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轮岗防贪!柴荣推行官员大调换,打破利益固化
汴梁城的紧张气氛尚未消散,柴荣已在御书房内敲定了新的棋局。看着案头堆积的郭勋与周续之勾结的密报,他指尖敲击着桌面,目光锐利如鹰:“郭勋之流之所以敢公然作乱,根源在于官员长期盘踞一地,形成利益集团,尾大不掉。”
一旁的宰相范质躬身附和:“陛下所言极是。如今地方官员与藩镇相互勾结,朝中老臣拉帮结派,已严重影响新政推行。”
“既然如此,便该动一动这潭死水。”柴荣猛地起身,掷地有声,“传朕旨意,推行‘官员轮岗制’,京城与地方官员双向调换,任期三年,不得连任!”
此旨一出,朝野震动。自五代以来,官员多在一地或一部门长期任职,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柴荣此举无疑是要彻底打破这种利益固化的格局。
旨意下达第三日,吏部便拟定出首批轮岗名单。京城之中,原户部尚书被调往秦州任知州,负责安抚后蜀降民;原刑部侍郎调往淮南,统筹南征粮草供应。地方上,忠州刺史调入京城任御史中丞,专司监察百官;潞州知府升任兵部侍郎,参与军机要务。
名单公布当日,便有老臣出面反对。原汴梁知府李守贞,在任五年,根基深厚,此次被调往偏远的戎州任知州,心中不满,联合数位京官入宫劝谏:“陛下,官员任职需熟悉地方情况,如此大规模调换,恐导致政务混乱啊!”
柴荣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地听完他们的劝谏,缓缓说道:“李知府在汴梁任上五年,却对汴河疏通工程百般推诿,反倒是百姓举报你纵容下属贪墨工程款。这样的‘熟悉’,朕不需要。”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新政推行至今,为何仍有官员阳奉阴违?就是因为你们在一地待得太久,利益交织,忘了为官初心。轮岗制不仅能防止贪腐,更能让官员开阔眼界,熟悉全国政务,何乐而不为?”
李守贞脸色煞白,再也不敢多言。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退下,无人再敢反对。
轮岗制正式推行,官员们虽有不舍,但也只能遵旨赴任。原忠州刺史王焕调入京城后,深知柴荣对贪腐的零容忍态度,上任御史中丞后,立刻加大监察力度,查处了数起地方官员借轮岗交接之机贪墨公款的案件,深得柴荣赏识。
而被调往秦州的原户部尚书,起初心怀不满,但到任后发现秦州百姓因新政生活改善,对后周归属感极强,深受触动。他主动上书,提出多项安抚降民、发展当地农业的建议,得到柴荣批准后全力推行,秦州局势愈发稳定。
然而,就在轮岗制顺利推进之时,意外发生了。被调往淮南任粮草官的原刑部侍郎张谦,在途中突然“病逝”。消息传回汴梁,柴荣心中生疑,立刻命赵匡胤彻查此事。
赵匡胤带人前往张谦病逝的驿站调查,发现张谦并非病逝,而是被人毒杀。驿站的店小二供认,案发前曾有陌生男子与张谦密谈,随后张谦便腹痛不止,最终身亡。而那名陌生男子,身形样貌与郭勋的亲信极为相似。
“郭勋好大的胆子!竟敢在半途截杀朝廷命官!”柴荣得知真相后,龙颜大怒。他意识到,郭勋已狗急跳墙,开始用极端手段阻挠新政推行。
范质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郭勋此举显然是在向我们示威。如今轮岗制刚刚推行,若不能妥善处置,恐会让其他官员人心惶惶。”
“朕偏要让他知道,朕的新政,绝非他能阻挠的!”柴荣冷笑一声,“传旨,追封张谦为礼部尚书,厚葬其家人。同时,命赵匡胤加快调查,务必找出郭勋毒杀张谦的铁证。另外,将轮岗制范围扩大,山南东道所属官员全部纳入轮岗名单,打乱郭勋的部署!”
旨意下达后,山南东道的官员们人心惶惶。郭勋精心安插的亲信,因轮岗被调往各地,他的势力受到严重打击。为了稳住局面,郭勋不得不提前调动兵力,加强对辖区的控制。
赵匡胤则顺着张谦被杀的线索,一路追查,最终在山南东道边境抓获了那名毒杀张谦的凶手。经审讯,凶手承认是受郭勋指使,目的是阻止张谦到淮南任职,切断南征大军的粮草供应。
证据确凿,柴荣终于下定决心,准备出兵讨伐郭勋。然而,就在此时,北汉传来消息:北汉皇帝刘钧已派使者前往山南东道,与郭勋达成协议,将出兵相助郭勋反叛。
柴荣看着北汉与郭勋勾结的密报,脸色愈发凝重。北汉的介入,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若北汉与郭勋联手,再加上南唐可能的支援,后周将面临三面受敌的困境。
他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朝堂之上,大臣们意见不一,有人主张先平定郭勋,再应对北汉;有人则认为应先防备北汉,避免腹背受敌。
柴荣沉默良久,最终做出决定:“传旨,命赵匡胤率领禁军主力,兵分两路,一路前往山南东道讨伐郭勋,一路驻守边境,防备北汉入侵。同时,命李谷统筹南征粮草,密切监视南唐动向,若其敢出兵相助郭勋,立刻予以痛击!”
一场席卷中原的大战,已箭在弦上。赵匡胤能否顺利平定郭勋叛乱?北汉是否会如期出兵?南唐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汴梁城的上空,战云密布,一场关乎后周命运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喜欢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