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招安的圣旨,如同一张薄薄的窗户纸,暂时糊住了朔方与大明中央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裂痕。
对于崇祯皇帝而言,这是一次迫于无奈的妥协,是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
而对于陈远和朔方都督府而言,这却是一个从天而降的宝贵战略机遇期。
他们心照不宣地接下了这个“朔方总兵官”的名头,打起了大明的旗号,但内里,却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效率,开始了新一轮的、更深层次的“备战”。
陈远深知,这脆弱的和平绝不会长久。
朝廷的招安是缓兵之计,一旦中原流寇被平定,或者后金威胁减弱,朝廷的刀锋必定会再次指向朔方。
甚至,可能在需要的时候,将朔方军当作炮灰推上前线。
因此,必须利用这段难得的安宁,将朔方的根基打得更加牢固,将拳头磨砺得更加坚硬。
整个朔方,如同一台上了发条的精密机器,在“备战待时机”的总方针下,高速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其核心,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强军、富民、育人。
一、强军:铸就钢铁脊梁
军队,是乱世中生存的根本。
经此一战,朔方军虽然威名远扬,但陈远也清醒地看到了与真正强军(如后金八旗)在装备、训练和规模上的差距。
和平,正是弥补差距的最好时机。
1. 扩编与整训:朔方正规军(常备军)的规模,从战后的万余人,逐步扩编至两万精锐。
兵源主要来自流民中的青壮和表现优异的部落民兵。
秦玉凤亲自抓训练,摒弃花架子,一切从实战出发。
步兵方阵的协同、骑兵的冲击战术、弓弩火器的配合,都进行了系统化的强化训练。
尤其重视夜战、山地战和恶劣天气下的作战能力。
2. 装备升级:工曹技研所成为了最繁忙的地方。
赵铁柱带领工匠们,在之前的基础上,大力改进工艺。
利用与内地贸易换来的优质钢材,打造更加锋利坚韧的刀枪和更加坚固轻便的铠甲。
火器工坊扩大了规模,不仅大量制造改进型的鸟铳和蹶张弩,还开始尝试小批量生产一种更为轻便、射速更快的“掣电铳”(一种简化版的三眼铳),并严格推行零件的标准化,以提高战时维修效率。
骑兵的装备也得到改善,马镫、马鞍、马蹄铁都进行了优化。
3. 专业兵种建设:除了常规的步、骑、弓弩兵,还专门组建了工兵营(负责筑城、架桥、布雷)、侦察营(由最精锐的斥候组成,负责渗透、情报收集)和医疗队(规模扩大,战场救护能力提升)。
军队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
秦玉凤经常对将士们说:“现在的汗水,是为了战场上的活命!朝廷的封赏靠不住,能靠得住的,只有我们手中的刀和身边的兄弟!” 这种务实的信念,深入军心。
二、富民:夯实生存根基
陈远深知,强大的军队离不开雄厚的经济支撑。
朔方之地,原本贫瘠,经过战火更是满目疮痍。
和平到来,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府库充盈。
1. 农桑为本:苏婉清主持的户曹,将工作重心放在农业上。
鼓励垦荒的政策更加优厚,新开垦的田地五年内赋税全免。
兴修水利的工程继续推进,又成功开辟了数万亩水浇地。
引进和推广耐寒高产的作物品种,如土豆和玉米(通过商队从南方秘密引入试种)。
畜牧业也得到发展,鼓励军民养殖猪羊,改善伙食,提供皮草。
2. 工贸繁荣:利用“朔方总兵”的身份,与山西、陕西等地的贸易变得更加顺畅。
朔方的盐、铁器、药材、皮货成为抢手货,换回了大量急需的粮食、布匹、茶叶和书籍。
野狐岭和几个主要屯堡的集市日益繁华,商贾云集。都督府设立“市易司”,由柳如是兼管,规范市场,征收商税,成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3. 基础建设:修复战争创伤,加固城防自不必说。
还修建了连接主要聚居点的道路,方便物资运输和军队调动。
在边境要地增建烽火台和哨卡,形成更完善的预警体系。
在苏婉清的精心打理下,朔方境内呈现出一种乱世中罕见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田野里禾苗茁壮,工坊中炉火通红,集市上人声鼎沸。百姓的脸上少了菜色,多了希望。
府库里的粮草、银钱和军械,逐渐堆积起来,为未来的征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育人:积蓄未来希望
陈远的眼光看得更远。
他明白,一时的强盛可以靠武力和经济,但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文化的传承。
1. 朔方学堂扩规:原来的学堂规模扩大数倍,不仅招收蒙汉子弟学习文化、算术、律法,还开设了“武备科”、“工巧科”、“医官科”等实用学科,由秦玉凤、赵铁柱、苏婉清等人轮流授课,培养专业的军事和技术人才。
柳如是亲自教授文史和策论,引导学子关注天下大势。
2. 《朔方新报》深化影响:报纸的内容更加丰富,除了政令、新闻,还增加了农事知识、技术介绍、历史故事、甚至一些浅显的格物道理。
柳如是的社论,文笔更加犀利,思想更加深刻,不仅鼓舞朔方军民,其抄件流传出去,也在周边地区乃至中原士林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悄然塑造着朔方“开拓进取、务实包容”的形象。
3. 凝聚认同:通过学堂、报纸和各种仪式,不断强化“朔方人”的身份认同感。强调不论蒙汉,皆是朔方子弟,当同心协力,共保家园。
这种超越民族隔阂的共同体意识,是朔方政权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蛰伏猛虎,静待风起。
就这样,在表面臣服于朝廷的平静之下,朔方都督府进行着一场深刻而彻底的自我强化。
两万精锐厉兵秣马,仓廪府库日益充盈,人才梯队初步形成。
陈远、秦玉凤、柳如是、苏婉清这个核心领导层,配合愈发默契,将朔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生机盎然。
所有人都明白,这平静是暂时的,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喘息。
朝廷的猜忌未消,后金的威胁仍在,中原的乱局更是牵动着天下的神经。
朔方这只磨利了爪牙的猛虎,正静静地潜伏在北方边陲,它的目光,敏锐地注视着天下的风云变幻,等待着那个属于它的、一跃而起的时机。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只手覆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