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前线,千里镜洞察敌情,火炮轰鸣,战事呈胶着之势;太原技研所内,自鸣钟滴答,工匠们钻研着西洋奇技,力求精益求精;而广袤的乡野之间,耐旱高产的番薯藤蔓铺满田垄,预示着金秋的丰收,极大地缓解了粮食短缺的危机。
大陈王国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在军事、技术、农业等多条战线上高速运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活力。然而,陈远和他的核心智囊们深知,国力的终极比拼,归根结底是人的比拼。
人口,才是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国家赋税、军队兵源、社会生产的根基所在。
就在这内外交困、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场旨在“休养生息、增殖人口”的宏大社会工程,也在大陈治下悄然推进,并开始显露出令人欣喜的成效。
这一日,太原晋王府内,户部尚书苏婉清捧着一叠墨迹未干的文书,眉宇间难得地带着一丝轻松与喜悦,向陈远汇报着最新的民政要务。
“王上,大喜!”
苏婉清的声音中透着欣慰,“去岁秋冬,各州县上报的新生丁口黄册初步核验完毕,较前年相比,净增丁口逾三万七千有余!
若算上各地收容安置的流民入户,新增人口恐逾五万!此乃我大陈立国以来,人口首次显着回升!”
陈远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接过文书仔细翻阅。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府县新登户籍的婴儿数量、新安置的流民户数。
虽然绝对数字对于偌大的疆域而言并不算惊人,但这增长的趋势,却如同阴霾中的一缕阳光,意义非凡。
自明末以来,战乱、天灾、瘟疫、苛政,导致华北大地人口锐减,赤地千里。
大陈控制山西、河套之地,人口本就不足,劳动力稀缺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如今,人口终于止跌回升,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积极的信号。
“好!此乃国之大幸!”
陈远抚掌赞叹,放下文书,目光炯炯地看向苏婉清,“婉清,此皆赖你与户部同僚,以及各地官吏,推行善政,安抚黎民之功!”
苏婉清谦逊道:“王上谬赞。此乃王上仁政所感,上天庇佑。若非王上力排万难,推行‘均田免赋’,使耕者有其田,轻徭薄赋;大力推广‘番薯’等高产作物,使民无饥馑;又严令各地‘招抚流亡’,提供牛种屋舍,安辑百姓,焉有此人口繁盛之象?”
她顿了顿,具体分析道:“人口增长,主要得益于三策:
一、 轻徭薄赋,安居乐业。
‘均田令’使无数佃户、流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永不加赋’的承诺,更让百姓看到了长远的希望,敢于生养。
如今乡间,新屋渐起,炊烟日稠,已复太平年景之象。
二、 高产作物,仓廪渐实。
番薯、玉米等作物广泛种植,虽为杂粮,然产量极高,极大地解决了底层百姓的口粮问题。
民以食为天,肚中有粮,心中不慌,自然愿意添丁进口。
官府的‘常平仓’体系,也增强了抗灾能力,减少了因饥荒导致的人口折损。
三、 招抚流亡,充实户口。
我朝对前来投奔的流民,给予田地、减免税赋、提供农具,政策优厚。
北直隶、河南乃至陕西的难民,闻风来归者络绎不绝。
这些青壮劳力的加入,不仅直接增加了人口,更带来了劳动力和兵源。”
陈远点头称是,补充道:“还有军功授田、抚恤优厚,将士阵亡,其家小由官府供养,幼子可入学堂,此举亦安军心,稳后方,使百姓无后顾之忧,敢于从军报国。”
他沉吟片刻,指示道:“人口乃国之根本,此良好势头,必须保持!传令:
一、 继续严格执行‘永不加赋’政策,严禁任何形式的摊派、加征,与民休息。
二、 颁布《劝农桑,广生育令》。 鼓励早婚,对多子家庭,可酌情减免部分丁银或徭役;各州县设‘慈幼局’,资助贫困家庭养育子女;严惩溺婴、弃婴恶俗。
三、 加大流民招抚力度。 可在边境要地增设粥厂、栖流所,派能干官吏专司此事,来者不拒,妥善安置。
四、 太医院需加强对地方医官的培训,推广妇幼保健常识,尽力降低生育风险与婴儿夭折率。
五、 讲武堂、各州府县学,需扩大规模,这些孩童,便是我大陈未来的栋梁!”
苏婉清一一记下,又道:“王上,人口增长,亦带来新需求。各地蒙学、乡学孩童渐多,师资、书籍匮乏;新增人口,对布匹、食盐、铁器需求亦增,工商各业,需随之发展。”
“此言甚是。”
陈远道,“柳如是长史正在大力推进文教,鼓励民间兴学。
工部亦在扩大工匠规模,增加民用物资产量。
人口繁盛,百业方能兴旺。此乃良性循环。”
随着陈远一系列政策的持续发酵,大陈治下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野里,农夫辛勤耕作,孩童嬉戏田埂;城镇中,市集日渐繁华,工匠店铺生意兴隆;军营内,新兵操练,士气高昂;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虽然战争的阴云依旧笼罩在北方边境,但在这片相对安宁的土地上,生命的力量正在顽强地勃发。
人口渐繁盛,国本日益固。
这缓慢而坚定的人口增长,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为大陈王国注入了最宝贵的生命力。
它意味着更充足的兵源,更丰厚的税基,更广阔的市场,以及更稳固的统治根基。
当山海关的将士们为了守护身后的家园而浴血奋战时,他们守护的,正是这片土地上日渐升起的炊烟与希望。
这份源自民间的、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息之力,才是支撑大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国运之争中,最终走向胜利的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只手覆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