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城外的夜色,带着北方草原特有的凛冽寒意。后周大军的营寨连绵数十里,篝火如繁星点点,映照着将士们整装待发的身影。帅帐内,柴荣正对着燕云地图凝神思索,案上的密信还带着墨香——契丹政变后的新掌权者耶律沙,已集结五万精锐驻守幽州,更暗中联络突厥部落,欲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陛下,耶律沙关闭幽州城门,加固城防,显然是要固守待援。”赵匡胤手持马鞭,指着地图上的幽州城,“突厥部落若真出兵,我军腹背受敌,形势堪忧。”
刘继业站在一旁,眉头紧锁:“突厥骑兵骁勇善战,来去如风,若与契丹联手,确实棘手。但臣在北汉时曾与突厥打过交道,他们部落分散,利益为先,未必会真心为契丹卖命。”
柴荣缓缓点头,指尖在地图上的边境线划过:“耶律沙刚夺权,根基未稳,急于通过战功稳固地位,才会铤而走险联络突厥。而我们,最忌双线作战。江南李煜虽被韩令坤牵制,但也需提防他趁虚而入。”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传朕旨意,暂缓攻打幽州!”
此言一出,帐内众将皆面露诧异。赵匡胤急忙说道:“陛下,我军士气正盛,若此时暂缓,岂不是给了契丹喘息之机?”
“兵法云,穷寇莫追,围城必阙。”柴荣解释道,“契丹内乱未平,耶律沙看似强势,实则外强中干。我军若强行攻城,即便拿下幽州,也必会伤亡惨重,届时突厥来袭,后果不堪设想。不如暂退一步,先稳固北疆防线,再图后续。”
他转身看向众将,语气坚定:“赵匡胤率三万大军留守瀛、莫二州,修缮城防,囤积粮草,监视幽州动向;刘继业率两万骑兵,巡视边境各州,震慑突厥部落,防止他们与契丹勾结;韩通则即刻返回汴梁,统筹粮草转运,确保边境军需供应。”
“陛下,那您呢?”范质关切地问道。
“朕亲赴边境各州,推行军民联防之策。”柴荣目光灼灼,“北疆安危,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于长久的防御体系。只有让边境百姓与军队同心协力,才能真正做到长治久安。”
次日清晨,后周大军拔营起寨,赵匡胤率部进驻瀛州,刘继业则带着骑兵奔赴边境各隘口。柴荣则带着少数随从,轻车简从,前往代州、应州等地视察。
代州城墙上,守将正带着士兵加固城防,看到柴荣亲临,连忙上前迎接。柴荣登上城楼,望着城外一望无际的草原,问道:“代州与契丹接壤,常年受骚扰,百姓生活如何?”
守将叹了口气:“回陛下,契丹人时常南下劫掠,百姓白天不敢耕种,夜晚不敢安睡,许多人都逃到了内陆,田地荒芜不少。”
柴荣闻言,心中沉重。他当即下令:“传旨各州,凡逃荒在外的百姓,一律召回,官府给予种子、农具补贴;每座城池周边,划分‘军垦区’,士兵与百姓一同耕种,战时士兵守城,闲时军民屯田,实现粮草自给。”
随后,他又推行“军民联防”制度:在边境各州设立“烽火台”,每隔十里一座,一旦发现契丹或突厥骑兵,即刻点燃烽火,相邻州县互相驰援;挑选青壮年百姓,组成“乡勇队”,由驻军将领负责训练,配备简易武器,战时协助守城,闲时巡逻防盗;同时规定,军民联防有功者,可减免赋税,若能斩杀敌寇,还能凭军功兑换土地。
消息传开,边境百姓欢欣鼓舞。许多逃荒的百姓纷纷返乡,积极参与军垦和乡勇训练。代州百姓张老汉,儿子早年被契丹人杀害,得知朝廷的政策后,主动带着两个孙子加入乡勇队:“柴天子为我们百姓着想,我们也得为保卫家园出份力!”
在应州,柴荣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当地藩镇将领王彦超,担心军民联防会削弱自己的兵权,对新政阳奉阴违。柴荣没有直接处置他,而是召集藩镇将领开会,当场展示了瀛、莫二州推行新政后的成效:粮食产量大增,百姓安居乐业,边境骚扰明显减少。
“诸位,”柴荣目光扫过众将领,“朕推行军民联防,不是要削弱你们的权力,而是要让边境长治久安。你们镇守一方,若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即便手握兵权,又能守住什么?”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厉:“若有人敢阻碍新政推行,不管是谁,朕绝不姑息!”
王彦超闻言,吓得连忙跪地请罪:“陛下英明,臣一时糊涂,愿全力推行军民联防,绝不敢再有二心。”
柴荣扶起他,语气缓和下来:“朕知道你们都是国之栋梁,只要真心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朕自然不会亏待你们。”
随后,柴荣又下令在边境各州修建“官道”,连接各州城池,方便军队调动和物资运输;设立“互市”,允许边境百姓与契丹、突厥部落进行贸易,互通有无。他深知,单纯的军事防御不足以长久,只有让双方百姓都能从和平中获益,才能减少冲突。
刘继业在巡视边境时,遇到了突厥部落的使者。使者带着突厥首领的书信,要求后周开放更多贸易口岸,否则便要出兵协助契丹。刘继业按照柴荣的嘱咐,一面严词拒绝突厥的无理要求,一面展示后周的军事实力,同时承诺,若突厥部落愿意与后周结盟,互不侵犯,朝廷将给予丰厚的贸易优惠。
突厥使者见后周大军军容严整,又听闻边境新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心中已然动摇。刘继业趁机说道:“契丹内乱不断,耶律沙不过是昙花一现。你们与契丹联手,未必能占到便宜,反而可能引火烧身。不如与我大周结盟,共享和平之利。”
使者回去后,突厥首领果然打消了出兵的念头,派人与后周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耶律沙期盼的突厥援军,最终没能出现。
一个月后,柴荣返回忻州行营。此时的北疆,已然焕然一新:烽火台连绵不绝,乡勇队训练有素,军垦田一片生机勃勃,互市上各族百姓往来不绝。赵匡胤派人送来捷报,瀛、莫二州城防加固完毕,粮草囤积充足,契丹骑兵多次试探性骚扰,都被军民联防队伍击退。
“陛下,北疆防线已稳固,耶律沙被困幽州,孤立无援,此时正是攻打幽州的好时机!”赵匡胤在捷报中恳请柴荣下令进兵。
众将也纷纷附和:“是啊陛下,军民联防成效显着,突厥已不敢妄动,我们可以集中兵力攻打幽州,一举收复燕云!”
柴荣却摇了摇头,指着案上江南送来的奏报:“韩令坤虽牵制了李煜,但南唐仍在暗中积蓄力量,且南方各州刚归附不久,民心未稳,若我们长期滞留北疆,江南恐生变故。”
他顿了顿,做出决定:“传朕旨意,大军班师回朝!留赵匡胤、刘继业镇守北疆,继续推行军民联防,监视契丹动向;同时下令韩令坤,加强江南防务,严防李煜反扑。”
众将虽有遗憾,但也明白柴荣的深谋远虑,纷纷领命。
启程回朝那日,边境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他们捧着自家种的粮食、水果,塞到士兵手中,齐声高呼“柴天子万岁”。柴荣坐在马背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这便是他想要的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边境长治久安。
大军一路南下,沿途各州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柴荣心中始终有种隐隐的不安。他知道,耶律沙绝不会善罢甘休,契丹的威胁依然存在;而江南的李煜,也绝非池中之物,必定在等待反扑的时机。
更让他忧心的是,回京途中,他收到了一封密报:朝中有人暗中与契丹勾结,泄露了后周的军事部署。密报中并未指明是谁,但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回到汴梁后,柴荣并未急于追查泄密之人,而是先召开朝会,表彰了北疆立功的将士,推广了军民联防的经验。朝堂之上,君臣同心,一片祥和。但柴荣深知,平静的表面下,可能暗藏着汹涌的暗流。
当晚,柴荣独自坐在御书房,看着窗外的月色,心中思绪万千。北疆虽稳,但燕云十六州尚未完全收复;江南虽平,但李煜仍在虎视眈眈;朝中更是有奸细潜伏,威胁着后周的安危。
他拿起案上的密报,指尖微微用力。泄密之人究竟是谁?是朝中的老臣,还是潜伏的契丹间谍?耶律沙会不会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出兵南下?而江南的李煜,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
一系列的问题,盘旋在柴荣的心头。他知道,一场新的风暴,或许正在悄然酝酿。而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才能应对这未知的危机,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
喜欢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铸周魂:朕柴荣,不做短命天子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