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玉凤于河北南部高擎“抗清”义旗,收拢豪杰,势如破竹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城东端,那座号称“天下第一关”的雄关之下,一场规模更大、更为惨烈、足以决定华夏气运的惊天大战,已悄然酝酿至爆发边缘。
清军摄政王多尔衮,绝非庸碌之辈。
他在迅速占领北京、分兵南下追击李自成残部的同时,目光始终未曾离开过两个心腹大患:一是盘踞西北,近来动作频频、公然竖起抗清大旗的大陈王国;
另一个,便是这扼守辽西走廊咽喉、此刻却态度暧昧、举棋不定的山海关及关宁军。
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自引清兵入关、北京陷落后,其心境已从最初的借兵复仇之快意,陷入了巨大的惶恐、悔恨与挣扎之中。
他发现自己打开的并非复仇之门,而是引狼入室,放出了一群欲壑难填的饕餮!
清军入关后的暴行(如京师拷掠、以及开始传出的各地屠城风声),尤其是那道强硬的“剃发易服”令,如同一把尖刀,刺穿了他作为汉人将领最后的底线。
他麾下的关宁铁骑,是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将士多为辽东汉子,家眷多在关内,对清军的残暴和剃发令极度抵触,军心浮动,怨声载道。
多尔衮对吴三桂,既利用更提防。
他需要吴三桂和关宁军来稳定北方,对付李自成和即将面对的抗清势力,但又绝不能容忍这支精锐之师脱离掌控。
在初步稳定北京局势后,多尔衮开始步步紧逼:一面以高官厚禄(晋封平西王)笼络,一面不断下令调遣关宁军南下攻打李自成残部,企图将其调离老巢,分化瓦解。
更致命的是,多尔衮派出的满洲大臣已抵达山海关,名为“协防”,实为监军,并开始强硬推行剃发令,试图从精神和肉体上彻底征服这支军队。
山海关,这座雄关,此刻成了吴三桂和数万关宁军将士的囚笼和心理炼狱。
向前,是虎视眈眈、欲将其吞并的满清;
向后,是烽烟四起、故国已亡的中原;而西面,那个新兴的大陈王国“驱逐鞑虏”的檄文,也隐隐传到了军中,如同黑暗中一丝微弱的烛火,搅动着将士们本已混乱的心绪。
吴三桂连日来焦虑不安,夜不能寐。
他深知,再顺从清廷,自己和关宁军必将沦为鹰犬,最终免免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更将背负千古骂名。
但若举旗反清,山海关虽险,能挡得住多尔衮倾国之兵的雷霆一击吗?
大陈远在西北,远水难解近渴。
就在吴三桂犹豫不决、清军监军气焰愈发嚣张之时,一个突发事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一日,驻守关前堡的关宁军一部,因坚决抗拒剃发,与前来强制的清军“协防”部队发生激烈冲突,双方由口角迅速演变为械斗,最终酿成火并。
关宁军士卒积压已久的怒火瞬间爆发,当场格杀数十名八旗兵及那名嚣张的清军监军!
消息传回山海关,全军震骇!
吴三桂闻讯,如遭雷击,他知道,事态已无法挽回!
清军绝不会善罢甘休,等待他和关宁军的,将是血腥的清洗和屠杀!
“大帅!反了吧!!”
麾下众将群情激愤,纷纷拔刀请战,“与其剃发为奴,不如拼死一战!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了!”
“对!跟鞑子拼了!派人去联络西面的陈王!”
吴三桂面色惨白,冷汗涔涔,他知道已无退路。
望着台下那一张张悲愤而决绝的面孔,他猛地抽出佩剑,砍断案角,嘶声吼道:“传令!紧闭四门!擒杀关内所有清虏!祭旗!抗清!”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下旬,山海关头,原本飘扬的大清龙旗被狠狠扯下,换上了久违的大明旗号(尽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和“吴”字将旗!
吴三桂终于在被逼到悬崖边时,做出了他一生中最大胆、也是最无奈的决定——反清!
然而,此时的反正,形势已万分危急。
山海关虽险,但关宁军兵力仅四万余人,且粮草储备并非无限。
而多尔衮在北京及周边,可迅速调集的八旗精锐及其汉军旗附庸,超过十万之众!
吴三桂的反旗刚刚竖起,求援的信使便冒着生命危险,分多路向西、向南狂奔,一路前往山西寻找大陈王陈远,一路试图联络南明的残存势力。
消息传到北京,多尔衮勃然大怒!
他没想到吴三桂竟敢在自己眼皮底下造反!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背叛,更是对大清权威的赤裸挑衅!
他立刻意识到,必须趁其立足未稳,以泰山压顶之势,迅速踏平山海关,否则各地心怀异志者必将群起效仿!
“传令!集结京畿所有兵马!
本王要亲征,踏平山海关,活剐了吴三桂这个反复小人!”
多尔衮杀意冲天,清军的战争机器全力开动。
数日之间,清军主力如同乌云般从北京、永平、蓟州等地向山海关汇聚。
多铎、阿济格等悍将悉数出动,蒙古八旗为侧翼,汉军旗重炮营压阵,浩浩荡荡,号称二十万大军(实际战兵约八万),兵临关下!
山海关,迎来了自建成以来最残酷的一次考验。
大战瞬间爆发!清军依仗兵力优势和火炮之利,昼夜不停地猛攻关城。
吴三桂亲临城头,指挥若定,关宁军将士深知已无退路,为家国,为衣冠,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据险死守。
滚木礌石如雨而下,火铳弓箭密如飞蝗,关墙上下,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清军攻势如潮,一波接着一波。
八旗兵悍不畏死,凭借精良的盔甲和凶悍的作风,多次攀上城头,与关宁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
城墙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呐喊声、惨叫声、兵刃撞击声震耳欲聋。
吴三桂的帅旗数次险被夺走,又被他率亲兵舍命夺回。
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关墙多处破损,守军伤亡惨重,箭矢火药用尽,士兵疲惫不堪。
关内粮仓也开始见底。
山海关,摇摇欲坠。
吴三桂身被数创,甲胄尽赤,望着关外仿佛无穷无尽的清军旗帜,心中涌起一股绝望。
他知道,恐怕等不到任何援军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关外清军大营侧后方的天际,突然扬起了遮天蔽日的尘土!
紧接着,低沉而富有节奏的战鼓声,如同闷雷般滚滚而来!
一面玄底金边、绣着白色神骏的战旗,在尘烟中越来越清晰!
“是……是陈字王旗!是大陈的援军!援军来了!!”关墙上,一个眼尖的哨兵用尽最后的力气,嘶声尖叫起来!
已经力竭的守军闻言,纷纷挣扎着望向西方,只见一支庞大的骑兵部队,如同神兵天降,以排山倒海之势,直插清军毫无防备的侧翼!
为首一员女将,白马银枪,英姿飒爽,正是大陈平虏大将军——秦玉凤!
原来,秦玉凤在河北接连收到吴三桂反正和山海关被围的急报后,当机立断,留部分兵力守城,亲率两万最精锐的朔方铁骑和收编的“忠义营”骑兵,一人三马,日夜兼程,狂奔数百里,终于在最后关头赶到!
“关宁军的弟兄们!坚持住!大陈王师来也!随我杀鞑子!”秦玉凤一马当先,声音清越,穿透战场!
生力军的加入,瞬间改变了战场态势。
清军完全没料到侧翼会遭到如此猛烈的突击,阵脚大乱。
朔方铁骑如热刀切油般撕开清军防线,直扑其炮兵阵地和中军!
关内,吴三桂和残存的守军看到援军,绝处逢生的狂喜化作无穷的力量。
“开城门!杀出去!内外夹击!”
吴三桂怒吼着,率领还能战斗的士兵,从关门汹涌杀出!
内外夹攻之下,清军大败!
多尔衮见大势已去,唯恐被合围,只得下令焚毁重装备,仓皇向永平方向败退。
山海关下,留下了堆积如山的清军尸体和大量辎重。
山海关血战,终以吴三桂反正、大陈军千里驰援、清军惨败告终。
这场血战,虽然惨烈,但其意义无比深远:
它彻底粉碎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抗清士气;
它保住了山海关这个战略要地,为日后抗清势力出关收复辽东保留了跳板;
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摇摆的吴三桂及其精锐的关宁军,彻底倒向了抗清阵营,与大陈结成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
血色的夕阳映照下,破损的关墙上,大明的日月旗、吴字将旗与大陈的王旗并肩飘扬。
秦玉凤与满身血污的吴三桂在关前会师,两位将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尽管前路依然艰险,但华夏民族抵抗外侮的战旗,已在这座雄关之上,高高飘扬,再未落下!
喜欢只手覆明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只手覆明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