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元
我于1938年夏随父母由青岛、南昌、长沙辗转来到铜仁,进入三中小学部四年级就读。1941年考入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实验班,赴江口读书。当时从铜仁到江口约90多里路,没有公路,系乘小木船前往。假期返家,则与同学结伴步行。为适应战时需要,学校组织过一次夜间紧急集合,当时已是隆冬季节,半夜三更,一声哨令,所有学生立即起床,打好背包,循田间小路,踏雪跑步到县政府前集合,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初,初中部由江口迁回铜仁,行前县政府设宴数十桌为全体师生送行,成为当年一件盛事。搬回铜仁后,每日天蒙蒙亮即起床,大家用最快速度整理内务,叠好被子,并用木板夹成棱角分明的“豆腐块”,然后到操场集合、点名、跑步。同时有值班人员到宿舍检查内务,打分评比。早操后才洗漱、早餐,然后早读,开始一天的学习活动。晚饭后是最轻松的时间,天热时,到下南门摆渡到对岸或下河洗澡。河水清澈见底,同学们在水中嬉戏打闹,怡然自得。天凉时,坐在古城墙上,眺望远山近水,闲话短长,妙趣横生。晚上自习,或默读或作业,鸦雀无声。就寝前还要集合点名,熄灯后有老师查铺,数百学生都睡在一个大殿里,却安静得很。每逢大考(期末考试)很多学生都悄悄的溜出来,到厨房或路灯下开夜车或早车。早餐为稀饭,中餐、晚餐八人一桌,有一小盆菜。饭菜总是不够吃的,间或有点荤菜,就是打“牙祭”。伙食十分清淡,学生生活都非常紧张有趣。学校经常举行文娱演出,我们班曾以《山林果》(山林果红了满山坡……庄稼汉子笑呵呵……”)二重唱,获得歌咏比赛第一名。此外,修操场、植树、种花……也曾为建设学校,改善学校教学生活环境洒下了不少汗水。学生宿舍的双层木床臭虫极多,捉不胜捉,用开水浇也解决不了问题。最后学校专门砌了一种灶,上面用砖砌成长方形,比双层床略大略高,水烧开后把床吊下去煮,才算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为支援抗战,学校还组织全校师生搞过几次义卖活动。1943年前后,一架战机在袭击日军后,因油已用尽,不能飞回芷江空军基地,迫降在铜仁近郊的农田中,飞行员郁功成受到铜仁群众英雄般的接待,还专门请他来学校,在新落成不久的大礼堂台上,向全校师生作战斗经过的报告,并作了降落伞的开启表演等。
1944年升到实验班四年级时,我们搬到高中部去学习。这年铜仁县在北校场举办了一次全县盛大的田径运动会。三中的参赛运动员几乎囊括了全部前三名。学校还举办过一次象棋比赛,在校本部的大操场上画出大棋盘,用箩框作棋子,每班选出3名棋手,各自在一间教室运筹,互不见面。每走一步棋,则由专人传令在大棋盘上对奕。我班得了第1名,荣获“屡战皆捷”锦旗一面。
这些屑微琐事,已经过去四五十年了,但仍时时萦绕心头。当年同窗,正是少年气盛时,如今该是银发皓首了。这正是“别时容易见时难”。谨此寄以无限思念!
刘守元,男,江西南昌人。1941年入国立三中六年一贯制实验班,1946年复员离校。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89年退休。通讯址:云南财贸学院成教处。邮编。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