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船驶离云岭险滩,在较为平缓的江段又行了一日,抵达了一处名为“石泉”的江边小镇。此地已是真正意义上的边陲之地,镇子不大,房屋低矮陈旧,百姓大多面色黝黑,衣着简朴,带着长期劳作的痕迹。
据前来迎候的当地驿丞禀报,此地贫瘠,缺医少药,百姓多有疾患缠身。随行的太医正张太医听闻后,立刻向顾昭之请示,希望能在此地进行一日义诊,略尽绵力。
顾昭之自然准允,并吩咐就地驻扎,自己也欲亲往察看民情。
义诊地点就设在镇口一棵巨大的黄桷树下,这里相对宽敞阴凉。张太医带着药童摆开简单的桌椅和药箱,闻讯而来的乡民很快便排起了长队,大多是些老人和孩子,有的咳嗽不止,有的面色萎黄,有的抱着喊肚子疼的孩子,眼神里充满了期盼和焦虑。
林晚昭也跟着过来帮忙维持秩序,分发号牌(用树枝临时做的)。她看着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乡民,尤其是那些瘦小的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想起自己刚穿越来时,也是这般无助和脆弱。
张太医耐心地为每一位乡民诊脉、询问病情,药童则忙着抓药、包药。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很多乡民家境贫寒,连最基础的药钱都难以支付;而且,即便拿了药,他们虚弱的身体也需要营养来支撑恢复,光靠吃药效果甚微。
一位老婆婆抱着不停咳嗽的小孙子,看着张太医开的药方,面露难色,嗫嚅着说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抓药了。
张太医叹了口气,正准备自己掏钱垫上。
就在这时,林晚昭灵机一动,凑到张太医身边低声道:“张太医,您看……这些乡亲很多都是体虚需要温补,或者是一些小毛病需要食疗辅助。我略懂一些饮食调理之法,能不能……由我这边出些米粮和简单食材,熬些适合他们病情的药膳粥,免费发放?既能帮他们缓解病痛,也能补充些体力,您看可行吗?”
张太医闻言,眼睛一亮!他是个医者仁心的人,立刻明白了林晚昭的用意,连连点头:“妙啊!林厨娘此计大善!药补不如食补,对于许多体虚之症,一碗对症的粥膳,有时比药石更温和有效!只是……这要辛苦林厨娘了,而且食材……”
“食材您不用担心!”林晚昭拍着胸脯,“我来想法子!侯爷那边我去说!”她立刻跑去找正在察看民情的顾昭之。
顾昭之听了她的想法,看了看那些排队的贫苦乡民,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对墨砚道:“拨一笔银子,立刻去采买上好的米粮、红枣、山药等物,再买几口大锅和柴火,在此地支起粥棚。一切听从林厨娘和张太医安排。”
“是!”墨砚领命,立刻带人去办。
林晚昭没想到侯爷答应得这么痛快,心里一暖,大声道:“谢侯爷!”便兴冲冲地跑去和张太医商量药膳方子了。
很快,墨砚就带人买来了几大袋精米、小米、红豆、绿豆,还有红枣、干山药片、老姜、红糖等物,甚至还在当地买到了几只老母鸡和一些鸡蛋。几口大锅和临时灶台也在黄桷树下支了起来。
林晚?撸起袖子,化身“战地厨娘”,指挥着几个临时找来帮忙的镇民妇女,开始洗米、烧水、杀鸡焯水(用来熬粥底),忙得热火朝天。
张太医根据排队乡民的主要病症,和林晚昭快速确定了几个粥方:
对于咳嗽、肺气虚的老人和孩子,熬红枣山药雪梨粥(林晚昭让人去找了些野生的梨子):用鸡汤做底,加入大米、红枣、山药片和切块的雪梨一起熬煮,润肺止咳,健脾益气。
对于脾胃虚弱、面色萎黄的,熬小米红枣桂圆粥:小米养胃,红枣桂圆补气血。
对于暑热口渴、心浮气躁的,熬绿豆百合粥:绿豆清热解毒,百合清心安神(用了干百合)。
对于普通体虚、需要补充营养的,则熬最基础的鸡丝粥:将熬汤的鸡肉撕成丝,放回浓稠的白粥里,撒上盐和葱花。
林晚昭负责掌控火候和调味,她深知药膳粥不能像普通粥那样随意,火候要足,让米油充分熬出,食材的味道和药性才能融合,但又不能过火,失了口感。调味也极尽简单,只放少许盐或红糖,绝不多加一丝多余的调料,以免影响药性。
很快,黄桷树下药香混合着米粥的香气弥漫开来,比张太医那边的草药味更让人感到温暖和饥饿。
第一锅红枣山药雪梨粥熬好了,林晚昭亲自舀了一碗,递给那位抱着咳嗽孙子的老婆婆:“阿婆,您和小孙子趁热喝,这粥润肺,对咳嗽好。”
老婆婆颤抖着接过碗,看着碗里粘稠喷香、带着枣甜和梨香的粥,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连声道谢:“谢谢姑娘!谢谢官爷!你们真是活菩萨啊!”
小孙子闻到香味,也停止了咳嗽,眼巴巴地看着碗。老婆婆小心地吹凉了,一口一口喂给孙子喝。孩子喝得香甜,苍白的脸色似乎都红润了些。
其他乡民见状,也都充满了期待。
林晚昭和大伙儿一起,将一碗碗热气腾腾、针对不同病症的药膳粥,免费分发给排队的乡民。领到粥的人,无不千恩万谢,蹲在路边小心翼翼地喝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满足和希望。
“这粥真香!喝了身上暖和!”
“我这老胃病,喝了这小米粥,感觉舒服多了!”
“官爷和这位姑娘真是大好人啊!”
赞叹和感激之声不绝于耳。
张太医那边看诊抓药的压力也顿时减轻了许多。许多领了粥的乡民,情绪稳定了,对康复也更有信心了。
林晚昭穿梭在人群和灶台之间,添柴、搅锅、分粥、安慰病人,忙得额头全是汗,裙摆沾了灰也顾不上,脸上却始终带着温暖的笑容。看到那些生病的老人和孩子因为一碗热粥而露出笑容,她觉得比做出任何山珍海味都有成就感。
顾昭之站在不远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他看着那个在烟火气中忙碌的娇小身影,看着她耐心地蹲下身和老人孩子说话,看着她被烟火熏得发红却笑容灿烂的脸颊,目光不自觉地变得极其柔和。
他见过她在侯府厨房的机智灵动,见过她在宫廷宴席上的不卑不亢,见过她在江南酒楼间的锋芒毕露,也见过她在山野梯田间的自在欢喜……但此刻,在这贫瘠的边陲小镇,在弥漫着药香和米香的黄桷树下,看着她为素不相识的贫苦百姓忙碌施粥,那种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温暖,似乎比任何才华和机变都更加动人。
墨砚在一旁低声道:“爷,林姑娘她……心肠很好。”
“嗯。”顾昭之轻轻应了一声,目光却未曾移开。
忙碌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带来的米粮食材几乎用尽,最后一位领粥的乡民也千恩万谢地离去,林晚昭才直起酸痛的腰,长舒了一口气。虽然累,但心里却充满了暖意。
张太医也看完了最后一个病人,走过来对着林晚昭深深一揖:“林姑娘,今日真是多亏你了!你这药膳粥,可是帮了老夫和这些乡亲大忙了!功德无量啊!”
林晚昭赶紧摆手:“张太医您快别这么说!我就是出了点力气,您才是救死扶伤的神医!能帮上点忙,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这时,顾昭之走了过来。林晚昭连忙行礼:“侯爷。”
顾昭之看着她疲惫却发光的眼睛,和那身沾了灶灰、甚至被火星烫了个小洞的衣裙,沉默了片刻,才开口道:“今日……辛苦了。做得很好。”
他的语气依旧平淡,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仿佛有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在流动。
林晚昭被他看得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不辛苦,应该的。”
夕阳西下,将黄桷树和每个人的身影都拉得很长。
义诊结束了,粥棚也撤了。
但那份温暖和善意,却留在了这个边陲小镇,也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回官船的路上,林晚昭虽然累得几乎要睡着,但嘴角却一直带着笑。
顾昭之走在她身旁,偶尔侧头看她一眼,江风吹动他的衣袍,也吹动了某些悄然滋长的心绪。
或许,他带回京城的,不止是漕运查勘的结果,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官船再次起锚,驶向下一段旅程。
而船上的小厨娘,已然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记。
喜欢穿成难民小厨娘把腹黑侯爷逗笑了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成难民小厨娘把腹黑侯爷逗笑了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