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故事

爱吃丝瓜小开洋的梦竹

首页 >> 陕北民间故事 >> 陕北民间故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陈情令续:小老祖驾到灾荒年!我成了嗷嗷待哺的小奶崽变成女人后要嫁人荒云乱脱离奴籍后,长姐回家种田了重生我被校花倒追了很细的修仙跟将军和离后带嫁妆出府,畅快!穿越到西沿王朝的女主今天你成功登机了吗
陕北民间故事 爱吃丝瓜小开洋的梦竹 - 陕北民间故事全文阅读 - 陕北民间故事txt下载 - 陕北民间故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13章 中元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中元节又要到了。每年一到阴历七月十五,我便想起外婆的叮嘱。

“晚上别在外头晃悠,听见没?”外婆总是这么说,一边将纸钱折成元宝的形状,她的手粗糙而灵巧,一翻一折,一个金灿灿的元宝就落在了篮子里。

我那时还小,对这些禁忌半信半疑。七月十五的夜晚,与其他夏夜并无不同,依然闷热,依然有蝉鸣,依然有邻居在楼下摇着蒲扇乘凉。但大人们的神色确实比平时严肃几分,母亲早早收了晾在阳台上的红色衣服,父亲在天黑前就回家,不再像往常那样出去下棋。

“为什么晚上不能出去?”我曾问外婆。

“鬼门关大开啊,地府的鬼魂都回来了。”外婆头也不抬,继续折着她的元宝,“让他们安安稳稳回家看看,咱们别挡道。”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心里却想着:鬼魂是什么样子的?可怕吗?

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中元节的意义。那些我们害怕的“鬼”,其实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亲人。

记得去年中元节前夕,我加班到很晚。走出办公楼时已是深夜十一点,街上行人稀少。转过一个街角,忽然看见几处火光,原来是有人在路边祭拜。

那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她蹲在人行道旁,小心翼翼地将纸钱投入铁桶中焚烧。旁边摆放着几样水果和糕点,还有一杯清茶。火光照亮她布满皱纹的脸,神情专注而安宁。

我本能地想绕道而行,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出于一种敬畏——仿佛不小心闯入了一个不该被打扰的场合。

但老奶奶看见了我,微笑着点了点头。我走过去,轻声问:“需要帮忙吗?”

“不用不用,马上就好了。”她说着,用木棍拨了拨纸钱,让它们燃烧得更充分些,“给我老伴烧点钱,他在那边也不知道过得怎么样。”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她完成祭拜。她告诉我,丈夫走了十多年了,每年中元节她都会来这里祭拜,因为这里离他们曾经的家很近。

“他能找到路吗?”老奶奶忽然问了一句,不知是问我,还是问自己。

“能的,肯定能的。”我安慰道。

她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是啊,他记性好着呢。”

分别时,老奶奶叮嘱我:“小姑娘,晚上早点回家,今天路上‘行人’多,别冲撞了。”

我点头应下,心里涌起一股暖流。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中元节的意义——它不是关于恐惧的节日,而是关于爱与记忆的节日。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据说是地府鬼门关大开的日子,所有鬼魂都可以回到人间,享受后人的祭祀。

民间因此有了许多禁忌:晚上不要在外面逗留,以免冲撞了回家的鬼魂;不要吹口哨或呼叫别人全名,免得被鬼魂记住;女人不要穿红色衣服,因为红色容易吸引注意;路过别人祭拜的地方不要逗留,更不要碰祭祀的东西;最好不要游泳,以免被“水鬼”拉下去...

这些禁忌听起来有些吓人,但背后其实是一份体贴——给归家的鬼魂让路,让他们安心与家人团聚。

我妈每年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包括我爷爷最爱吃的红烧肉和奶奶最爱的芝麻糕。摆好祭品后,她会轻声念叨:“爸,妈,回来吃饭吧,多吃点,别省着。”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摆了一盘葡萄,我下意识想拿一颗吃,被她轻轻打了一下手:“这是给爷爷奶奶的,等你爷爷奶奶‘吃’完了再吃。”

我当时觉得这很迷信,但现在明白了,这是一种表达思念的方式。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来说,中元节是唯一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日子——哪怕只是象征性地为他们准备一餐饭,烧一些纸钱。

中国人对死亡和鬼魂的态度很特别——既敬畏又亲切,既保持距离又牵肠挂肚。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有句台词至今记忆犹新:“世界上最可怕的鬼,是你从未见过的鬼。而你已经认识的鬼,就不可怕了,因为他们曾经是人,曾经爱过,痛苦过,就像我们一样。”

中元节提醒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祭奠,逝去的人就以某种方式“活着”。

我朋友小陈的父亲五年前去世了。每年中元节,小陈都会回老家,和母亲一起准备祭品。他告诉我,第一年他觉得这很形式主义,甚至有点尴尬——对着空气说话,假装父亲还在。

但第二年,第三年,他渐渐体会到了这个仪式的意义。在准备祭品的过程中,他和母亲会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他爱吃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习惯和小毛病...

“慢慢地,我不再觉得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而是在和妈妈一起,用这种方式纪念爸爸。”小陈说,“那一天,我们会觉得爸爸真的回来了,就坐在他常坐的那张椅子上,微笑着看我们忙活。”

中元节的夜晚,小陈和母亲会坐在院子里,摆上两把椅子——一把给自己,一把给父亲。他们会聊这一年来发生的事,就像父亲从未离开一样。

“有时候,风吹过,树叶沙沙响,我就觉得是爸爸在回应我们。”小陈笑着说,“我知道这可能是自我安慰,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它能让我和妈妈感到安慰,感到爸爸还在我们生活中有一席之地,这就够了。”

现代生活中,中元节的许多习俗正在被简化甚至遗忘。城市里很少看到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许多年轻人已经不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

但这几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元节正在以新的形式回归。

我有个95后的表妹,她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是个标准的现代都市女性。去年中元节,她居然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她自己做了一桌菜,摆了两副碗筷,配文是:“给爷爷奶奶留个座,相信你们来看我了。”

我问她怎么突然重视起中元节了,她说:“以前觉得这是老一套,但现在觉得,这是个很温暖的节日。忙碌的生活中,总需要某个日子,专门用来怀念离开的人。”

表妹还说,她的一些朋友会在中元节这天去烧纸钱,不是为了迷信,而是作为一种情感宣泄。“就像西方人有万圣节,我们也有自己的鬼节,但我们的鬼节更温情,更注重对亲人的怀念。”

这让我想到,传统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表达平时难以表达的情感。

中元节也是关于团聚的节日——不仅是活人的团聚,更是生死两界的团聚。

想象一下:一年中只有这一天,那些分离已久的灵魂能够重返人间,看看自己牵挂的人,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他们看到世界变了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曾经的小巷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孩子们长大了,孙辈们结婚了,家里添了新成员...但他们最关心的,恐怕还是那些他们爱过的人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

我有时会想,如果我去世的亲人真的能回来,他们最想看到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而是我们过得幸福、充实,怀着爱继续生活。

所以,中元节不只是祭奠逝者,更是提醒生者: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光。

说到中元节的禁忌,其实不必过于恐惧。许多禁忌的初衷是表达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逝者的尊重。

比如晚上不要在外逗留,最初是因为古代没有路灯,夜晚出行本身就不安全,加上七月多雨,道路泥泞,容易发生意外。于是人们便将这种安全隐患与鬼魂归来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警示。

女人不要穿红色衣服,是因为红色醒目,容易引起注意——无论是活人还是“亡灵”的注意。在古代,晚上一个女子独自出行本就危险,更别说穿着显眼的红色了。

不要碰祭祀的东西,这是基本的尊重,就像你不会随便拿走别人墓前的鲜花一样。

这些禁忌背后,其实是古人的生存智慧和对道德的维护。用现代眼光看,或许有些已经过时,但核心精神——尊重与敬畏——仍然值得保留。

去年中元节,我体验了一次完整的祭拜仪式。

母亲教我如何摆放祭品:鱼要整条,头要朝里;饭要盛满,中间插上一双直立的筷子;酒要斟满,但只能斟七分;水果要选圆形的,象征团圆...

父亲则负责写“包封”——一种特制的纸袋,里面装上纸钱,外面写上逝者的姓名和祭奠者的名字。“就像寄快递一样,”父亲开玩笑说,“地址写清楚,不然收不到。”

夜幕降临时,我们在阳台设好祭桌,点燃香烛。烟雾袅袅升起,仿佛真的能通往另一个世界。

母亲轻声呼唤着逝去亲人的名字,请他们“回来吃饭”。我们依次鞠躬上香,然后在旁边静静地等待,让“他们”先享用。

等待的过程中,母亲讲起了外公的故事:他如何从一个小学徒成为手艺精湛的木匠,如何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靠一双巧手养活一家老小...

这些故事我听过很多遍,但每次听都有新的感触。通过这些故事,那些我从未谋面的亲人变得鲜活起来,不再只是黑白照片上的模糊影像。

祭拜结束后,我们按传统分了祭品。母亲说,吃了祭品会得到保佑。我咬了一口给外公准备的苹果,异常香甜。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一种奇妙的连接——与过去连接,与家族历史连接,与那些虽然离去却依然影响着我的人连接。

中元节最终是关于记忆的节日。

每个人都是一本活的历史书,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故事。当我们离开后,这些记忆也随之消失,除非——我们曾经讲述,有人记得。

中元节就是一个鼓励我们讲述和记忆的日子。通过祭奠仪式,通过追忆往事,我们让逝者的故事得以延续,让他们的精神得以传承。

我最害怕的鬼,确实是别人日思夜想的亲人。

那位在路边烧纸的老奶奶,她不怕“鬼”,她只怕丈夫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的朋友小陈,他不怕“鬼”,他只怕忘记父亲的模样;我的父母,他们不怕“鬼”,他们只怕后辈忘记了自己的根从哪里来。

所以,这个中元节,如果你看到有人在路边祭拜,请尊重他们的思念;如果你家中有祭奠的习俗,不妨参与其中,听听长辈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如果你独自一人,也可以静静地怀念那些离开的人。

生死之间,唯有记忆能够搭建桥梁。而中元节,就是这座桥梁最明亮的时刻。

今夜,鬼门关大开,万鬼归来。不要害怕,那可能是某人日夜思念的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孩子...他们跨越阴阳界限,只为看一眼牵挂的人。

点一盏灯,为他们照亮回家的路吧。

今晚我因要出差,无法在家参与祭拜。火车疾驰在黑夜中,我望着窗外,心里满是对亲人的愧疚。突然,车厢灯光闪烁几下,变得昏暗起来。我心中一惊,只见一个透明身影缓缓出现在过道。我瞪大双眼,发现竟是父亲。他微笑着,眼神满是慈爱。我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父亲走到我身边,轻轻摸了摸我的头,那感觉仿佛真实存在。他的嘴唇微动,我竟能听见他的声音:“孩子,别愧疚,我们知道你忙。好好生活,我们就安心。”说完,他的身影渐渐消散,灯光也恢复正常。我眼眶湿润,心中满是温暖。原来,即便阴阳两隔,亲人们的爱从未缺席。我在心里默默承诺,以后一定多花时间怀念他们。这特殊的相遇,让我更加珍惜与亲人们的情感连接。爸爸你在那边要好好的我也会好好的活着!

喜欢陕北民间故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陕北民间故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六宫无妃,独宠金牌赌后一键修炼在线变强我成了六零后肌肉影帝平行世界之重塑人生无限轮回:我一个人的修仙世界妖妃其实是药引我家娘子在修仙诸天无限基地仙农宗恶鬼训练营雷裂苍穹四合院:回到52,我人间清醒将军不容易斗破后宫,废后凶猛斗罗:在史莱克稳健变强九州我为王嫁糙痞军官!娇软美人顶不住了快穿:总裁攻略手册三国:东归志!
经典收藏禁欲小叔是位假佛子天灵谷仙缘从东京开始的武圣社恐女修靠网游在修仙界生存禁止宿主当渣男后,炮灰被宠上天守塔人日记哄骗反派后,我被强制爱救命!算的太准,被全球首富盯上了现实世界走出的宗师觅香我叫萌小娘我是小刑警四合院:虐禽永无止境逆仙傲世录男多女少之帝王给我做外室遇缩小版自己兵王发现被去父留子快穿之每个世界都在发疯观影终极一班3温柔成瘾狼少女的童话之旅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最近更新崩坏三,结果是前文明从凡脉到吞天帝尊说好的纨绔,怎么全是我的传说?神奇宝贝之新生小智?溃道四合院之重生从何大清离开开始七零:废品站捡到未来智脑,国家凡尘圣尊反派是不能成为老婆的!盗墓:老板,你的疯狗团打起来了让你下山捉鬼,你却娶了个鬼媳妇四合院:转业科长,众禽跪求饶命重生回到10岁1998年我的仕途不靠婚七旬老太守国门吴家儿郎镇山河狐妖:白飞捡回三岁小崽崽!全家暴富躺赢啦猎户的女儿又怎样,王妃还不当了凤唳九霄!庶女惊华古今互穿:两个崽崽杀疯啦!
陕北民间故事 爱吃丝瓜小开洋的梦竹 - 陕北民间故事txt下载 - 陕北民间故事最新章节 - 陕北民间故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