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岭在秦玉凤的铁血锤炼和苏婉清的精细打理下,如同一块粗铁被反复锻打淬火,内部结构日益紧密,锋芒渐露。
战兵精锐,后勤稳固,开垦的田地里新苗吐绿,工坊的炉火日夜不息。
然而,陈远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坐山虎”的威胁暂时沉寂,北边蒙古人的大规模入寇似乎也告一段落,边境线上出现了一种诡异的、暴风雨前的平静。
这种平静,对野狐岭而言,既是喘息之机,也是扩张之窗。
陈远知道,困守一隅终非长久之计,必须主动出击,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渠道。
他的目标,锁定了东北方向一百五十里外,一个名为“黄崖口”的地方。
黄崖口并非繁华城镇,而是大明与蒙古部落交界地带一个半官方、半地下的边市集散地。
由于明廷对蒙古的封锁政策(马市时开时关),许多急需的交易转入地下。
黄崖口地处两山夹峙的河谷,地势隐蔽,逐渐成为汉蒙商人、甚至一些背景复杂的势力进行走私贸易的据点。
这里流通着关内的盐铁茶布,也流动着草原的皮毛、马匹、牲畜,信息混杂,利益巨大,风险也同样惊人。
“去黄崖口?”
议事厅内,赵胜听到陈远的计划,倒吸一口凉气,“三弟,那地方龙蛇混杂,听说不仅有马贼出没,还有官军的眼线,蒙古各部的探子,甚至……可能还有建州女真的商人!咱们这点家底去掺和,太危险了!”
秦玉凤也眉头紧锁:“黄崖口我知道,确实是块肥肉,但也是虎狼环伺之地。我们以什么身份去?带的货物是否扎眼?如何保证安全?这些都是问题。”
陈远早已深思熟虑,他摊开一张精心绘制的简易地图(结合了《榆林卫志略》和周文渊从流民口中打听来的信息),指向黄崖口的位置。
“大哥,玉凤,你们的担忧都对。但正因为那里乱,才有我们的机会!”
陈远目光灼灼,“如今边境暂稳,大小势力都需要消化战利品,补充损耗。黄崖口的需求必然旺盛。我们拥有的,正是他们急需的!”
他顿了顿,列举道:“我们的盐,纯度比官盐还好;
我们打造的铁器,尤其是箭头和犁头,质量上乘;
婉清配制的金疮药和驱寒药粉,在苦寒的草原更是硬通货!
而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战马!需要大量的皮毛过冬!需要牛羊改善伙食!更需要了解草原和辽东的最新动向!”
“富贵险中求!”
陈远斩钉截铁,“我们不能永远只跟南边做小买卖。
要想真正立足,必须打通北边的商路,甚至……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情报网络!
黄崖口,就是最好的跳板!”
他看向秦玉凤:“玉凤,这次需要你亲自出马。
你熟悉边事,通晓一些蒙古部落的习俗和简单的蒙语,身手更是顶尖。
由你带队,我最放心。”
秦玉凤与陈远对视片刻,从他眼中看到了不容置疑的决心和信任。
她深吸一口气,豪气顿生:“好!既然陈兄有此魄力,玉凤愿往!”
“我也去!”赵铁柱迫不及待地请命,“我给秦队正当副手!”
陈远点头同意:“铁柱机灵,可以同去。但队伍要精干,不宜过多。
玉凤,你挑选斥候队中最得力的五名好手,扮作往来边市的汉人商队。
货物不要多,但要精。
带上我们最好的盐、药和一批精铁箭头。”
他又对苏婉清道:“婉清,准备一批特别的‘礼物’——用上好绸布包裹的几面小镜子、一些色彩鲜艳的玻璃珠和陶瓷小玩意儿。
这些东西在草原部落首领和贵族眼中,价值不菲,关键时刻可以用来打通关节或换取重要信息。”
苏婉清会意,立刻去准备这些“奇货”。
半个月后,一支由秦玉凤率领的七人“商队”悄然出发。他
们牵着六匹驮着货物的健骡,衣着普通,但精气内敛,眼神锐利,一看便知不是寻常商贩。
陈远等人送至堡外山口,目送他们消失在茫茫群山之中。
这一次的等待,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漫长和煎熬。
黄崖口的情况远比三水镇复杂和危险。
二十天后,就在陈远几乎要按捺不住,准备派人接应时,堡外了望塔传来了信号——商队回来了!
众人飞奔至堡门。
暮色中,秦玉凤一行人风尘仆仆地出现,人数一个不少!
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预想中的皮毛和少量马匹,队伍后面,竟然还跟着十余名牵着高头大马、穿着皮袍、腰佩弯刀的蒙古汉子!
为首的是一名身材魁梧、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眼神桀骜,打量着野狐岭的堡墙。
堡内气氛瞬间紧张起来!战兵们立刻握紧了兵器,赵胜、赵勇更是如临大敌。
秦玉凤快步上前,对陈远低声道:“陈兄,不必紧张。
这位是科尔沁部一个小部落的头人,名叫巴特尔(意为英雄)。
我们在黄崖口与他做了一笔大买卖,他对我们的铁器和药材极为满意,坚持要亲自来看看‘能打造如此好货的地方’。”
陈远心中一动,瞬间明白了秦玉凤的用意——她不仅做成了买卖,还借机引来了一个潜在的、重要的合作伙伴!
这可是直接与蒙古部落搭上线的机会!
他立刻换上一副热情而不失威严的笑容,迎上前去,用简单的蒙语问候道:“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来到野狐岭!”(这句蒙语是临行前紧急向秦玉凤学的)。
那蒙古头人巴特尔见陈远气度不凡,又听闻他是此地首领,也右手抚胸,回了一礼,生硬的汉语说道:“你,就是陈堡主?你的货,很好!
你的人,秦姑娘,很厉害!”
他指了指秦玉凤,眼中竟有一丝钦佩。
原来在黄崖口,曾有马贼想黑吃黑,被秦玉凤带着人以少敌多,杀得对方落花流水,这举动赢得了巴特尔的尊重。
当晚,野狐岭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苏婉清拿出了储备的好酒好肉(主要是招待贵客用的),陈远亲自作陪。
通过秦玉凤的翻译,陈远与巴特尔相谈甚欢。
陈远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巴特尔所在的部落与南侵的鞑靼部并非一心,反而常受排挤,对明朝的物资需求很大。
一场宴会下来,双方达成了初步协议:野狐岭以优惠价格向巴特尔的部落提供铁器、药材和盐;
巴特尔则用马匹、牛羊和皮毛交换,并承诺为野狐岭提供草原上的消息,甚至可以在必要时,为野狐岭的商队提供一定庇护。
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不仅获得了急需的战马和过冬物资,更重要的是,野狐岭的触角,第一次真正伸向了关外,建立了一条隐秘而宝贵的北方商路和情报线!
边市谋大利,风险与机遇并存。 秦玉凤的胆识和能力,为野狐岭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陈远知道,随着与草原部落联系的加深,野狐岭的战略地位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它不再只是一个被动防御的堡垒,而是一个有能力进行跨区域贸易和情报搜集的潜在势力节点。
乱世的棋局上,野狐岭这颗棋子,终于开始展现出它独特的分量。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只手覆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