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锡益
在人生的长河中,在记忆的篇章里,许多事情,那怕在当时是熟知的,过后,往往褪色了,模糊了,甚至忘却了。但是却也有一些丁点小事,在当时是那么平凡,那么不经意,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却在你的脑海里,象大海晨光中浮动的一些蒙蒙岛屿,逾来愈亮,逾来愈清晰。它唤回了我青春的记忆,它唤回了我中学时代的甜蜜,使我精神倍增……。下面就是我在国立三中读书的几则回忆:
一、白鸥剧团
抗战军兴,1938年,铜仁建立了国立三中(早期为国立贵州中学),使一些饱受战火之苦的流亡学生,得以继续学业。同时,学校也带来了一些抗日救亡的群众团体,宣传抗日救国。白鸥剧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剧团曾多次举行“劳军”公演,遍街张贴着生动的抗日宣传画。我曾经看过他们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黑字二十八》等剧目,也曾听过那悲愤激越的《流亡曲》。他们演技精湛,情感充沛,不禁使人振臂高呼,热血沸腾。正因为如此,所以同仇敌忾,抗日爱国的火焰,也曾燃燃着这僻静的山城。
二、修建抗建堂
1942年,国立三中修建抗建堂(大礼堂)和大操场,这也是铜仁的一件大事。两处土木工程都很大,尤其是抗建堂地址,坡势甚陡,学校招标承包,承包商要价太高。当时,我读高二(高二乙班)。我班为了减轻学校负担,大家商议,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承担抗建堂的土方工程。这工程确系艰巨,越到最后,越是困难,真是寸土难移哟!有时累得筋疲力尽,真想躺在地上。大约两个多星期,才告完成。每个同学分得五毛(角)钱,可欢喜极了(流亡学生,本来生活艰苦),纷纷说:“我们可以油油腻皮了。”于是三三两两,买肉哟,买菜哟,忙得不亦乐乎。
抗建堂建立起来了,奠基石竖立在大门侧墙脚,铭文是“皇皇怒,赫赫武,爰率我旅,爰居爰处,奠此下土”。由金桂荪老师撰文,校长李超英书写。抗建堂是铜仁第一座宏大礼堂,青砖灰瓦,在当时确系巍峨堂皇,矗立在后山坡,惹动了不少人前往观望。落成的那一天,炮火连天,喜气浮动,室内挂满了铜仁各界、社会名流的贺联。记得曾养卿先生贺联下联是杜甫的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上联我忘记了。
三、第一个铜仁籍学生篮球队
国立三中建立,铜仁体坛大放异彩。不仅学校经常举行大型体育运动会,而且小型比赛从未间断。学生球队林立,最着名的有高中部的“东山”篮球队,师范部的“流光”篮球队。师范部铜仁籍学生(有部份湘西同学),不甘寂寞,也组织了一个“巨峰”篮球队,这是1941年的事。队员有王廷栋、龚代元、周子民等同学。这是国立三中第一个铜仁学生组织的篮球队。这个球队,经常参加比赛,到后来也还小有名气哩!
四、蔚起人文
国立三中建立,一时文星集于铜仁,教师多为国内时彦,于是铜仁文化艺术,大放异彩,与秀丽山川相映。校长周邦道是民国初第一届文官考试状元,儒雅文秀,倜傥不俗,与当时铜仁名流曾养卿、翁晓岚等时有唱和。记得学校举行旅游斗岩和莲池庵,沿途景点,均贴有红纸书写的翁晓岚的诗,倍添雅兴。周校长诗作很多,记得有一首竹枝中两句:“……只因天雨石油多,……跌倒街头手乱搓。”是记他有次大雨在石板街上跌跤的事。又有游文笔峰忆邓督军诗句,“……追寻武库藏何处,勒马悬岩慕邓军。”现文笔洞仍存“忆邓将军”刻石。高中部主任贾国恩,是教育部督学,学识渊博,谈吐洪亮,给人精明强悍之感。也对我曾携掖有加,至今不忘。音乐教师邱望湘老师,是国内知名的音乐家。周校长弟周邦逵是师范部美术老师,曾多次举行个人画展,丹青清秀,阆苑流彩。高中部语文教师金桂荪,是邵力子所办《民国日报》的编辑。文章犀利,不苟时俗,曾手书一条古风横幅赠我,有句“……浊世失模止,横川障百流。滚滚东入海,泥滓任沉浮,一啸天地清,乾坤孰与俦……”。师范部语文教师李莼老师,是湘中才子,大学读书时,即名噪湘江,着有《九子诗钞》。他的诗句,“……万斛涛声壮若雷,两岸青山如迎我,一齐送影渡江来”。写得奇气纵横。我曾经常晚上至李老师家学习诗词,有一次读辛弃疾词《摸鱼儿》,读到“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勿觉湘音悲凉,余亦嘘唏,竟掩卷未能毕读。高中部语文教师陈康老师,诗文温秀,谈吐清芬。时女子部有梅花一株,每到冬季丁香可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陈老师有咏梅花诗20余首,又有咏桐花诗10余首。盖学校后山,桐树覆盖,暮春三月,锦江草长,桐花生树,落英缤纷,读书其间,恍非人间。师范部生物教师余正清老师,听说是共产党,温和慈祥,可惜不久,就离开了,不知所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我长大后,思想、气质、学识、见地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难道不是这些平凡的事启迪了我的心扉吗?……
翁锡益,男,70岁,贵州铜仁人。1939年进入国立三中师范部,1940年转入高中部,1942年离校。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离休前曾任铜仁二中校长。通讯处:邮编:铜仁市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