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钦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里,无数人背井离乡,漂泊在外。远离故土的学子们,在陌生的土地上举目无亲,内心深处无比渴望能得到家庭的温暖。在国立三中,常常会有女同学寻找低班的男女同学,尤其是本地的小同学,认作兄妹,以此慰藉心灵的孤寂,而我也有幸在那段岁月里,收获了一份珍贵的姐弟情谊。
1943年,我考入了国立三中实验部。一年后的冬天,同班同学钟xx向我介绍了他姐姐的同班同学——女子部高中三年级的方xx,并提议让方xx认我为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样的情谊难能可贵,我欣然应允,并将此事告知了家里。妈妈听闻这位姐姐是江苏镇江人,竟满心欢喜。原来,妈妈曾背着我去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命中缺水,而镇江地处长江边上,方姐姐正好应了这个“水”字,因此妈妈十分乐意收下这个女儿。
妈妈选定了就近的一个星期天,准备把方姐姐接到家里吃饭。临近星期天时,姐姐忙着替我去女子部通知,又精心准备菜肴,家里一派忙碌而温馨的氛围。终于等到星期天中午,方姐姐来了,还带来了一位廖姐姐。她们一进门,便甜甜地喊着“妈”“爹”,那亲切的称呼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妈妈热情地回应着,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大家围坐在一起,拉起了家常。方姐姐温柔的话语,让整个屋子都洋溢着家的温暖,她也重新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从她与妈妈的交谈中,我能真切感受到方姐姐的温顺可亲,这让我对这份情谊更加珍惜。
开饭了,桌上没有丰盛的美味佳肴,只是一餐本地风味的红烧牛肉面。然而,两位姐姐毫无拘束,大口吃着面条,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随意。这一天,我们这个新组成的家庭,每个人都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饭后,方姐姐笑容可掬地叮嘱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遇到不懂的功课要及时问老师;要是觉得问老师不方便,就到女子部来找我。”从那一刻起,方姐姐不仅是我的姐姐,更成为了我的辅导老师。
方姐姐深知我可能会不好意思独自去女子部,便拜托钟xx经常邀请我一同前往,时间总是选在中午。每次去,我都能看到她们在教室里认真做功课。但只要我一出现,方姐姐就会立刻停下手中的事,脸上带着甜美的微笑,关切地询问我英语、数学的学习情况。她耐心地纠正我的英语发音,细致入微地讲解英语语法,在她的帮助下,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更感受到了浓浓的姐姐之爱。
1945年夏天,方姐姐高中毕业了。离别之际,她把用过的物理手册、化学手册,还有几何、代数等参考书籍,全都留给了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实验部要到四年级才开始学物理、化学,这两本手册以后肯定用得上。几何、代数,等你下学期升入三年级就能派上用场了。现在书籍难买,就当是我送你的离别礼物吧!”她眼神中满是不舍,就这样怀着眷恋之情,离开了生活六年、有着“家”的铜仁。
方姐姐到贵阳后,还曾寄来过几封信,问候我的父母,也不忘勉励我努力上进。后来,抗战胜利了,或许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随着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我们渐渐失去了联系。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段短暂的姐弟情谊,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只是可惜,如今不知她身在何处,只能在梦中一次次重温那段温暖的时光,心中满是思念与牵挂。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