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的“老茶汤”茶馆里,八仙桌拼成长长一列,粗瓷碗里的茶汤冒着热气,混着炒花生的焦香,在清晨的阳光里蒸腾。苏砚秋坐在最末一桌,面前摆着一碗没动过的茶汤,耳朵却像张满的网,捕捉着满室的话语——今日是他特意安排的“民生畅谈会”,请的都是寻常百姓:老农、商贩、工匠、妇人,没有官员作陪,只许说真话、道实情。
“苏大人,俺先说说?”坐在首桌的陈守业老汉磕了磕烟袋锅,烟锅里的火星溅在青砖地上,“俺们偃师县的灌溉渠是修得好,可去年秋天,渠水咋就不够用了?后来才知道,上游的造纸厂偷偷截水,那水排出来都是黑的,浇地都嫌脏!”
这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满室顿时炸开了锅。“可不是嘛!”卖菜的张婶放下手里的馍,“俺们村的井水,这两年也一股子怪味,孩子喝了总闹肚子,去医馆查,说是‘水质硬’,这到底是啥病?”
苏砚秋拿出纸笔,笔尖悬在纸上,沉声道:“陈老汉说的造纸厂,叫什么名字?在哪?张婶,你们村的井水,有没有请格致馆的人检测过?”
旁边的账房先生连忙递过一本“民情册”:“大人,这些事俺们都记着呢。偃师县的‘裕丰造纸厂’,是个外乡商人开的,上个月还因为排污被百姓堵过门;张婶他们村的井水,检测过,说是‘重金属超标’,得打深井才能用。”
苏砚秋在册子上重重画了个圈:“造纸厂排污,必须整改,三天内若不见成效,直接查封。打深井的钱,由河南府衙从‘民生基金’里出,下个月就动工。”
话音刚落,铁匠铺的王师傅红着脸站了起来。他的右手缠着绷带,是前几日打铁时被火星烫伤的:“苏大人,俺们手艺人想求个‘伤病补贴’。铁匠、瓦匠、木匠,哪个手上没几道疤?有时候伤重了,半个月不能干活,一家子都得喝西北风。要是官府能给点补贴,哪怕一月两文钱,也是个念想。”
角落里的几个工匠纷纷附和:“王师傅说得对!俺上次从架子上摔下来,躺了一个月,还是街坊凑钱给看的病。”“听说江南那边有‘工匠互助会’,咱们河南能不能也办一个?”
苏砚秋把“工匠补贴”“互助会”记在纸上,抬头道:“这事我记下了。河南府的‘格致工坊’里,有专门研究‘安全工具’的师傅,我让他们先去给你们送些护具——铁手套、安全帽,能少受点伤。互助会的事,让各县衙牵头,百姓自愿加入,官府再添点钱,定能办起来。”
一个穿学生装的少年怯生生地举手,他是启智小学的学生,名叫狗剩:“苏爷爷,俺们学堂的书不够看。《格致故事》只有两本,全班轮流看,我都等了半个月了。还有操场的篮球架,断了一个篮筐,没人修……”
“这咋行!”苏砚秋放下笔,“学堂的书,我让洛阳书局送一百套过来,《格致故事》《农桑图谱》都有。篮球架的事,让府衙的木工明天就去修,不仅要修好,还要再加两个新的。”
狗剩咧开嘴笑了,露出缺了颗门牙的豁口:“谢谢苏爷爷!俺们还想请您去学堂给俺们讲故事,讲您当年修桥的事!”
“好啊,”苏砚秋笑着应允,“等你们的新篮球架装好了,我就去。”
谈话渐渐热络起来,百姓们从“村口的路该修了”说到“集市的秤不准”,从“孩子上学太远”说到“老人看病不便”,没有客套,没有顾忌,像跟自家长辈拉家常一样,把心里的难处一股脑倒了出来。
一个瞎眼的卖唱老汉,用三弦弹着自编的曲子:“苏大人来河南,百姓笑开颜。渠水通到田,桥儿跨两岸。只盼天遂人愿,日子比蜜甜……”弹到动情处,他的手指在弦上颤抖,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
苏砚秋走过去,把一锭银子放在他的琴盒里:“老哥,你的曲子编得好,唱出了百姓的盼头。这银子,不是赏你的,是请你接着编——编我们做得不好的地方,编百姓还没说出口的难处,编得越真越好。”
老汉摸索着把银子推回来:“大人,俺不要钱。您能坐下来听俺们说话,这比啥都金贵。以前见官,得跪得老远,哪敢说这些掏心窝子的话?”
日头升到头顶时,茶馆的掌柜端来新沏的茶:“大人,百姓们说了一上午,都饿了,俺备了点包子,算俺的心意。”
苏砚秋没有推辞,拿起一个菜包,咬了一口,菜馅里的韭菜味冲得人鼻子发酸,却透着一股子亲切。“今天的话,我都记下了,”他站在茶馆中央,声音不大,却清清楚楚传到每个人耳中,“纸上记的,是事;心里记的,是人。你们说的每一件事,我都会盯着办,办不成,你们尽管再来找我,哪怕我走到天涯海角,也会回来给你们一个交代。”
百姓们纷纷起身,有人要给他塞鸡蛋,有人要送自家种的枣,推搡间,满是朴素的情意。苏砚秋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忽然觉得,这些年来走过的路、吃过的苦,都值了——百姓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不过是“说话有人听,难处有人管”,而这,正是为官者最该做的本分。
离开茶馆时,阳光正好,街上的行人笑着跟他打招呼,孩子们追着他的马车跑,喊着“苏爷爷再见”。苏砚秋掀开窗帘,看着那座爬满藤蔓的茶馆,看着那些还在门口挥手的百姓,忽然明白,所谓“畅所欲言”,从来不是听几句顺耳的话,而是能容得下逆耳的声;所谓“为民生”,也不是做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把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办。
马车驶远了,茶馆里的笑声还在风里飘。苏砚秋低头看着那本记满了字的民情册,纸页上的墨迹还没干透,像一颗颗滚烫的心,在他的掌心里跳动。他知道,这册子会越来越厚,但只要他还能走,还能听,就会一直记下去,因为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根基,是千万人对好日子的向往,重逾千斤,却也暖如朝阳。
喜欢槐下田舍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槐下田舍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