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冶夫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原学习的学校被迫解散。我背起行李参加流亡难民队伍,辗转到了湖南长沙。经战区失学青年登记,于1937年底进入贵州铜仁国立第三中学学习。
现在回忆起来,虽然已经过去55年了,但仍然好像是昨天的事情。
当时的校长是周邦道先生。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治校治学严谨,为国家、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才。
当时学校环境是非常简陋的,既没有一栋教学楼,也没有一栋宿舍楼。校舍全是利用铜仁城里原有的破旧房屋。我们初中部上课和住宿都在一所祠堂里。高中部上课在旅部兵营里,宿舍在江西会馆里,女子部设在一所庙堂里。当时铜仁没有电灯,晚上只能在桐油灯下学习做功课。同学们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当时学生在经济上都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都是来自沦陷区,在大后方大部分无亲友接济。学校为了不使我们失学,在经济上给予种种帮助,发给各种贷金,免收一切费用,而且还发给教科书、衣服、被褥、蚊帐等实物。而对特殊困难的同学,每月还发给零用贷金,使同学们安心学习。
虽然是战时学校,但是教学秩序是良好的,学习空气很浓厚。没有教材,教师自己编写,自己刻印。没有教具,教师自己动手制造。教师大多来自苏、浙、皖、鲁四省省立中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生也多是上述4省的流亡学生。他们都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愿望。学校制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学校树立了勤奋好学的良好校风。
当时学生的生活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大部分同学无经济来源,只得靠学校发给的贷金过日子。当时铜仁虽有几家小商店,但同学们无钱也不能去光临;没有电影院,文化生活也很单调;没有自来水,洗脸洗衣服都到江边去。同学们远离父母,洗补衣服都得自己动手。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培养了我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生活作风。
我1941年高中毕业,离开铜仁后,考入设在遵义的浙江大学。
现在回忆起来,在国立三中学习的四年中,心情特别激动。四年的时间在我的生命中,虽然是短暂的,但对我后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三中的学校生活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我在铜仁三中的四年艰苦生活中,使我懂得了一个人越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越在困难的条件下学习,就越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越能树立起一个人的信心,越能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这可能是一条普遍性的规律吧!
唐冶夫,男,浙江平湖人。1938年入国立三中高中部第四班。退休前任北京市建筑机械技术学校校长。通讯处:北京市朝阳区红庙北里51号楼1单元3号。邮编: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