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邮件里那句 “风波将息”,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不仅驱散了沈清姿心头的阴霾,也悄悄改变了她周遭的空气。
周一早上走进单位,茶水间里原本压低的议论声在她进门时骤然停住,几个之前总爱用探究眼神打量她的同事,此刻只是匆匆点头问好,目光里少了几分揣测,多了几分刻意的平和。
就连李大姐递来文件时,语气都比平时客气:“小沈,这是昨天地市补报的党建总结,你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乔副总。
上周省里召开文化产业座谈会,沈清姿作为组织部代表列席,恰好与乔副总坐在同一排。休息时乔副总主动转过身,手里端着茶杯,笑容里没了之前的试探,只剩几分审慎的客气:“周太太,听说周参赞在非洲那边的项目进展顺利?我们家薇薇前几天还说,多亏周参赞多番协调,采访才能顺利推进。”
这话里的退让显而易见 —— 不再提 “知冷知热” 的暗示,反而强调 “工作协调”,像是在刻意划清界限。
沈清姿端着水杯轻轻颔首,语气平和:“乔叔叔客气了,周聿只是做好分内工作。乔记者在外采访不易,后续若有需要国内配合的,只要不违反纪律,我这边也会尽力协助。”
一来一回的对话里,没有针锋相对,只有成年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体面。
沈清姿心里清楚,这份体面并非源于善意,而是周聿在非洲展现的雷霆手段 —— 迅速扫清项目障碍、揪出内鬼,用实打实的掌控力,让那些原本想借风波看笑话、甚至落井下石的人,重新评估了 “周太太” 这个身份的分量。
她不再是那个 “靠关系上位” 的年轻科长,而是 “能与周聿并肩扛过风浪” 的存在,这份与自身坚韧叠加的 “关联力”,让观望者不敢再轻举妄动。
但她没有丝毫沾沾自喜,反而比之前更警醒。
午休时坐在工位上,她翻看着之前整理的 “周聿工作佐证” 文件夹,指尖划过那些标注着 “谈判纪要”“会议记录” 的文件,忽然清晰地意识到:这场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她与周聿之间那根无形却坚韧的纽带 —— 他们早已不是简单的契约伙伴,而是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他在非洲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她在国内的处境;而她在国内守住的体面,也是对他的一种支撑。
这种认知让她对 “周太太” 的身份有了新的理解。
她开始有意识地参与一些之前会刻意回避的、涉及多方协调的工作 —— 比如上周省委组织部与省发改委联合召开的 “年轻干部跨领域培养” 研讨会,她主动申请作为联络员参会。
会上,她安静地坐在角落记录,偶尔在涉及 “基层干部实践保障” 时,结合之前党建案例评选的经验补充两句,既不抢话,也不沉默,恰到好处的发言,让旁边一位分管人才工作的副厅长特意问起:“这位是组织部的同志?思路很清晰。”
会后副厅长的秘书递来名片,笑着说:“厅长说以后有机会,想请你给我们处室做个基层调研的分享。” 沈清姿双手接过名片,认真收好 —— 她知道,这张名片背后,有 “周太太” 身份带来的关注,但更多的,是她用一次次扎实工作赢来的认可。
她开始学着利用 “周太太” 身份带来的便利:比如在与地市组织部对接工作时,能更顺畅地获取基层干部培养的一手数据;在参加行业论坛时,能接触到更高层面的政策解读 —— 但她始终恪守分寸,从不多问不该问的,不借势压人,只把这些资源当作提升自身格局的养分,默默记在笔记本上,标注好 “可借鉴方向”“需深入研究”。
而她对周聿的感觉,也在这种平静的余波里,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之前提起周聿,她脑海里浮现的总是那个冷静到近乎冷漠的谈判者、契约里的合作对象;可现在,偶尔看到新闻里提到 “中非经贸合作”,她会下意识地停下脚步,想知道那是不是周聿正在推进的项目;整理文件时翻到那张领证日期的便签,会想起加密邮件里那句 “注意保暖”,指尖会不自觉地微微发烫。
她不再只把他当作遥远的 “利益共同体”,而是开始看到他身上更复杂的侧面 —— 是那个在非洲高原上面对危机时,能迅速拆解问题、果断出手的强者;也是那个在雪夜里,会用加密邮件传递细微关怀的、有温度的人。
这种认知让她心里泛起一种陌生的情绪,不像之前的酸涩或委屈,更像是一种缓慢生长的、带着不确定的在意,像初春土壤里悄悄发芽的种子,不显眼,却在慢慢扎根。
傍晚下班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给文件镀上一层暖光。
沈清姿收拾好东西,走到走廊尽头的窗边,看着楼下渐渐热闹的街道。余波尚未完全散去,周围的审视依然存在,但她不再像之前那样感到压抑。
她知道,这场风波不仅让她看清了周遭的人心,更让她看清了自己 —— 看清了想要的独立与成长,也看清了与周聿之间,那道早已超越契约、悄悄变深的联结。
晚风从窗户缝里吹进来,带着一丝凉意,她却不觉得冷。抬手摸了摸口袋里副厅长的名片,又想起加密邮件里的字迹,她轻轻笑了笑 —— 未来的路还长,但此刻的她,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自己要走的方向。
喜欢我的仕途不靠婚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的仕途不靠婚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