比平时更轻快了些。
当曲松十终于从灵感爆发的状态中稍稍抽离,感到脖颈有些酸胀抬起头时,才发现窗外的阳光已经变成了橘红色的夕照。
她竟然在地板上坐了近一个下午。
她伸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目光落在阳台。
路回终还坐在那里,书似乎又翻过了几十页,侧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带着一种静谧安然的美感。
曲松十心中一动,拿起平板,赤着脚轻轻走到阳台门口。
“姐姐。”她声音里还带着未散尽的创作兴奋。
路回终闻声抬头,看向她。
曲松十将平板屏幕转向她,上面是她刚刚整理出的、关于社交系统新方向的核心思路概要。
“我好像……找到一点感觉了。”她眼睛亮晶晶的,像盛满了碎星,“不是让他们去‘完成’社交,而是让他们有机会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交时刻。”
路回终的目光在平板屏幕上快速扫过,那些关于“共享记忆”、“环境互动”、“非预设性合作”的关键词映入眼帘。
她没有发表具体的看法,也没有评判这些想法是否可行,只是看了几秒后,重新将目光投向曲松十,淡淡地问:
“饿不饿?”
曲松十一愣,随即失笑。
满腔想要分享和讨论的创作热情,被这极其现实的一句问话轻轻接住,然后妥帖地安放下来。
她摸了摸肚子,老实点头:“饿了。”
“想吃什么?”路回终合上书,站起身,动作优雅从容。
“嗯……都可以!”曲松十跟着她往屋里走,心思却还有一部分黏在刚才的构思上,下意识地追问,“姐姐,你觉得那个‘极光烟花’的想法怎么样?会不会技术实现太复杂了?还有那个合奏解谜……”
路回终走向厨房的脚步未停,声音平稳地传来:“先吃饭。技术问题,周一可以找程序组评估。”
她的语气如此自然,将创作的激情与日常的生活清晰地区分开,却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曲松看着她的背影,忽然觉得,灵感迸发固然令人欣喜,但能将这份欣喜安然接住,并提醒她人间烟火的所在,或许是另一种更深沉的温柔。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地板上,渐渐融合。
唱针早已走到尽头,爵士乐停了,但空气中,似乎还萦绕着那份推动了灵感涟漪的、宁静而深邃的余韵。
喜欢回响终松间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回响终松间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