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朱雀大街上,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掠过太和殿的金顶,震天的锣鼓声便已响起。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手里挥舞着写有“国泰民安”“华夏鼎盛”的彩绸,孩童们举着纸糊的火箭、航母模型,在人群中穿梭嬉笑。今天是大明国建国一百二十周年的庆典日,也是原子弹试验成功、北极资源基地建成的双喜之日,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皇宫前的广场上,十万军民早已列队等候。受阅的士兵们穿着崭新的藏青军装,肩扛锃亮的步枪,身姿挺拔如松;铁甲车队缓缓驶过,坦克的履带碾过地面,发出沉稳的轰鸣;天空中,“凌云-战机型”飞机组成“120”的字样,拉出红、黄、蓝三色烟带,与朝阳交相辉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中,万历皇帝登上观礼台,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广场:“一百二十年来,大明从中原一隅,到疆域万里;从刀耕火种,到格致兴邦;从百姓饥寒,到仓廪丰实……这不是朕一人之功,是两亿华夏儿女同心同德、胼手胝足换来的!今日,我们庆祝的不是过往的荣光,是对未来的信心!”
话音刚落,广场上放飞了十万只信鸽,白色的鸽群盘旋而上,遮天蔽日。百姓们跟着鸽子抬头望去,眼眶湿润——他们中有人记得早年的饥荒,有人经历过边疆的战火,如今看着这盛世景象,只觉得恍如隔世。
庆典的高潮是“百业方阵”游行。打头的是农民方阵,扛着金灿灿的稻穗、饱满的玉米,推着新研制的联合收割机模型,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紧随其后的是工匠方阵,展示着从蒸汽机到电视机的各致成果,其中“北极稀土提炼设备”的模型前,围满了惊叹的目光;医护方阵抬着新药箱、疫苗冷藏箱,举着“疫病不侵”的横幅,让人想起那些年消灭天花、防治疟疾的艰辛。
最动人的是“各族融合方阵”。汉人、回纥人、鞑靼人、安南人、北极移民……不同服饰、不同语言的人们手拉手走着,举着“华夏一家”的巨幅画像。一个漠北的牧民抱着中原的孩童,一个南洋的渔女牵着西域的商人,画面通过电视机传遍全国,无数家庭围坐屏幕前,看得热泪盈眶。
“这才是真正的大明啊!”洛阳城西的平民巷里,张木匠擦着眼泪说。他家的电视机前挤满了街坊,屏幕上正播放着方阵游行,当看到“探险队方阵”举着环球勘探的地图走过时,有人喊道:“那不是赵队长吗?咱们在电视上见过他!”
庆典不仅在洛阳举行,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欢庆方式。漠北的草原上,牧民们围着篝火跳起马刀舞,烤全羊的香气飘出十里;江南的水乡里,龙舟竞渡,船上的百姓举着“五谷丰登”的旗子,号子声震彻水面;太平州郡的海岛上,渔民们用贝壳摆出“大明”二字,孩子们在沙滩上画满了火箭与地球。
海外的华人聚居区也热闹非凡。波斯湾的华人商栈挂起红灯笼,用中原的方式舞龙舞狮;非洲的采矿点里,华人与当地矿工共享月饼(特意从国内运来的),说“虽然远在他乡,但咱们的心永远跟大明在一起”;欧罗巴的唐人街上,华侨子弟穿着汉服,向当地人讲述大明的庆典,骄傲地展示电视机里传来的盛况。
傍晚时分,洛阳城的夜空被烟花点亮。“华夏腾飞”“四海升平”“百年圆梦”等字样的烟花在天际绽放,与街上的灯火连成一片。广场上,百姓们自发唱起了新编的《华夏之歌》:“长江黄河水,奔流千万里;长城昆仑月,照耀我和你……”歌声质朴而有力,回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苏砚秋站在观礼台的一角,看着眼前的欢腾景象,又望向远处万家灯火的民居。他想起刚推行新政时的艰难,想起那些为粮食、为铁路、为格致、为边疆牺牲的人们——他们没能看到今天的庆典,但这盛世,正是他们用血汗铺就的。
“苏相,您看!”身边的年轻官员指着天空,那里的烟花组成了一颗蓝色的地球,上面缠绕着红色的绸带,象征着“华夏与世界相连”。
苏砚秋笑着点头,眼中泛起泪光。他知道,举国欢庆的意义,不仅是庆祝过去的成就,更是凝聚未来的力量。当两亿百姓因同一份骄傲而欢呼,当不同族群因同一份认同而携手,当海外华人因同一份牵挂而遥望,“大明”与“华夏”这两个名字,便有了超越疆域的重量。
夜深了,庆典的喧嚣渐渐平息,但百姓们的喜悦仍未散去。孩子们抱着分到的糖果,在父母怀里听着收音机里的庆典回顾;老人们坐在灯下,给远方的亲人写信,诉说今天的盛况;年轻人则聚在一起,讨论着明天要如何努力,让大明的明天更美好。
洛阳城的朱雀大街上,清洁工正在清扫散落的彩纸与烟花壳,晨曦中,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新的一天即将开始,属于大明国、属于华夏族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它将写在工厂的机器上,写在农田的稻穗上,写在孩子们的课本上,写在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人心中,直到永远。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槐下田舍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