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若看着李夫人那不甘的眼神,知道她定不会就此收手。周围众人的目光在她和李夫人之间游移,议论声此起彼伏。陶若深吸一口气,心中默默思索着应对之策。而李夫人则悄悄退到一旁,与几个亲信低声交谈,眼神不时向陶若投来,那眼神中的阴毒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就在这时,李夫人猛地转过身,提高音量,尖锐的声音划破了原本还算和谐的诗会氛围:“各位,此事绝不能就这么轻易过去!陶若所诵诗词,定是抄袭无疑!”她的脸上带着笃定的神情,仿佛真的掌握了确凿证据。
众人听闻,原本已经稍歇的议论声再次如潮水般涌起。“这……李夫人如此肯定,难道真有隐情?”“是啊,刚刚陶大小姐虽说得头头是道,但李夫人这般坚持,也让人不得不怀疑。”诗会众人的目光中,疑惑渐渐多了起来。
陶若心中一紧,却并未慌乱。她直视着李夫人,冷静问道:“李夫人,您口口声声说我抄袭,可有真凭实据?空口无凭,怎能随意污蔑于我?”
李夫人冷笑一声,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扬了扬,说道:“这便是证据!有人亲眼看到,你在诗会前,与城中一位落魄书生来往密切,这诗词便是那书生所写,你不过是剽窃而来!”
陶若心中明白,这定是李夫人事先安排好的戏码。她不慌不忙,说道:“李夫人,仅凭您一面之词,又怎能让人信服?且不说这所谓的证据从何而来,单说我与那书生,从未有过任何交集。”
陶若顿了顿,环顾四周,提高声音说道:“各位,这首诗词,是我在将军凯旋后,亲眼目睹城中百姓的喜悦,心中感慨万千,才提笔创作。诗词中的‘烽火渐熄民心定,燕朝昌盛颂千秋’,便是我对燕朝和平昌盛的美好祝愿。而这灵感,皆来源于我亲身经历的场景。”
她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愤怒,继续说道:“至于李夫人所说的与书生来往,纯属无稽之谈。我自幼熟读古籍,诗词中的典故,皆出自《诗经》《楚辞》等经典。就如‘青山绿水映朝霞’一句,化用的便是《诗经·小雅》中对自然美景的描绘。”
李夫人脸色微微一变,但仍强词夺理道:“哼,你不过是狡辩罢了!那书生本就穷困潦倒,为了些许银钱,替你作诗词,也是极有可能的!”
陶若心中怒火中烧,她直视着李夫人,毫不退缩:“李夫人,您如此执着地诬陷我,究竟是何居心?自母亲去世后,您对我和弟弟百般虐待,如今又在诗会这般污蔑我,难道就是为了满足您那扭曲的嫉妒之心?”
李夫人被陶若的话噎住,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她恼羞成怒地说道:“你……你这小贱人,竟敢如此污蔑我!我是这将军府的当家主母,岂会嫉妒你这黄毛丫头!”
诗会众人听着两人的辩驳,神色各异。一部分人被陶若的言辞所打动,觉得她有理有据,不像是抄袭之人;而另一部分人,仍对李夫人的话心存疑虑,毕竟李夫人在将军府多年,也有一定的威望。
此时,陶若的弟弟再也忍不住,他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各位,我姐姐绝不可能抄袭!这些日子,我看着姐姐日夜苦思,为这首诗词费尽心血。李夫人,您为何要这般针对姐姐?”弟弟的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委屈,紧紧握着拳头。
陶若心中一暖,她伸手轻轻拉住弟弟,示意他不要冲动。然后,她再次看向众人,说道:“我理解大家心中的疑惑,但请相信,我陶若问心无愧。李夫人若真有证据,大可请出那位所谓的书生,当面对质。”
李夫人心中有些慌乱,她本就是临时编造的谎言,哪有什么书生。但她仍嘴硬道:“那书生自知做了亏心事,早已不知去向!你以为这般狡辩,就能洗脱嫌疑?”
陶若心中冷笑,她知道李夫人已是黔驴技穷。但她也清楚,仅凭自己的辩驳,还不足以让所有人信服。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位老者缓缓开口:“陶大小姐,虽说你解释得有理,但这毕竟关乎名声,若无确凿证据,终究难以服众。”老者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心声。
陶若微微点头,说道:“老先生所言极是。但李夫人仅凭一张不知从何而来的纸,和几句毫无根据的话,便要定我抄袭之罪,这也太过草率。”
诗会现场的气氛愈发紧张,众人的目光在陶若和李夫人之间徘徊,不知该相信谁。陶若心中明白,自己必须想出办法,彻底打破这僵局,否则,今日的诗会,自己恐怕难以全身而退。而李夫人,仍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与决绝,似乎还在谋划着下一步的诬陷。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场更为激烈的交锋,似乎一触即发。
喜欢重光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光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