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都督府“科举纳贤”的成功举办,如同在沉闷的边塞之地吹响了一声求才若渴的号角,不仅为都督府吸纳了一批急需的实干人才,更极大地提振了治下军民的人心士气。
新晋的吏员们被分配到各曹司,虽然职位不高,但他们带来的新思路和专业知识,如同新鲜血液,让都督府的行政机器运转得更加顺畅高效。
然而,陈远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内政治理和人才选拔上。
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尤其是在面对后金这样的强敌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军工技术,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野狐岭原有的工坊,虽然经过技术革新,能够生产不错的刀剑、铠甲和鸟铳,但无论是规模、效率还是技术水平,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难以支撑一支大规模、高强度的军队需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都督府议事堂内,陈远指着墙上悬挂的简陋地图和几件样品兵器,对主管工曹的赵铁柱以及新加入工曹的几位有工匠背景的吏员说道。
“我们的军队要强大,光靠勇气和训练是不够的,必须有精良的装备!
我们的百姓要安居,也需要更好的农具和生活器具!工曹的责任,重于泰山!”
赵铁柱挠了挠头,有些为难:“都督,俺们也知道这理儿。
可咱们这地方,要啥没啥,好铁匠少,好料子也缺,打造些寻常刀枪还行,要想弄出更好的家伙,难啊!”
一位新来的、曾在山西官营铁坊做过工头的吏员也附和道:“是啊,都督。
打造精良火器,需上等精铁、熟练工匠、统一规制,非一日之功。
咱们底子太薄了。”
陈远理解他们的困难,但他更清楚技术革新的重要性。
他前世的知识虽然有限,但一些基础的科学原理和工业思维,是这个时代所不具备的。
他决定,要亲自指导工曹,进行一场更深层次的技术革命。
“困难我知道,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陈远目光坚定,“我们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模仿,要敢于创新!
从今天起,工曹要设立‘技研所’,专门负责研制新式器械!
我亲自兼任所长,赵铁柱你负责日常管理,你们几位有经验的,就是骨干!”
“技研所?”众人面面相觑,这个名词闻所未闻。
“对!技研所!”
陈远解释道,“就是专门研究、试验新技术、新工艺的地方!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打造现有的兵器,更要发明出别人没有的利器!”
他随即提出了几个具体的研发方向:
第一,改进冶炼技术,提升铁器质量。
朔方缺乏优质铁矿,这是硬伤。
但陈远知道,可以通过改进炼焦和鼓风技术,提升炉温,从而用相对普通的矿石炼出更好的铁。
他根据记忆,画出了简易的“焦炭炉”和“活塞式双动风箱”的草图,让工匠们尝试建造。
同时,推广“炒钢法”和“灌钢法”的简易工艺,提高铁的纯度和韧性。
第二,优化火器制造,力求标准化。
鸟铳是目前的王牌,但制作全靠工匠经验,质量参差不齐,且装填缓慢。
陈远提出“零件标准化”的概念,要求铳管、枪机等关键部件按照统一尺寸和规格打造,以便战时快速更换维修。
同时,组织工匠研究改进火药配比,尝试制造颗粒化火药,以提高威力和稳定性。
他甚至提出了研制“燧发枪”的构想(尽管他知道以目前条件极其困难),鼓励工匠大胆尝试。
第三,发展辅助器械,提升综合战力。
陈远深知后勤和工程的重要性。
他要求技研所研究改进运输工具,如制造更坚固、载重更大的四轮马车;
研制更高效的掘井、筑城工具;
甚至尝试利用水力,建造简易的水力锻锤,以节省人力,提高锻造效率。
第四,改良农具民生,夯实根基。
军工固然重要,民生更是根本。
陈远鼓励工匠改进犁、锄、镰等农具,提高耕作效率;
研究水车、风车等灌溉工具;甚至尝试制作简单的纺织机,改善民众生活。
计划是宏大的,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新技术的研发充满了失败和挫折。
第一座试验性的焦炭炉因为密封不严而爆炸;
标准化零件因为加工精度不够而无法通用;
水力锻锤的齿轮屡屡断裂……
面对一次次失败,有些工匠开始气馁,认为这是异想天开。
但陈远没有放弃,他亲自到工坊,与工匠们一起查找原因,改进设计。
他不懂具体技术,但他懂得鼓励和坚持的重要性。
他设立奖励制度,对做出贡献的工匠给予重赏;他营造宽松的氛围,允许试错,鼓励奇思妙想。
柳如是、苏婉清也全力支持,为技研所调配最好的物资和资金。
秦玉凤则从军事角度提出需求,帮助验证新装备的实用性。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技研所终于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改进后的高炉配合新式风箱,炉温显着提高,炼出的铁料杂质更少,韧性更好,打造出的刀剑质量上了一个台阶。
虽然燧发枪遥遥无期,但标准化零件取得进展,至少同一批工匠打造的鸟铳部件可以基本互换,维修效率大增。
颗粒化火药也试验成功,威力提升约两成。
一辆载重远超普通马车的新型四轮货车被制造出来,虽然笨重,但极大地提升了物资运输能力。
几种改良的曲辕犁和铁齿耙被推广到田间,受到了农户的欢迎。
最令人振奋的是一项“意外”的发明:几位工匠在尝试改进弓弩时,受到水车齿轮的启发,捣鼓出了一种结构复杂但威力巨大的“蹶张弩”,用绞盘上弦,射程和穿透力远超普通弩箭,虽然笨重,但用于守城或设伏,效果极佳。
这些成果,或许在后世看来微不足道,但在明末的边塞之地,却是了不起的进步!
它们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朔方军的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
工部创新器,匠心铸锋芒。
技研所的设立和运作,标志着朔方都督府开始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力来抓。
这种重视创新、鼓励实践的风气,为朔方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尽管前路依然漫长,但一颗重视技术、勇于创新的种子已经播下,它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成长为支撑朔方政权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
陈远站在炉火熊熊的工坊前,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和一件件新式的器械,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真正的强大,源于不断的自我革新。
朔方的崛起,不仅仅在疆场,更在这看似不起眼的工坊之中。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只手覆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