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内阁后院的海棠开得正好。苏砚秋批阅完最后一本奏折,推开窗,见秦风正带着几个年轻的幕僚,在院里丈量土地——他们要在这里建一座“农桑史馆”,陈列十年来推广的新作物种子、改良的农具、各地送来的丰收图谱,还有那枚刻着“九州通途”的路碑拓片。
“大人,这史馆的匾额,您打算题什么字?”秦风递过一支狼毫,砚台里磨好的墨汁泛着清香。
苏砚秋蘸了墨,略一沉吟,在宣纸上写下“初心”二字。笔力遒劲,却透着温润,像他十年间走过的路,坚定而踏实。
“初心……”秦风喃喃道,“是大人刚到苏家屯时,想让农户吃饱饭的心思?”
“是,也不全是。”苏砚秋放下笔,望着墙外连绵的屋舍,“那时只想让一村人吃饱,后来想让一州人穿暖,如今坐在这相位上,才明白初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跟着脚步,一点点长大,从一村,到一州,再到这天下。”
正说着,内侍来报,说皇帝在御花园设了春宴,请他务必赏光。苏砚秋换了官袍,刚走出内阁,就见街上的百姓纷纷驻足行礼,有人捧着新摘的“嘉桃”,有人举着自酿的“稻酒”,笑着往他手里塞:“苏相尝尝!这都是托您的福,才有的好收成!”
他笑着接过,边走边与百姓闲话。走到棋盘街,见“嘉禾酒楼”的新楼已盖到四层,用工字钢做骨架,飞檐斗拱却仍带着传统样式,楼下的“农桑市集”里,山东的棉布、山西的小米、江南的丝绸摆得琳琅满目,商户们用新学的算盘算账,噼啪作响。
“苏相来了!”掌柜的迎出来,递上一本账册,“这是上月的公益支出,按您的规矩,提了一成利润修学堂,建了三座‘启蒙小学’,孩子们都用上竹片做的记录本了!”
苏砚秋翻开账册,见上面记着“赠竹片三百捆”“聘先生六名”,字迹工整,忍不住点头:“做得好。酒楼赚钱是其次,能让更多人得实惠,才是本分。”
到了御花园,皇帝正与徐阶等老臣赏春。见苏砚秋进来,皇帝笑着招手:“快来尝尝这新茶,是江南送来的‘嘉叶’,比往年的醇厚。”
苏砚秋接过茶盏,茶汤清碧,香气沁人。皇帝指着满园的新绿:“你看这海棠,十年前还是棵幼苗,如今已能遮阴了。就像你推行的新政,当初多少人质疑,如今再看,十九州的粮仓满了,百姓笑了,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徐阶叹道:“臣近日翻看各地奏报,陕西的‘嘉粟’亩产破了纪录,甘肃的‘抗寒棉’让边镇再无冻毙士兵,江南的商税足够支付三成军饷……这些,都是苏相十年磨一剑的功劳啊。”
苏砚秋放下茶盏,正色道:“臣不敢居功。若没有陛下的信任,没有百姓的支持,没有无数工匠、农夫、学子的付出,新政断难推行。就像这棵海棠,需阳光雨露,需众人浇灌,方能成材。”
皇帝看着他,忽然道:“朕昨日看了史官写的《农桑新政记》,里面记了你十年间的所作所为,从改良稻种到疏通商路,从建立学堂到安顿难民,桩桩件件,都落在‘民生’二字上。朕想,该给你一个封号,让青史记住你的功绩。”
苏砚秋起身推辞:“陛下,臣所求,从不是封号与功名。若能在史书上留下‘万历年间,百姓丰衣足食’数字,便是对臣最好的奖赏。”
皇帝却坚持:“朕意已决。就封你为‘惠民公’,食邑三千户,子孙世袭。但这食邑的赋税,不必缴入你家,全部用于各地农桑学堂,如何?”
苏砚秋一怔,随即躬身叩首:“臣谢陛下!陛下此举,才是真·惠民啊!”
消息传出,百姓们自发在“农桑史馆”前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苏砚秋那首诗,旁边还刻着一行小字:“惠民公十年行状,在棉田稻亩间,在通途暖窑里,在万民笑脸上。”
这日,苏砚秋带着小石头——如今已是“经世大学”农科的学生——参观即将落成的史馆。小石头指着展柜里的“嘉稻”初代种子,笑道:“先生,您看这粒种子,如今已在十九州生根发芽了。”
苏砚秋望着那粒微微泛黄的种子,忽然想起十年前,在苏家屯的田埂上,他也是这样,捧着一粒种子,对李老栓说“这能让大家吃饱饭”。时光荏苒,初心未改,只是那粒种子,已长成了参天大树,荫蔽天下。
史馆的最后一间展室,挂着一幅巨大的《大明丰饶图》,上面画着十九州的丰收景象:陕北的棉田如雪,江南的稻田如金,边关的营房整齐,市井的商旅繁忙。图的角落,画着一个穿着粗布衣衫的人,正在田埂上弯腰查看禾苗,看不清面容,却让人觉得亲切。
“这画里的人,是先生吗?”小石头问。
苏砚秋笑了:“是,也不是。他可以是我,是秦风,是李老栓,是小石头,是所有为这丰饶天下付出过的人。”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大明丰饶图》上,每一笔都闪着温暖的光。苏砚秋知道,他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站在田埂上,看着新的种子发芽,看着新的学堂落成,看着新的通途延伸向远方。
而这一切,终将化作青史上的寥寥数语,或许不够华丽,却足够踏实——就像他的初心,就像这天下百姓的日子,在岁月里静静流淌,丰足而安宁。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槐下田舍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