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外的流民营地,如同一个巨大的、不断膨胀的伤口,在荒凉的山谷中蔓延。
数千人的聚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管理压力、粮食危机和卫生隐患。
但陈远深知,危机之中,往往也潜藏着最大的机遇。
这庞大的人口基数,不仅意味着潜在的兵源和劳动力,更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
“我们必须知道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议事厅内,油灯的光晕下,陈远、赵胜、秦玉凤、苏婉清以及新加入的老塾师周文渊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
“北边的蒙古人打到哪儿了?
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主力在何处?
朝廷的官军又在做什么?
我们困守此地,如同瞎子聋子,太危险了。”
赵胜点头:“三弟说得对。咱们现在全靠流民带来的零星消息,真假难辨。前几天有人说蒙古人破了榆林卫,昨天又有人说官军在绥德打了个大胜仗,根本不知道信哪个。”
秦玉凤作为职业军人,对情报的重要性体会更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现在连‘彼’是谁、在哪儿、想干什么都不知道,这仗没法打。必须派出斥候,主动侦查。”
“派斥候风险太大。”
陈远摇头,“我们人手本就不足,精锐老兵更是宝贵,派出去万一折损在野外,得不偿失。而且,流寇和溃兵遍地,单人匹马很难走远。”
他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但我们有现成的情报来源——就是外面这些流民!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都是一双眼睛,一对耳朵。我们要做的,不是派几个人出去,而是把成千上万的流民,变成我们的耳目!”
“把流民变成耳目?”
周文渊有些不解,“他们惶惶如丧家之犬,只顾逃命,如何能为我们所用?”
“这就需要方法。”
陈远解释道,“我们可以设立一个‘问讯处’。由周先生您出面,组织几个识字的年轻人,在流民营地中,以登记造册、发放少量救济粥为名,主动与流民交谈,询问他们的来历、沿途见闻。问得要巧妙,比如,问他们从哪个方向来,路上看到过哪些队伍(是官军还是流寇),规模多大,装备如何,往哪个方向去了等等。问得越细越好。”
苏婉清立刻明白了陈远的意图:“陈公子的意思是,将零散的信息汇集起来,相互印证,就能拼凑出大致的局势图?”
“正是!”
陈远赞许地看了苏婉清一眼,“一个人说的可能不准,但十个、一百个从不同方向来的流民,他们描述的同一件事,如果大体一致,那可信度就很高了。而且,流民中藏龙卧虎,说不定就有从某些重要地方逃出来的官吏、兵卒甚至商人,他们掌握的信息更有价值。”
秦玉凤眼中一亮:“这法子好!不显山不露水,却能广撒网。我们可以定期汇总分析这些信息。”
“不仅如此。”
陈远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们还要主动‘播种’。周先生,您在和他们交谈时,可以有意识地透露一些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的消息——比如,野狐岭兵强马壮,陈堡主仁义,愿意收留抗虏志士,共同抵御外侮等等。让这些流民把我们的名声带出去,吸引真正的人才和愿意投靠的人。”
赵胜拍案叫绝:“妙啊!三弟!这简直是……不动刀兵,就能知天下事,还能扬名立万!”
计划迅速实施。
周文渊老先生带着几个机灵的年轻人,在流民营地边缘搭起了一个草棚,挂上“问讯登记,施粥济困”的牌子。
起初,流民们只是为了一口稀粥而来,回答问题也敷衍了事。
但周先生态度和蔼,问话巧妙,渐渐有人愿意多说几句。
尤其是当周先生“无意中”提及堡内储备尚可,陈堡主有抗虏之志后,一些尚有血性的青壮年开始主动打听加入的条件。
每天傍晚,周先生都会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成册,交给陈远。
陈远则会同秦玉凤、苏婉清一起分析研判。
“综合今日十七名来自西北方向流民的说法,蒙古前锋约三千骑,三日前已攻破双山堡,主力似有南下葭州、米脂的意图。
官军……溃败居多,未见有效抵抗。”
“东面来的流民称,一股约五千人的流寇,打着‘闯’字旗号,正在围攻绥德,官军闭城不出。”
“有从延安府逃来的小吏说,府城粮价飞涨,一石米要五两银子,官兵索饷哗变数次,人心惶惶。”
一条条琐碎的信息,在陈远脑海中逐渐拼接成一幅残酷而清晰的乱世画卷:北有蒙古铁骑破关南下,东有李自成部流寇肆虐,朝廷官军或败或溃或龟缩不出,整个陕北已近乎失控。
野狐岭,正处于风暴边缘的缓冲地带,暂时未被大军盯上,但绝非久安之地。
同时,通过这种“问讯”,一些有特殊技能或背景的人也被筛选出来。
一位原是榆林卫军械库的老工匠,因城破逃难至此,被发现有锻造火器的经验,立刻被请入堡内,负责指导改进铁匠工坊。
一位曾在边市做过通译的商人,熟悉蒙古部落情况,也被吸纳进来。
甚至还有几个读过书、对治理地方有些想法的落魄文人,也被周先生留意,推荐给陈远。
然而,信息的汇聚也带来了阴影。
几天后,周文渊带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堡主,有几个流民私下反映,营地里似乎有陌生面孔在暗中打探我们堡内的情况,特别是防卫力量和粮食储备。问话的方式很老练,不像是普通流民。”
秦玉凤眼神一凛:“是探子!流寇的?还是官军的?或者……是北边来的?”
陈远心中一沉。
树大招风,野狐岭的异常活跃,果然引起了外界的注意。
“谍影”已经出现。
“加强堡内戒备,特别是夜间岗哨。”
陈远下令,“对流民的甄别要更加严格。周先生,你们在问讯时也要加倍小心,留意那些反复打听军事细节的人。同时……”
他沉吟片刻,“我们可以将计就计,放出一些真假参半的消息。”
一场无声的谍报战,就在这流民潮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陈远知道,从这一刻起,野狐岭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避难所,它已经开始被动地卷入更大的棋局之中。
而信息的获取与反制,将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只手覆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