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乐曾
自1943年离别铜仁,悠悠岁月已悄然流逝近半个世纪。然而,那座山城的一草一木,那些曾与我朝夕相伴的老师和同窗,依然鲜活地镌刻在记忆深处,无数个夜晚,他们化作梦境中的光影,温柔地抚慰着我的思念。在时光的长河里,有太多往事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记得文笔峰上,师生们曾踏着晨雾登高望远,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之间;锦江之畔,女同学们蹲坐在青石板上浣洗衣物,棒槌敲击声与银铃般的笑声交织成歌;而每当夜幕降临,晚点名时那饱含血泪的“流亡三部曲”,更让多少人红了眼眶。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是1942年农历八月十五的那个中秋夜。
那天傍晚,大操场上摆满了简陋的桌椅,皎洁的月光如轻纱般洒落。学校为我们这群流亡学子分发了月饼和糖果,这份难得的甜蜜却难以驱散心中的愁绪。当“月儿高挂在天上,光芒照耀四方,在这个静静的深夜里,想起了我的故乡……”的歌声响起,所有压抑已久的情感瞬间决堤。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望着天上的明月,脑海中浮现出家乡被日寇铁蹄践踏的惨状,想起生死未卜的亲人,泪水夺眶而出。歌声中,有对沦陷故土的深切眷恋,有对离散亲人的无尽牵挂,更有对日寇暴行和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满腔愤恨。一曲终了,操场上啜泣声此起彼伏,手中的月饼变得无比沉重,难以下咽。也就是在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音乐如同一束光照进我的生命,点燃了我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也让我毅然决定将音乐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在国立三中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正是众多良师的倾心教导与无私关怀,支撑着我们在战火中坚守求学之路。而音乐教师魏开泰先生,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魏老师总是身着整洁的长衫,指尖流淌出的旋律能瞬间抚平我们因战乱而焦虑的心。他不仅教授乐理知识,更用音乐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希望。得知我对音乐的痴迷后,他常常在课后为我单独辅导,耐心解答每一个困惑。
1943年暑假临别之际,魏老师热情邀请我到家中,准备为我系统补习乐理知识,师母也欣然应允教我钢琴,助力我备考音乐专科学校。尽管后来因种种原因,我辗转前往桂林美专求学,未能赴约,但这份沉甸甸的师恩,早已深深刻入我的生命。
解放后,魏老师奔赴武汉,在音乐领域大放异彩。他担任歌剧院院长期间,参与创作了轰动一时的《洪湖赤卫队》,那激昂的旋律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传唱;后来,他又出任武汉文联音协主席,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音乐事业。岁月流转,我与魏老师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每次踏上武汉的土地,我必定第一时间前往看望恩师。看着他虽已两鬓斑白,却依然为音乐事业奔波忙碌,心中满是敬意与感动。
回顾自己的一生,虽历经坎坷,但音乐始终是我生命中的灯塔,给予我乐观前行的力量。我将这份热爱化作行动,投身音乐教育与宣传工作,用音符传递温暖与希望。如今,我已是七旬老人,白发苍苍间,依然会在晨光中哼唱那些熟悉的旋律。那些战火中的歌声、月光下的誓言、恩师的谆谆教诲,都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高唱战歌,奋勇前行。
熊乐曾,女,湖南益阳人。1944年国立三中高中肄业,现在上海。通讯处,上海新乐路100弄17号。邮编:
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