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日头升到正空,灼热的阳光洒满大地,却丝毫驱不散弥漫在村里的那股沸腾的喜悦。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堂屋中央,都堆起了一座座紫红色的小山。那是上午刚刚从地里收获回来的“神仙粮食”。村民们拿着秤,一遍遍地称量着,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狂喜。
“六百三十七斤!爹,咱们家第一批就收了六百三十七斤!等全部挖完得有两万斤以上?”王老栓家的大儿子王大,声音颤抖地报出一个数字,激动得满脸通红。他们家劳力足,最早种下的那一分多地,竟有如此惊人的产量。
旁边李大胆家院子小些,红薯堆得几乎没处下脚,他婆娘一边小心翼翼地翻看着红薯,生怕碰破了皮,一边笑得合不拢嘴:“当家的,咱家这少说也有四百斤!这才多少地啊!”
即便是村里人口最少、田地也最贫瘠的周寡妇家,那不到一分的早熟地里,也足足挖出了将近两百斤红薯!她搂着两个面黄肌瘦的孩子,看着那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粮食,眼泪止不住地流,但这泪,是滚烫的、甜的。
老村正不用秤,光用眼睛看,心里就已经有了大概。他颤巍巍地拄着拐杖,在几户人家院门口转了转,心中飞快盘算。按照这第一批的产量来推算,一亩地产出五千斤绝对是只多不少!这比最初沈良玉承诺时的三到四千斤,高出了一大截!
“神迹……真是神迹啊……”老村正喃喃自语,望向沈良玉家方向的眼神,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敬畏和感激。
此刻,在所有槐树村村民心中,沈良玉的地位已然超脱了“恩人”的范畴,被敬若神明。是他,给了大家活下去的根本,给了这片土地前所未有的生机。
与全村上下的欢天喜地不同,沈良玉在家中吃过午饭后,想的却不是产量。系统出品的种子加上科学种植,这个结果在他意料之中。他此刻拧眉考虑的,是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储存。
他站在自家院中,看着柳芸和苏瑾几人正小心地将今天挖回的红薯在阴凉处摊开。这些红薯个个饱满,但如此巨大的数量,若只是堆放在各家各院的角落里,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潮湿、或病虫害而大量腐烂。尤其是像王老栓、李大胆这样地多的人家,算上后续全部收获,总产量可能达到两三万斤,少的也有万斤左右,吃是肯定吃不完的,若储存不当,辛苦一季的成果将损失惨重。
必须挖地窖!
在这个没有现代冷链技术的时代,挖掘地窖,利用地下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来储存红薯,是唯一能长期保存大量块茎类作物的方法。前世的农村就是这样储存,家家户户都挖有地窖。
想到这里,沈良玉不再犹豫。他首先去了老村正家。这不仅是因为需要老村正来组织全村,更是沈良玉处事的老道之处——始终给予这位村中长者足够的尊重。
“村正叔。”沈良玉进门时,老村正还在对着院里一小堆的红薯呵呵傻笑。他自己就种了两厘地,主要是免得自己闲的慌,种点红薯算是为了锻炼身体。因为他并不愁吃穿,多余的地都免租金,让村里人种着。
“良玉啊,快坐!你可是咱们村天大的功臣啊!”老村正连忙招呼。
“村正叔,功臣谈不上。我现在担心的,是另一件事。”沈良玉坐下,神色认真起来,“您老也看到了,家家户户收成都不少。但这红薯不比粟米,就这样堆积在外面容易烂。若是储存不好,烂掉三四成都是少的,弄不好会烂掉一大半。”
“啊?”老村正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这……这可如何是好?这么多粮食,烂了岂不是要天打雷劈?”
“所以,我们必须挖地窖。”沈良玉沉声道,“挖那种口小肚大的酒坛子形状的地窖,深度四米,底下直径三米,窖口直径一米。这样的地窖,里面冬暖夏凉,湿度也合适,是储存红薯最好的地方。地少的人家至少挖一个,地多的恐怕得两三个才够用。只要方法得当,能让红薯保存差不多一年,只坏掉很少一部分。”
“地窖?酒坛子形状的?”老村正虽然年纪大,但地窖储存粮食的概念他却是不懂,他从未听说过如此具体、讲究的形制和方法。他立刻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毫不迟疑地站起身,“走!良玉,这事刻不容缓!我们这就去晒谷场,召集大伙儿!”老村正顺手拿上了铜锣。
片刻后,急促的铜锣声再次在槐树村上空回荡。刚刚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村民们,听到锣声,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迅速放下手中的活计,朝着晒谷场汇聚而去。
晒谷场上,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不知道又有什么大事。
老村正站在一高处,用力敲了几下锣让场面安静下来,然后侧身将沈良玉让到前面,高声道:“乡亲们!红薯是收回家了,但良玉心细,又发现了咱们一个大问题!让良玉跟大伙说!”
沈良玉上前一步,目光扫过下方一张张疑惑的脸,开门见山:“各位叔伯兄弟,婶子嫂子,我知道大家现在高兴。但我要给大家泼点冷水——咱们这红薯,要是就这么堆在院子里、屋里,用不了两三个月,就得烂掉一小半!”
“什么?”
“烂掉?不会吧?”
“良玉,这可咋办啊?”
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刚刚的喜悦被担忧取代。没人怀疑沈良玉的话,他说会烂,那就一定会烂!
“大家别慌!”沈良玉提高声量,“我有办法!咱们挖地窖!挖专门存红薯的地窖!”
他接着便将自己那套成熟的地窖储存法,详细地、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村民们听:“这存红薯,先挖地窖,根据自家有多少红薯决定地窖的大小。”
待所有人都记住该怎么处理时,沈良玉接着说道:“红薯不能直接往窖里扔!入窖前,得先做好两步,做好了,能减少八成的烂薯风险!”
“第一步,选果挑损。把咱们挖回来的红薯,先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开,放上一两天。把那些破了皮的、有虫眼的,还有太小个的,都挑出来。特别是那些有坏眼的红薯,它会传染给其它红薯,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粥!”
“第二步,挑剩下的好红薯,就放在阴凉地方晾着,别晒太阳,晾个三五天。让皮稍微干一点再下到窖里,这样就能储存更长时间!”
讲完预处理,他又开始讲解地窖的构造和管理:
“地窖,要挖成口小肚子大的酒坛子形!深四米,底下直径三米,窖口留一米宽的小圆口就行。为啥这么挖?口小能保温,肚子大能多装东西!”
“窖挖好了,底下先铺一层一拃厚的干草或者细干土,防潮!”
“往里放红薯,不能乱堆!要一层一层地堆,像垒宝塔似的,每层堆一尺来厚,然后放一层干草再继续往上堆,堆到比人高一点就差不多了。”
“最上面,再盖上一层厚厚的干草,既保温,又能防止窖顶的水汽滴到红薯上。”
“最后,窖口要盖好盖严实,以防雨水漏进地窖。前面一两个月,隔半个月打开窖口通通风,后面看情况再说,如果没有烂红薯就基本上不用管了。”
沈良玉讲得极其细致,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要求的原因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村民们听得鸦雀无声,一个个努力记着,生怕漏掉一个字。他们这才明白,原来储存粮食还有这么多学问!
“大家都听明白了吗?”沈良玉最后问道,“地少的,至少挖一个这样的窖!这地窖差不多能储存七八千斤红薯。地多的人家,自己算算,应该要挖两三个地窖!这是保住咱们辛苦成果的关键!地窖能挖在院子里最好,没院子的人家可以挖在房前屋后,这样方便看管。
挖窖的土也别到处乱扔,可以把各家的院墙角垫高一些可以防水,或者挑到地里加固一下田埂!”
“明白了!”震天的回应声响彻晒谷场。
再无任何疑问,对沈良玉的话,村民们如今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信服。很快,晒谷场上的人群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院子里响起的、新一轮热火朝天的动静——选址、划线、挥动锄头和铁锹。
这一次,不是为了播种希望,而是为了将已经到手的希望,牢牢地、长久地珍藏起来。
喜欢开局迎娶双胞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开局迎娶双胞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