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到了自己朝堂上那些有时也让他头疼的文官集团,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
难道后世子孙,面对的是更加不堪的局面?
李世民亦是面色凝重,他贞观朝堂能臣辈出,
但也深知官僚体系的弊端,此刻不免心有戚戚:
“君王纵有励精图治之心,若无得力臣工辅佐,亦是独木难支。
这崇祯…看来其处境,比朕想象的还要艰难。”
嬴政目光幽深,他想起了那些在背后非议他严刑峻法的儒生,语气冰冷:
“寡人向来认为,臣子无能即是罪!
若皆如‘挂壁弓’,留之何用?尽数涤荡,方可廓清寰宇!”
他那霸道绝伦的气势,让亭内的空气都为之一紧。
林清音从对秦良玉的无限敬佩中回过神来,听到这第五首诗和诸位帝王的解读,心中亦是波澜起伏。
崇祯这血泪控诉般的诗句,让林清澜对帝王之位的孤独与艰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她轻声道:“内有朽木为官,外有强敌环伺,秦将军纵有擎天之志,亦难挽狂澜于既倒…可悲,可叹。”
陆怀瑾沉重地点点头:
“正是如此,崇祯陛下一生勤政,自诩非亡国之君,而事事皆亡国之象。
这五首诗,四首褒扬忠烈,一首痛斥庸臣,正是他内心世界最真实的写照。
对秦良玉这般国之干城的极度渴望,与对满朝‘挂壁弓’的极度失望,交织成了他悲剧性的宿命。”
朱棣颓然坐回椅子上,反复咀嚼着那“早传封事挂壁弓”一句,只觉得字字诛心。
他猛地抬头,看向张辅、朱能,眼神锐利:
“尔等给朕听好了!回朝之后,整顿吏治,清查庸碌!
朕不要‘挂壁弓’,朕要的是能开疆拓土、治国安邦的良弓劲弩!
若让朕发现谁敢尸位素餐,误我大明,朕剐了他!”
“臣等遵旨!”
张辅、朱能凛然应命,背后亦惊出一身冷汗,陛下这是被刺激得不轻啊!
亭内,因秦良玉而起的激昂,却被崇祯五首诗增添了无尽的悲凉与深刻的警示。
一位巾帼英雄的传奇,映照出的不仅是个人武勇,更是一个王朝末路的复杂图景。
让来自不同时空的帝王们,都陷入了对臣子、对吏治、对国运的深沉思索之中。
朱棣仿佛透过这数百年的时光,看到了那紫禁城中,
那位与他流着相同血液的末代子孙,在无数个深夜里,
对着堆积如山的奏章,以及奏章背后那些碌碌无为、党同伐异的“挂壁弓”们,
所发出的那一声无人听见的、绝望的叹息。
“崇祯…朕那子孙…”
朱棣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他…他最后…”
他想问,却又有些不敢问出口。
自缢殉国,这四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他的心上。
对于一个立志做超越历代帝王的雄主而言,自己的血脉后裔竟落得如此结局,是何等的讽刺与残酷。
陆怀瑾理解朱棣此刻复杂的心情,他轻声道:
“那首被后世公认、真正由崇祯陛下留下的绝笔,并非纸上诗文,
而是以指为笔,以血为墨,书写在御袍襟里之上的《血衣遗诏》!”
“彼时,李自成大军已破北京外城,崇祯陛下泣告皇嫂、手刃嫔妃,以免受辱。
他携太监王承恩,踉跄奔上煤山,回首望去,紫禁城烽烟隐隐,喊杀声随风飘来。
那一刻,天地虽大,已无他这个一国之君的立锥之地。”
陆怀瑾的语速放缓,每一个字却重若千钧,描绘着那悲怆的画面。
“他于寿皇亭旁一株老槐树下,解下袍带,自缢殉国。
而在自尽之前,他撕下内衬衣襟,咬破指尖,
留下了给这个他无力回天的江山,最后的话。”
他深吸一口气,用一种平静的语调,吟诵而出: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诗句(或者说遗言)吟罢,水榭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这不再是精雕细琢的诗歌,而是字字泣血、夹杂着无尽愤恨、自责,与仁慈的绝命书!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这一句,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朱棣的心口!
“然皆诸臣误朕!”
这一声指控,带着帝王最后的孤绝与不甘,
在亭台楼阁间回荡,刺痛了每一位深知“君臣之道”的帝王的神经。
而最后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更是将这种复杂的悲剧推向了顶峰,他恨臣子误国,却终究,未能忘却天下子民!
陆怀瑾目光扫过瞳孔震动、紧握拳头的朱棣,声音带着一种历史的冰冷:
“这便是大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最后的结局。陛下,‘诸臣误朕’四字,何其沉重?
而这《血衣遗诏》,便是那第五首…用整个王朝的覆灭,写就的、真正的明末悲歌。”
朱棣闭上眼,胸膛剧烈起伏,他能想象那种场景,那种绝望。
一股巨大的无力感袭来,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要扭转这一切的决心!
他猛地睁开眼,眼中血丝遍布,却燃烧着熊熊火焰:
“朕知道了!朕都知道了!文官掣肘,武将怯战,吏治腐败,积重难返!
这些都是我大明的顽疾!朕…朕回去后,定要…”
他攥紧了拳头,骨节发白,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
但那森然的杀意与改革的决心,已表露无遗。
嬴政冷哼一声,但眼神深处却也有一丝异样:
“君王死社稷,也算全了其位分。只是,优柔寡断,驭下无方,终是取祸之道!”
他的评价依旧苛刻,却也不得不承认,崇祯并非昏聩之君,只是能力不足以挽狂澜。
这时,一直沉浸在秦良玉故事中的林清音,再次开口。
她的声音依旧清越,却比之前更多了一份坚定与释然:
“陆先生,多谢你,让我得知世间曾有秦良玉这般人物。
她让我明白,女子为将,执掌千军,保家卫国,并非异想天开,亦非孤例。
纵然前路艰险,纵然须付出远超男子的代价,但青史之上,终会留下我等之名,
后世之人,亦会记得曾有女子,不让须眉!”
一旁的林清澜,目光扫过朱棣、嬴政、李世民,带着一种毫不逊色的锐气:
“崇祯陛下五首诗,前四首是给秦将军的勋章,而这第五首,是给所有为君者的警钟。
为君者,既需慧眼识得‘秦良玉’这般忠勇,更需铁腕涤荡那些‘挂壁弓’般的蠹虫。
否则,纵有擎天之志,亦难免…倾覆之祸。”
这番话,从一个女子,尤其是一位女帝口中说出,分量极重。
几位男性帝王皆默然不语,心中各有思量。
他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来自异域、号称“凛冬女帝”的女子,
其见识与气魄,确实非同凡响。
李世民颔首道:“凛冬女帝所言极是。治国如驭舟,贤臣良将为桨橹,庸臣奸佞为暗礁。崇祯之鉴,我等当共勉之。”
嬴政没有反驳,只是淡淡道:
“寡人宫中,不留无用之人。朝堂之上,更容不下废弛之器。”
他的理念,简单而直接,却也无比冷酷高效。
亭内的气氛,从因秦良玉而生的激昂,到因崇祯诗句而引发的悲愤与警示,
最终沉淀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沉重共识。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冲刷着一个个王朝,留下英雄的传说,也刻下失败的教训。
陆怀瑾看着眼前这几位神色各异的帝王,心潮澎湃。
他知道,今日他所讲述的,不仅仅是秦良玉一人的传奇,也不仅仅是崇祯一朝的悲歌,
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责任、忠诚与背叛的永恒命题。
朱棣深吸一口气,似乎将所有的情绪都压入心底,他看向陆怀瑾,目光灼灼:
“陆先生,你今日所言,于朕,重于千金!
秦良玉之事,朕铭记于心!崇祯之鉴,朕亦不敢或忘!”
他的话,也为这段关于巾帼英雄与末世悲歌的插曲画上了句号,
却也即将开启下一段更加波澜壮阔的历史。
闲谈结束后,四位君主便返回各自的世界,立刻投入到紧锣密鼓的选拔工作中。
此番遴选,目标明确,汇聚各方文化精英,共绘镜心湖的璀璨图景。
喜欢我的秘境是万界中心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的秘境是万界中心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