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斌
1941年10月,我考进了国立三中初中部。到江口分校入学不久,便患了一场大病。初到学校,人地生疏,无人照料,独自躺在香山寺宿舍第三进的床上,两眼盯着正殿上的几尊佛像,心情更加寂寞难过。我们班主任朱恕之先生知道后,立即到宿舍来看我,并通知学校医务室,毛复和大夫及时来为我治疗。经毛医生诊断,我患的是腥红热(当地叫烧热病),病情极为严重,体温高达40°c以上。由于神志恍忽,曾光着身子由床上跌在地上,昏昏迷迷地用力挣扎爬到盛洗脸水的大黄桶边去喝冷水。毛医生始终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照料我,精心治疗护理。每天除早、中、晚定时来给我打针、送药,递开水外,还按时来寝室为我量体温,查病情。有时还在我的床边坐上很久,看到我神态不安,担心功课跟不上,怕休学读不成书,就关切的安慰我、鼓励我说:“病很快会好起来的,病好以后,耽误的课程,我去找任课老师给你补上来。”还叫我们班上松桃籍的两位同学抽时间照料我,送饭、送水,及时反映病情。此外,班主任朱恕之先生亦经常来看我。十来天以后,我的病逐渐康复,毛医生知道我经济困难,就又拿钱叫一位同学买了一只猪脚,在一户姓杨的居民家里炖好后送给我吃,要我补补身体。由于食堂生活不好,加之病后虚弱,病愈后饮食剧增,两三斤重的一只猪脚一餐就吃得精光。医生、老师、同学们对我这样无微不致的关心照顾,我内心十分激动,使我终生难忘。
1942年春,江口分校迁回铜仁火神庙上课,这年六七月份,铜仁城内霍乱大流行。十天半月之内,天天都有人死,真是“八街哭泣,九门出丧”,因霍乱而死的竟数以百计。全城人心惶惶,心惊胆寒。初中部钱凤绾主任,及时召开了部务会议,讨论了预防措施,并决定:在霍乱流行期间,不准学生上街,并打针吃药,进行预防。同时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食堂管理,并打扫环境,清除蚊蝇,督促、检查学生经常换洗衣被等。因此师生员工没有一人染病遭灾。
为了解决同学们在生活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学好功课,练好身体。学校各部都加强了生活管理,食堂每天派同学轮流监厨,开展生产劳动,每人划定4—5平方米的土地,进行蔬菜生产。同学们都喜爱自己的园地,精心耕耘,收获产品过秤交给食堂,学校按交的数量,列表公布,并记奖、记功,予以精神鼓励。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会了选种、耕种、施肥、灭虫等生产管理知识,又省下食堂买蔬菜的钱来购买肉食。加之在开挖操场中获得意外的银绽,增加膳食费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生病的同学,另开病号餐,叫食堂补充一些营养食物或软食,从而使同学们的身体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国立三中师生员工,95%以上来自苏、浙、沪、皖、赣、鄂、湘等省市沦陷区,他们无经济来源,没有钱增添生活营养。就是老师们亦是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此困难环境下,学校就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师生间互相关心照应,尊师爱生成为国立三中的良好风尚。教我们初二班英语的王佩瑗老师,因收入微薄,租了一间民间的危房居住,生活清苦,患了肺结核。同学们经常到她家里帮助买菜、挑水、扫地、洗衣……又因她无儿无女(据知她的丈夫当了红军后,杳无音信。),长期精神抑郁,加之教书成疾,不幸于1942年9月逝世。在学校妥善处理后事的同时,我们全班同学带着白花为她送葬至北教场公墓安葬,大家泪流满面,如同失掉了自己亲生母亲一样,场面十分感人。
国立三中教书育人,注重学生身体保健,尊师爱生这种美德,的确值得称颂。
曾繁斌,男,66岁,贵州松桃人。1941年进入三中,1945年离校。贵州农学院农学系毕业,高级农艺师,曾任铜仁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现已退休。现在地址:铜仁地区科协,电话:,邮编:。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