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集团总部,顶层办公室。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帝都磅礴的天际线,阳光透过特种玻璃滤成冷调的光,洒在光可鉴人的黑曜石地板上。陆寒霆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中拿着一份刚送达的、不算太厚的文件。
封面上没有任何标识,只有内部编号和“沈清澜”三个字。
他修长的手指翻开扉页,目光沉静地扫过那些由专业渠道收集、经过交叉验证后整理出的信息。这不再是之前那份简单的履历摘要,而是一份更为深入的个人评估报告。
第一部分是她的专业轨迹,比他之前了解的更为详尽。从以省状元身份进入国内顶尖医学院,到以优异绩点毕业并放弃海外名校全奖offer选择留在国内顶尖医院完成规培和专科训练,再到破格晋升副主任医师……每一步都扎实得无可挑剔。报告甚至附上了她部分高影响力ScI论文的首页截图,研究方向聚焦于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与阿尔茨海默症的早期生物标记物,与她临床专长和科普方向高度契合。
“学术背景纯粹,临床技能顶尖,科研潜力突出。”报告用冷静的笔触评价道。
第二部分涉及她的家庭与社会关系。背景简单得出乎意料——父母皆是邻省省会的大学教授,书香门第,与京圈权力财富无任何交集。她本人社交圈子极窄,除医院同事外,几乎不与京圈名流往来,唯一的例外是几位同样从事科研或公益事业的大学同学。报告特别标注:“疑似拒绝过某互联网新贵及某地产家族二代的多番追求。动机不明,或与个人志趣及职业规划有关。”
陆寒霆的目光在这一行上停留片刻,指尖无意识地在光滑的纸面上轻轻敲击了一下。
第三部分,也是报告用墨最多的部分,是关于她工作之外的活动——健康科普与养老健康产业的探索。
报告详细列举了她作为“神经科的沈医生”在各平台的影响力数据,粉丝黏性极高,评论区多为真诚感谢与医疗咨询。分析指出,她的科普内容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有效填补了官方健康教育的部分空白,并间接提升了所在医院的公众形象。
而关于“清澜老年健康管理中心”的构想,报告不仅复现了沈清澜计划书中的核心内容,还附上了第三方咨询机构对该项目市场前景与可行性的初步评估意见。结论是:“项目理念超前,切中银发经济痛点,具备较高社会价值与潜在商业价值。但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商业模式需进一步验证,传统资本进入意愿可能保守。” 报告末尾补充了一条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注:目标人物曾于上月婉拒‘康健资本’的A轮投资意向,理由为对方要求控股并大幅调整公益属性。”
陆寒霆合上报告,身体向后靠在昂贵的皮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辽阔的天空。
这份报告勾勒出的沈清澜,形象愈发清晰,也愈发……独特。
她拥有顶尖的专业资本,却似乎对借此攀附权贵毫无兴趣,甚至有意保持距离。她身处相对清贫的公立医院体系,却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她怀揣着一个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的宏大构想,却又为了守住核心理念,轻易拒绝了送上门的投资。
她就像一颗拥有多重切面的钻石:一面是手术台上冷静精准的专家,一面是网络上温暖专业的科普者,一面是怀抱理想却面临现实困境的创业者。
而所有这些切面,都指向一种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她对自身专业的极致追求,对原则的固执坚守,以及一种……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这种一致性,在她拒绝他那份足以让任何创业者疯狂的“谢礼”时,已然展现得淋漓尽致。
陆寒霆的指尖在办公桌面上缓慢地划过一个无形的弧度。
他习惯于评估人、利用人,将一切资源,包括人本身,都置于价值的天平上衡量。而沈清澜,是他目前遇到的最难估值的“资产”。她的价值,似乎无法用简单的金钱、权力或资源交换来衡量。
她像一泓深泉,表面清澈见底,内里却幽深难测。
他拿起内线电话,接通了助理。
“关于沈医生那个养老项目的市场分析,”他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让战略投资部做一份更深入的尽调报告,我要看到更详细的商业模式推演和风险收益模型。”
“是,陆总。”
挂断电话,陆寒霆重新拿起那份评估报告,翻到最后一页,目光再次掠过那条关于她拒绝康健资本的备注。
理想主义吗?
或许。
但在她身上,这种理想主义,似乎并非脆弱的海市蜃楼,而是建立在扎实能力与清晰逻辑之上的、一种更为强大的东西。
他很好奇,当这份理想主义,与他所掌控的庞大资本和资源相遇时,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是会被现实无情碾碎?
还是……能开辟出一条意想不到的通途?
第一份评估报告,给出了数据与事实,却留下了更多待解的谜题。而陆寒霆,从不回避有挑战性的谜题。
喜欢陆总,你的白月光我会治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陆总,你的白月光我会治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