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5 章 味承岁月与古方寻
味香斋的后厨里,晨光透过老旧的木窗,在青石板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张老头蹲在灶台旁,手里捧着一个掉了漆的铁皮盒子,里面装着泛黄的纸片 —— 那是味香斋传了三代的食谱,纸页边缘已经卷起毛边,有些字迹因为受潮,模糊得几乎看不清。
“张爷爷,您又在看这些旧食谱啦?” 阿梅端着刚洗好的碗走进来,看到张老头专注的样子,忍不住笑着说,“这些食谱您都背下来了,还看这么仔细干嘛?”
张老头抬起头,眼里满是温柔的笑意,指尖轻轻拂过一张写着 “桂花糖藕古方” 的纸片:“这可不是普通的食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念想。你看这个桂花糖藕的方子,要选七孔藕,用冰糖和陈年桂花慢慢熬,火候差一点,味道就差远了。我想把这些方子整理整理,再写写味香斋的故事,出本书,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祖宗的饮食文化。”
阿梅眼睛一下子亮了:“出书?太好了!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学会做咱们味香斋的菜,还能让大家知道味香斋的历史,多有意义啊!”
张老头笑着点点头,把铁皮盒子小心地收好:“我已经跟清鸢说了,她帮我联系了出版社,还说要帮我整理文字。就是有些方子,比如我爷爷传下来的‘八宝鸭古方’,里面有几味调料的用量,纸页受潮模糊了,我想不起来具体是多少,要是找不回来,就太可惜了。”
从那天起,张老头就开始忙碌起来。每天早上,他天不亮就起床,在厨房里试验那些模糊的食谱,一边做一边记录;下午,他就坐在味香斋的角落里,回忆味香斋的历史,从他爷爷年轻时开起味香斋,到抗战时期为八路军送馒头,再到现在分店开业,一幕幕往事,都被他仔细地写在笔记本上。
苏清鸢和林舟也经常来帮忙。苏清鸢帮他整理文字,把他口述的故事写成通顺的段落;林舟则帮他扫描那些旧食谱,存成电子文档,防止再次损坏。公益基金的孩子们也来凑热闹,小宇还帮张老头画了很多插图,有张老头在厨房做饭的样子,有味香斋的老招牌,还有公益基金的向日葵花田。
“张爷爷,您看我画的这个,” 小宇把一幅画递给张老头,上面画着张老头正在教他做向日葵馒头,“等书出版了,把这个放进去,大家就能知道您教我们做馒头的故事啦!”
张老头接过画,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好,一定放进去!咱们小宇画得这么好,必须让大家看看。”
可整理的过程并不顺利。一天,张老头在整理 “八宝鸭古方” 时,发现最关键的一步 ——“填馅调料配比” 的字迹完全模糊了。他急得满头大汗,在厨房里反复试验,用不同的调料配比做了十几只八宝鸭,可味道总是不对,不是咸了就是淡了,没有一只做出爷爷当年的味道。
“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张老头坐在灶台旁,看着锅里的八宝鸭,眼里满是失落,“当年爷爷教我做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光顾着玩,没记清楚调料的用量。现在想找,却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苏清鸢看到张老头失落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她坐在张老头身边,轻声安慰:“张爷爷,别着急。说不定我们能找到知道这个方子的人,比如以前在味香斋工作过的老人,他们可能还记得这个方子。”
林舟也点点头:“我可以帮您在网上发布消息,寻找以前在味香斋工作过的人,说不定能有线索。”
消息发布后,很多人都在网上留言,有的分享自己吃味香斋饭菜的回忆,有的提供一些模糊的线索,却没有人知道 “八宝鸭古方” 的具体配比。张老头的心情越来越低落,有时候坐在厨房里,看着那些旧食谱,能发呆一下午。
就在大家快要放弃的时候,一天早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进了味香斋。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个同样老旧的布包,看到张老头,眼里一下子泛起了泪光:“你是老张的孙子吧?我叫李建国,以前在你爷爷的味香斋做过学徒,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
张老头愣住了,仔细打量着老人,突然想起了什么,激动地站起来:“李叔!您是李叔!我想起来了,您当年做的糖醋鱼,可好吃了!您怎么来了?”
李建国笑着坐下,打开布包,里面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我在网上看到你找味香斋的老方子,就赶紧过来了。这个笔记本是当年你爷爷让我记的,里面有很多老方子,包括那个‘八宝鸭古方’的调料配比,我一直保存着,想着有一天能还给你们。”
张老头接过笔记本,双手都在发抖。他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工整清晰,在 “八宝鸭古方” 那一页,详细地写着调料的用量:“八角二分,桂皮一分,香叶半片,冰糖五钱,料酒三钱……” 正是他苦苦寻找的配比!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张老头激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紧紧握住李建国的手,“李叔,太谢谢您了!要是没有您,这个方子就真的失传了!”
李建国笑着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当年你爷爷对我好,教我做菜,还帮我解决家里的困难。我一直想着能为味香斋做点什么,现在终于有机会了。对了,还有那个‘玫瑰酥’的方子,你爷爷当年没写完,我后来根据自己的经验补充了一些,也记在笔记本里了。”
有了李建国的笔记本,张老头整理食谱的进度快了很多。他按照笔记本里的方子,重新做了八宝鸭,当香气在厨房里弥漫开来时,他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爷爷在厨房里教他做菜的场景。
“张爷爷,这个八宝鸭太好吃了!” 小宇尝了一口,眼睛都亮了,“比之前做的好吃多了,有小时候的味道!”
张老头笑着点点头,眼里满是欣慰:“这就是老祖宗的味道,不能丢啊。”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建国也经常来味香斋,和张老头一起回忆味香斋的往事,补充那些被遗忘的细节。李建国还教张老头做了很多失传的老菜,比如 “翡翠豆腐”“酱爆茄子”,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味香斋的历史。
半年后,《味香斋:岁月里的老味道》终于出版了。书的封面是味香斋的老招牌,旁边画着一朵小小的向日葵;里面既有详细的食谱,又有味香斋的历史故事,还有小宇画的插图,充满了温暖的气息。
新书发布会在味香斋总店举行。当天,味香斋里挤满了人,有来支持张老头的老街坊,有喜欢美食的读者,还有很多媒体记者。张老头穿着一身崭新的中山装,站在台上,手里拿着刚出版的书,声音有些激动:“这本书,不仅是味香斋的故事,更是咱们老祖宗饮食文化的传承。我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老味道里的温暖,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发布会结束后,很多读者都围着张老头签名,有的还分享自己和味香斋的故事。一位中年女士拿着书,眼里满是回忆:“张师傅,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来吃您做的向日葵馒头,现在我女儿也爱吃。这本书我要好好保存,以后教我女儿做,让她也知道咱们的老味道。”
没想到,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短短一个月,就加印了三次,成为了畅销书。很多美食博主都推荐这本书,有的还按照书里的食谱做味香斋的菜,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引来了很多点赞和评论。
出版社的编辑也打来电话,兴奋地说:“张师傅,您的书卖得太好了!很多读者都希望您能再出一本,讲讲更多老菜的故事。我们还想把这本书翻译成外文,让国外的读者也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张老头笑着答应了:“好啊!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老味道,传承咱们的饮食文化,我就愿意写。”
李建国也赶来祝贺,手里拿着一本签好名的书:“老张,你做到了!咱们味香斋的老味道,终于能让更多人知道了。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回忆更多老方子,把它们都写进书里。”
张老头握住李建国的手,眼里满是感动:“是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清鸢、林舟的帮忙,没有小宇的插图,没有你的笔记本,就没有这本书。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努力,让味香斋的老味道,永远传承下去。”
当天晚上,味香斋里举办了一场小小的庆祝会。大家围着桌子,吃着张老头按照老方子做的八宝鸭、玫瑰酥、桂花糖藕,聊着这本书的故事,气氛格外热烈。
苏清鸢看着眼前的一切,笑着说:“张爷爷,您看,这本书不仅传承了饮食文化,还让这么多人感受到了温暖。以后,会有更多人因为这本书,爱上中国的老味道,爱上咱们的文化。”
张老头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是啊,饮食文化是咱们老祖宗的宝贝,不能丢。以后,我还要教更多人做老菜,让味香斋的味道,传遍全国各地,让更多人知道,咱们中国的老味道,有多香,有多暖。”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老头开始筹备第二本书。他和李建国一起,走访了很多老街坊,收集更多失传的老方子;苏清鸢和林舟继续帮他整理文字;公益基金的孩子们也画了更多的插图,还帮他在公益基金的活动上宣传这本书,让更多孩子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有一次,公益基金举办 “小小厨师” 活动,张老头带着孩子们一起做向日葵馒头和桂花糖藕,还给他们讲书里的故事。小宇一边揉面,一边对其他孩子说:“你们看,这就是张爷爷书里写的向日葵馒头,吃了能感受到阳光的味道。我们以后也要像张爷爷一样,传承老味道,传承咱们的文化。”
孩子们齐声答应,声音里满是坚定。张老头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眼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味香斋的老味道,不仅会在书里传承下去,还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最温暖的记忆。
此刻,夕阳下的味香斋,老招牌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厨房里,张老头还在忙碌,锅里的八宝鸭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飘满了整条街。他知道,味香斋的故事还在继续,老味道的传承也还在继续,而这一切,都会像公益基金的向日葵花田一样,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永远传递着温暖和文化的力量。
喜欢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这个女人发疯公关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