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若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快速梳理着应对思路。她抬起头,目光坦然地看向提问的同窗,缓缓开口道:“关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资源分配不均在实际应用中确实是个关键难题。但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前朝在推行类似政策时,便遇到过同样困境。当时,他们采取了区域划分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策略。”陶若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区域划分的示意,声音平稳而坚定,在寂静的讲学厅内格外清晰。众人都竖起耳朵,紧张地等待着她的回答,不知她能否解开这几个刁钻问题的困局。
“在资源初始分配阶段,依据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合理划分。比如,对于经济繁荣但人口密集的地区,适当增加资源投入以维持其发展活力;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但资源潜力大的地区,则着重扶持其基础建设。同时,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根据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如此一来,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陶若条理清晰地阐述着,眼神中透露出自信。
接着,她话锋一转,“至于与百年前王夫子观点相悖之处,实则不然。王夫子所处时代与当下有着本质区别,那时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经济模式单一。而如今,时代变迁,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王夫子的观点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所提出,而我们探讨的理论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看似相悖,实则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同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
台下的听众们原本紧绷的神经渐渐放松,不少人开始微微点头,对陶若的回答表示认可。一些学子交头接耳,低声赞叹:“没想到她对这些问题理解如此深刻,回答得这般透彻。”
“还有关于案例是否实地考察的问题,”陶若继续说道,“这些案例皆是我与好友灵悦深入多地调研所得。我们走访了十几个城镇,与当地百姓、官员交流,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绝非道听途说。就拿其中一个小镇来说,他们在尝试推行类似政策后,经济得到了显着提升,百姓生活也有了质的改善。”陶若详细描述着调研过程中的细节,仿佛将众人带入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小镇。
台下的听众对陶若的回答赞叹不已,纷纷对那几个嫉妒她的同窗投去不满的目光。一位知名学者抚着胡须,点头称赞:“此女见解独到,分析透彻,难得难得。”其他学子也随声附和,对陶若的才华表示钦佩。
那几个嫉妒陶若的同窗见状,脸色微微发白,有些心虚。但他们仍不甘心就此罢休,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相互对视了一眼,准备继续发难。其中一个同窗咬了咬牙,向前迈出一步,正欲开口。
就在这时,讲学厅的大门突然被一阵风吹开,发出“嘎吱”一声响。众人的目光被吸引过去,只见门外阳光洒下,形成一道明亮的光柱,光柱中尘埃飞舞。片刻的寂静后,那同窗定了定神,大声说道:“即便你回答得头头是道,但这就能证明你的观点完全正确吗?说不定还有其他隐藏的问题,只是你未曾发现。”
陶若心中一凛,她知道这几个同窗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但她没有丝毫退缩,反而迎着对方的目光,坚定地说道:“学术探讨本就没有绝对的正确,我所提出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只是基于当下的认知和研究。若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师长、同窗不吝赐教。但无端质疑,并非学术交流应有的态度。”
台下的听众们听到陶若这番不卑不亢的回应,再次响起一阵掌声。一些学子对那几个同窗的行为愈发反感,小声嘀咕着:“明明是自己嫉妒,还在这里胡搅蛮缠。”
那几个同窗被众人的目光和议论声弄得有些下不来台,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但他们依旧梗着脖子,准备抛出更刁钻的问题。
陶若成功应对了第一轮刁难,可那几个同窗还准备继续发难。她能否再次化解危机,让这些人彻底心服口服?
喜欢重光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光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