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的拍摄在一种平静而深刻的氛围中推进。楚言和苏晚彻底沉入角色,他们会在拍摄间隙,与社区里真实的退休老人、忙碌的上班族、嬉戏的孩童交谈,观察他们的神态,倾听他们的烦恼与喜悦。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被他们精准地捕捉并融入表演。
有一场戏,是苏晚饰演的教师“林静”,因为一个学生因家庭变故成绩下滑而心力交瘁,回到家又与因工作压力而烦躁的丈夫(楚言饰)发生口角。争吵后,两人一个在客厅闷坐,一个在厨房默默准备晚餐,空气中弥漫着压抑与委屈。然而,当他们的孩子(由一位小演员饰演)拿着得了“优”的画画作业,怯生生地走出来时,两人几乎是同时收敛了所有负面情绪,苏晚蹲下身挤出笑容夸奖,楚言则走过来,大手揉了揉孩子的头发,眼神复杂,有愧疚,更有责任。
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有这种静水流深的情感张力,却让现场许多工作人员都湿了眼眶。导演喊“卡”后,久久没有出声,最后只对楚言和苏晚竖起了大拇指。
这样的表演,通过官方释放的片花和严谨的媒体探班报道,持续不断地向外界输出。大众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影帝影后,而是会为柴米油盐操心、会为孩子的教育焦虑、会在疲惫时互相支撑的“普通人”。这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使得《万家灯火》未播先火,期待值拉满。
【对比案例】
与此同时,王怀山力捧的新人主演的那部古装仙侠剧《九天浮梦》高调开播。特效华丽,服化道精美,宣传铺天盖地。然而,播出后却反响平平。新人演员的表演单薄浮夸,无法支撑起复杂的角色,剧情更是被诟病为“老套路大杂烩”。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高开低走,与《万家灯火》扎实的口碑形成了惨烈对比。
王怀山试图打造的“东方神秘主义”冲奖项目,也进展不顺。他找的导演和编剧对所谓“神秘主义”的理解流于表面,剧本拼凑痕迹明显,根本无法与苏晚在《时间褶皱》中那种由内而外、与天地共鸣的表演层次相提并论。项目在前期筹备阶段就陷入了瓶颈,据说投资人也开始犹豫观望。
王怀山在办公室里再次大发雷霆,却无可奈何。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靠资本和营销堆砌出一时的热度,却永远无法复制楚言和苏晚那种基于深厚生活积累和艺术感悟的、无法被量化的核心竞争力。他那套依靠炒作、模仿和暗箭伤人的手段,在绝对的实力和日益精明的大众面前,越来越行不通了。
(暖暖的成长)
幼儿园里,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引导下,围绕暖暖的过度关注渐渐平息。她依然是那个爱画画、会分享的暖暖,只是更多了几分自己的小主见。
一次幼儿园举办“我的爸爸妈妈”主题分享会。很多小朋友都自豪地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医生、老师、工程师、快递员……轮到暖暖时,她站在小台子上,拿着自己画的画——画上是楚言和苏晚在《万家灯火》片场,穿着朴素戏服,坐在小马扎上对剧本的场景,背景是搭建的普通居民楼。
她声音清脆地说:“我的爸爸是工程师(角色身份),我的妈妈是老师(角色身份)。他们有时候会很忙,但是会陪我看书,给我讲故事。爸爸会修我的小自行车,妈妈会做很好吃的面条。” 她完全沉浸在自己对角色身份的理解和家庭日常的描述中,丝毫没有提及“演员”或“明星”。
台下知道情况的老师和其他几位家长,都露出了会心而感动的微笑。暖暖用她纯真的视角,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角色归角色,生活归生活”。
楚言和苏晚通过老师发来的视频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女儿正在他们用心营造的、尽可能正常的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拥有了辨别和守护本心的能力。
(家的夜晚)
拍摄结束后的一个寻常夜晚,一家三口窝在沙发上看暖暖最喜欢的动画片。暖暖靠在苏晚怀里,小脚丫搭在楚言腿上,已经有些昏昏欲睡。
“《万家灯火》快杀青了。”苏晚轻轻顺着女儿的头发,低声道。
“嗯。”楚言应了一声,目光从电视屏幕上移开,落在妻女身上,“拍完,休息一段时间。”
“带暖暖去看看爸妈,好久没回去了。”苏晚说着,嘴角泛起温暖的笑意。她指的是楚言的父母,两位一直住在江南水乡、过着宁静退休生活的老人。
“好。”楚言的眼神也柔和下来。
窗外的城市灯火,与电视屏幕的光影交织,映照着一家三口依偎的身影。《万家灯火》里演绎的是人间烟火,而他们此刻拥有的,就是这烟火中最温暖、最珍贵的一盏。
灯火可亲,岁月静好。
他们用回归生活的真诚,赢得了更坚实的掌声;用对家庭的守护,构筑了最稳固的港湾。王怀山之流的算计,在这样温暖而强大的光芒面前,如同投入火中的飞蛾,终究只能化作一缕青烟,消散无踪。
前方的路还长,但他们已然明白,无论星光如何璀璨,最终照亮归途、温暖人心的,永远是这盏名为“家”的、永不熄灭的灯火。
喜欢娱乐圈重生:退圈影后靠娃爆红了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娱乐圈重生:退圈影后靠娃爆红了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