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都督府工曹“技研所”的设立和新式器械的不断涌现,如同给这个新兴政权装上了一台强劲的引擎,极大地提升了军工生产和后勤保障能力。
然而,陈远深知,战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综合国力的比拼,而国力的根基,在于农业。
尤其是在这地广人稀、气候苦寒的朔方之地,若不能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再强大的军队也如同无根之木,难以持久。
“民以食为天,军无粮自乱。”
都督府议事堂内,陈远指着户曹参军苏婉清呈上的粮秣库存报告,神色凝重,“去岁收成尚可,加上与蒙古各部的贸易,库存勉强支撑。
但今春以来,流入人口大增,军马耗用日多,若秋收无着,明春必将闹粮荒!
必须未雨绸缪,大力发展农桑,兴修水利,方是长久之计!”
苏婉清点头称是,眉宇间带着忧色:“都督明鉴。朔方之地,地瘠天寒,雨水稀少,且多风沙。
以往百姓多赖游牧,农耕本就艰难。
虽有流民垦荒,但多是靠天吃饭,收成极不稳定。
兴修水利,确是根本之策,然工程浩大,非一日之功。”
主管工曹的赵铁柱也挠头道:“修水利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要懂行的工匠,咱们现在……”
“再难也要做!”陈远斩钉截铁,“此事关乎生死存亡,不容拖延!农桑水利,乃立国之本!
婉清,你立刻牵头,会同工曹、以及新选拔的几位通晓农事、水利的吏员,制定一个详细的‘农桑兴水利’方略!
我们要让朔方的土地,长出更多的粮食!”
命令下达,苏婉清立刻行动起来。
她本就是心思缜密、善于统筹之人,如今有了明确的职责和权限,更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
她召集了户曹、工曹的相关人员,并特意请来了几位在流民中发现的、曾在中原地区有过修渠筑坝经验的老农和匠人,共同商议。
经过反复勘察和讨论,一份结合朔方地理气候特点的《朔方农桑水利疏》很快呈到了陈远案头。
疏中提出了几项切实可行的举措:
一、普查田亩,广开屯田。
对都督府控制下的所有可耕土地进行详细勘察、丈量、登记造册,根据土质、水源情况,划分为上、中、下三等。
鼓励无地流民和部分愿意定居的牧民认领耕种,实行“军屯”与“民屯”并举。
军屯由朔方军闲时耕种,收获充作军粮;
民屯则给予优惠政策,三年内赋税从轻,以吸引劳力。
二、因地制宜,兴修水利。
这是方略的核心。
朔方虽干旱,但黄河穿境而过,另有大小河流若干,地下水资源也相对丰富。
关键在于如何引水、蓄水、节水。
1. 引河灌溉:在靠近黄河及其支流的平原地带,勘察地形,开挖主干渠和支渠,引河水灌溉。
工程虽大,但效益长远。
选择几处条件成熟的地段,作为首批试点。
2. 修筑陂塘:在丘陵、洼地之处,利用自然地形,修筑小型水库(陂塘)和蓄水池,雨季蓄水,旱季使用。此法工程量相对较小,见效快。
3. 推广井灌:在缺乏地表水的地区,组织人力开挖水井,并推广使用改进后的畜力水车(由技研所研制),提高汲水效率。
4. 改进农具:推广技研所改良的曲辕犁、铁齿耙等深耕细作工具,提高耕作效率。
三、推广耐寒作物,改进耕作技术。
引进和推广黍、稷、荞麦等耐旱耐寒的作物品种。
鼓励农户尝试轮作、套种等技术,以养地力。
由户曹组织有经验的老农,定期传授耕作经验。
四、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在农田和聚居地周围,大规模种植耐旱的榆、柳、沙枣等树木,以抵御风沙,改善小气候。
方略详尽,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最大的难题是人力。
修渠筑坝是重体力活,需要大量壮劳力。
而朔方地广人稀,军队要戍守,牧民要放牧,能抽调的人力有限。
陈远再次展现了他的魄力。
他下令,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大规模招募流民参与水利工程。
凡参与劳作者,不仅管饭,还给予一定的粮食或盐铁作为报酬。
同时,抽调部分朔方军在不影响防务的情况下,轮流参与工程建设。
他还鼓励各部落以劳役抵部分赋税。
命令一出,应者云集。
对于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来说,能有饭吃、有活干,就是天大的恩赐。
很快,在选定的黄河灌区、几处陂塘工地,就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劳力。
工地上,人头攒动,号子震天,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苏婉清亲临一线,调度物资,协调各方。赵铁柱带领工曹匠人,负责技术指导。
新上任的水利吏员们,则拿着简陋的测量工具,奔波于各个工地。
陈远也时常到工地巡视,鼓舞士气。
工程并非一帆风顺。
有的渠道因勘测不准而返工,有的陂塘因暴雨而垮塌,也发生过因粮食供应不及时而引起的小规模骚动。
但在都督府的强力组织和苏婉清等人的耐心协调下,问题都被一一克服。
汗水浇灌,终有收获。
到了崇祯八年的夏天,第一批水利工程开始显现成效。
黄河沿岸新开的千亩水浇地,禾苗茁壮,长势喜人,与周边靠天吃饭的旱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几座蓄满清水的陂塘,如同明珠般镶嵌在黄土高原上,不仅灌溉了周边的农田,还吸引了鸟兽,改善了环境。
新挖的水井旁,畜力水车吱呀作响,清澈的井水汩汩流出,滋润着干渴的土地。
秋收时节,成果更是令人振奋。
实施了灌溉的屯田,亩产比往年提高了近三成!
虽然总产量依然有限,但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端!
百姓们看着金灿灿的粮食入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军中的粮秣压力,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水利的兴修和农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流民闻讯而来,请求安置。
朔方都督府控制的人口稳步增长,荒芜的土地被不断开垦,昔日寂寥的边塞,开始呈现出人烟渐稠、鸡犬相闻的繁荣景象。
农桑兴水利,根基自此牢。
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极大地增强了朔方都督府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承载力,为长期的军事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苏婉清以其卓越的行政才能和勤勉务实的工作,赢得了“女萧何”的美誉。
而陈远高瞻远瞩,狠抓农业根本的决策,也显示出他作为一方雄主的远见卓识。
朔方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汗水浇灌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更加稳固、更有韧性的政权,正在北方边陲茁壮成长。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只手覆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