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春去秋来,林晓在副部长岗位上已履职整整五年。窗外的玉兰花谢了又开,办公桌上的文件换了一摞又一摞,唯有她案头那本标注得密密麻麻的《政策法规汇编》,依旧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这五年里,她凭借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精准独到的专业判断和求真务实的处事态度,不仅在部内赢得了“拼命三娘”的口碑,更在中央领导层面留下了“敢担当、善作为”的深刻印象。
她牵头推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配套改革”,历经三年调研、十余次征求意见、五轮修改完善,如今已在二十多个省份落地见效,市场壁垒逐步打破,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她主导的“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促进计划”,通过搭建政企对接平台、优化金融支持政策,让国内二十余家龙头企业成功拓展海外市场,为国家赢得了更多发展空间与国际赞誉。就连分管国际合作的副总理,也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特意点名:“林晓同志牵头的几项国际合作,既守住了国家利益底线,又展现了大国担当,值得肯定。”
随着年龄与资历的积淀,加之部领导班子的自然更替,林晓肩上的担子悄然加重,逐渐从“具体执行者”向“战略谋划者”转变,开始承担起更多传承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领域的双重责任。
深秋的午后,部机关大楼三层的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温情。这是即将退休的老部长主持的最后一次部务会议,长条会议桌旁,几位副部长、各司局负责人端坐整齐,目光中满是不舍。老部长今年六十岁,两鬓已染霜华,他缓缓翻开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指尖抚过泛黄的纸页,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一晃在部里工作了三十五年,从一名普通科员到部长,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离不开同志们的支持。”
他逐一回顾了班子成员的共事历程,对每个人的工作都给予了精准点评。当目光落在林晓身上时,老部长微微前倾身体,语气格外恳切:“林晓同志年富力强,思想解放,最难能可贵的是既有着地方工作的扎实根基,又具备宏观战略视野和国际眼光。记得三年前推进跨境电商监管改革,面对各方质疑,是你带队扎根一线城市调研一个月,拿出了‘包容审慎、分类监管’的可行性方案,既守住了监管底线,又给了新业态发展空间。”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大家纷纷点头认同。老部长继续说道:“这些年,你始终保持着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绿色转型,总能快速吃透政策精神、把握行业动态。我退休后,希望你能继续发挥优势,勇于担当,既要守住部里严谨务实、深入调研的优良传统,也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为部里的长远发展,为国家的经济治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番话分量千钧,几乎是公开的托付与期许。林晓端坐席间,双手自然放在膝上,指尖微微收紧,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更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她起身微微颔首:“感谢老部长的信任与鼓励,我一定牢记嘱托,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期望,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
老部长退休后,按照组织程序,由资历最深的王副部长暂时主持部里全面工作。消息传开,机关内外议论纷纷。
“论能力、论政绩,林部长肯定是接任热门人选。”
“不好说,听说还有几位地方和其他部委的优秀干部在考察范围内。”
食堂里、走廊上,偶尔能听到这样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相熟的司局长私下向林晓道贺,都被她温和而坚定地回绝:“现在最重要的是配合王副部长,确保部里工作平稳过渡,其他的交给组织安排就好。”
外界猜测愈烈,林晓却始终保持着异常的平静。她每天依旧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梳理当天工作重点;开会时认真倾听各方意见,遇到分歧总能耐心协调;对待下属提交的请示报告,依旧逐字逐句审阅,不放过任何细节漏洞。有人不解地问她:“林部,现在正是关键时期,您不多‘活动活动’?”林晓放下手中的红笔,抬头望着对方,眼神清澈而坚定:“组织考察干部,看的是政绩和口碑,是能不能干事、能不能扛事。与其花心思琢磨这些,不如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这才是最踏实的。”
与此同时,林晓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工作重心,将更多具体事务交给分管的司局长负责。一次分管的经济运行司司长汇报月度经济数据时,准备像往常一样详细罗列各项指标,林晓抬手打断:“张司长,具体数据你们把关好,重点跟我说说异常波动的原因、潜在风险点,以及下一步的应对建议。”
会后,张司长有些疑惑地留下来:“林部,以前这些数据您都会逐一审阅,现在是不是……”林晓笑着解释:“张司长,你在经济运行领域干了十几年,经验比我丰富。我要是事事都抓在手里,既分散了我的精力,也不利于你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今后具体业务你们大胆负责,我更多关注战略谋划、队伍建设和制度完善,咱们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这番话让张司长豁然开朗,也让其他司局长感受到了林晓的信任与放权。而林晓则将腾出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为部委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工作中。
在一次党组扩大会议上,林晓提出了年轻干部“双向挂职锻炼”计划,立刻引发了热烈讨论。“现在的年轻干部,很多都是从校门直接进机关,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基层实践经验,制定政策容易‘纸上谈兵’。”林晓的声音清晰有力,“我建议选拔一批有潜力的司处级年轻干部,分批次派到地方市县、重点企业、甚至国际组织挂职锻炼,期限不少于一年。”
有人提出顾虑:“部里业务繁忙,年轻干部走了,各司局工作会不会受影响?”林晓早有准备:“可以采用‘一人挂职、一人顶岗’的方式,让年轻干部在挂职前做好工作交接,同时建立定期汇报机制,确保业务衔接顺畅。而且,年轻干部在基层学到的东西、积累的经验,将来回到部里,会更好地服务于政策制定,这是长远投资。”
她顿了顿,进一步阐释:“我们制定的政策最终要落地到基层、惠及企业和群众,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企业的真实需求,政策就会脱离实际。让年轻人多接地气,多听一听市场主体的呼声,多看一看基层的鲜活实践,才能制定出更精准、更有效的政策。”
王副部长当场表示支持:“这个思路很好,既培养了人才,又能促进政策优化,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会议最终审议通过了这项计划,首批选拔的20名年轻干部,三个月后便分赴各地开始了挂职生涯。
在推动年轻干部成长的同时,林晓也没有忘记那些即将退休的老司长、老专家。她发现,不少老同事有着几十年的业务积累,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却面临着“经验带不走”的困境。为此,她牵头成立了“顾问导师组”,邀请12位即将退休的老司长、老专家担任导师,与年轻干部结成帮扶对子。
“顾问导师组”的成立会上,林晓亲自为老专家们颁发了聘书,语气诚恳:“各位老领导、老专家是部里的宝贵财富,你们的工作经验、专业智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希望你们能多为年轻干部传经送宝,不仅教业务知识,更要教工作方法、传优良作风。”
原产业政策司老司长李建国感动地说:“林部,我们本来以为快退休了,就等着安享晚年,没想到组织还这么重视我们的经验。请你放心,我们一定倾尽全力,把这辈子积累的东西都传给年轻人。”
此后,老专家们定期为年轻干部授课,参与重大政策的前期论证,在跨境数据流动监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多个领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有年轻干部感慨:“李司长一句话,顶我们在办公室琢磨半个月,这些实战经验太宝贵了。”
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林晓将目光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经济治理模式和政策工具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她在调研中发现,平台经济的垄断问题、零工经济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数据要素的安全与利用、绿色Gdp的核算与推动等一系列新课题,都没有成熟的治理经验可借鉴。
“这些问题如果不提前研究,等矛盾集中爆发了再去补救,成本会更高,效果也未必好。”林晓在一次工作汇报中向王副部长建议,“我想牵头成立一个跨司局的‘新经济与治理创新研究小组’,吸纳一批有活力、善思考的年轻业务骨干,专门跟踪研究这些前沿问题,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经济治理新范式、新工具。”
王副部长翻阅着林晓提交的方案,频频点头:“这个方向很有前瞻性,确实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研究小组的人员调配、经费保障,部里会全力支持。”
研究小组的启动会上,来自政策法规司、数字经济司、绿色发展司等多个司局的30名年轻骨干齐聚一堂。林晓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面孔,鼓励道:“我们成立这个小组,就是要打破司局壁垒,集中力量攻克难题。大家要敢于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哪怕一时半会儿看不到直接的应用成果,这种思想储备和人才锻炼,对部里的长远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她举例说道:“就像数据要素治理,现在各地实践不一,我们要深入研究数据确权、交易、安全等关键问题,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建议。也许一年两年看不到成效,但三五年后,当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时,我们的研究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小组秘书、来自数字经济司的年轻干部刘洋当场表态:“请林部放心,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您的信任,争取拿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林晓的这些举措,没有像重大政策出台那样引人注目,也没有立刻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却像春雨润物般,为这个重要部委的长远发展夯基垒台、积蓄能量。年轻干部在挂职锻炼和前沿研究中快速成长,老专家的经验得以传承,部内形成了比学赶超、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林晓不仅有干事的魄力,更有谋长远的眼光,她在部内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冬去春来,经过严格的组织考察、民主测评等一系列程序,中央的正式任命文件终于下达。那天上午,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齐聚大礼堂,参加任命宣布大会。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宣读了任命决定:“经中央研究决定,任命林晓同志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部长。”
话音刚落,大礼堂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林晓身着藏蓝色西装,胸前佩戴着党徽,缓步走上主席台。她目光沉静,面带微笑,向全场干部职工深深鞠了一躬,掌声再次响起。
“同志们,今天组织任命我为部长,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更是一份千钧重担。”林晓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在这里,我只强调三件事,与大家共勉。”
她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继续说道:“第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要增强风险意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第二,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动力。要持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敢闯敢干、公平竞争,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研究。政策制定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要多下基层、多进企业、多听民意,让我们的每一项政策都精准对接发展需求、回应群众期盼,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短短三分钟的表态发言,字字珠玑、句句务实,再次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林晓站在主席台上,目光缓缓扫过台下那些熟悉或不太熟悉的面孔——有曾经带她入门的老领导,有并肩作战多年的同事,有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看着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她的心中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
从二十年前那个刚走出大学校门、怀揣着理想与憧憬进入部委档案室的青涩姑娘,到如今站在国家经济治理最前沿的部长,这条路她走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有熬夜加班的艰辛,有攻克难题的喜悦,有不被理解的委屈,更有组织的悉心培养和时代赋予的机遇。但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始终是那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初心与坚守。
她深知,部长的岗位,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重的使命。今后,她将参与决策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协调处理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面对的挑战会更多、压力会更大。但她无所畏惧。
二十年的历练,早已将她打磨得更加坚韧、更加睿智、更加沉稳。那些在基层调研中走过的路,在政策制定中熬过的夜,在国际谈判中受过的难,都已化作她前行的底气和力量。
林晓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窗外。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她的身上,温暖而明亮。她知道,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她将以部长的身份,继续践行初心与梦想,在国家经济治理的广阔舞台上,勇立潮头、担当作为,迎接属于她的、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更大挑战与荣光。
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