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主峰中继站的欢呼声浪尚未平息,崔婉宁已强迫自己从成功的激荡中抽离。她目光锐利地扫过场地中央那面巨大的、实时反映天幕景象的水晶板。乳白色的光幕依旧冰冷地覆盖着天穹,那行决定文明命运的评估指数清晰可见——技术7.2,伦理4.87。然而,就在她视线聚焦的刹那,似乎捕捉到“4.87”末尾那细微到几乎可以忽略的模糊,像是水滴即将滴落前那瞬间的颤动。这绝非错觉。成功的代价,或者说,成功所引发的更深层反应,已经开始显现。
她捏了捏袖中那枚刚刚被捏碎的蜡丸,墨衡的警告言犹在耳:“观测者反应加剧,沙盘光晕律动,最终验证阶段临近。慎之,戒之。” 这“最终验证”如同一柄悬于头顶、不知何时落下的利剑,让刚刚取得的胜利显得如此脆弱。
来自汴京皇城司信使带来的边境急报更添现实压力——辽国匠作院的模仿意图已从窥伺转为实际行动,他们捕获了测试中泄露的声波信号特征,试图复刻甚至超越。边境灰色地带关于“八十九日大限”和所谓“捷径”的传闻也愈演愈烈,仿佛有只看不见的手在刻意搅动风云。
内外的阴影因这次成功而变得更加清晰、迫近。
崔婉宁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思绪,走到场地中央,声音穿透了尚未完全平息的欢庆:“诸位!我们成功了!”她环视着一张张激动而疲惫的脸庞,从林沐然、算学小组的成员,到格物监的工匠、科技伦理书院的学子,还有那些浑身沾满泥浆的声波探索小组乙组成员,以及以野利苍为首的西夏护卫。“我们证明了,凭借我们自己的智慧,凭借我们华夏的典籍与格物精神,我们能够创造出不依赖任何外力的奇迹!这‘千里镜声链’,这光与声交织的网络,是我们亲手铸就的!”
更加热烈的欢呼声再次爆发,许多人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压抑太久后释放的激动,是自主之路得到验证的狂喜。
“但是,”崔婉宁的声音陡然转沉,清晰而有力,如同警钟敲响在每个人心头,“这只是一个开始!天幕依旧高悬!倒计时仍在流逝!”她抬手指向水晶板上那冰冷的数字——“距离最终评估还剩七十一日”。“观察者的最终考验即将来临!辽人在窥伺,试图模仿甚至破坏我们的成果!危机在暗处潜伏,从未远离!我们没有时间沉醉于胜利!”
人群迅速安静下来,脸上的激动逐渐被凝重和坚定取代。他们顺着崔婉宁的手指,望向那代表文明生死存亡的天幕,刚刚升起的松懈感瞬间被更强的紧迫感驱散。
“今夜,我们当欢庆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是我们应得的!”崔婉宁的声音缓和了些,给予肯定,但随即又转为斩钉截铁,“明日,太阳升起之时,我们必须投入新的战斗!这套系统需要更快地推广,需要覆盖更广阔的地域,需要应对更多、更复杂的挑战!为了我们的文明,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必须,也必将通过这最终的验证!”
第三次响起的欢呼声,少了些狂喜,多了份同仇敌忾的决心与沉甸甸的责任感。野利苍走上前,右手抚胸,向崔婉宁行了一个标准的党项敬礼,沉声道:“崔特使,西夏贺兰部,愿与宋廷并肩,共赴此难。”他之前的疑虑已在亲眼见证光声系统无缝切换、信号于浓雾中依然畅通无阻的奇迹后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这项技艺与合作诚意的信服。
崔婉宁郑重还礼:“野利首领深明大义,此乃两族之幸。”
成功的喜悦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向外扩散,但其核心,已沉淀下更深的警惕与准备迎接风暴的冷静。文明的星火,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与更庞大阴影的笼罩下,燃烧得更加旺盛,也更加倔强地,向着那未知的最终考验延伸。
与此同时,终南山墨家秘堡深处。
石岳几乎是冲进了墨衡所在的观测石室,手中紧紧攥着刚刚译出的、来自贺兰山测试团队的最终数据汇总。“先生!最终测试全程数据已接收确认!信号编码‘星火燎原’已由主站成功接收并逆向验证!全程耗时十个时辰,光路有效传输时间约七个时辰,声路接管并独立完成关键隘口浓雾段及最后极端天气阶段传输,累计超过三个时辰!系统切换三次,无一失误!延迟远低于十二时辰,稳定性……初步估算在九成八以上!”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测试的成功,更是对自主创新路径最有力的证明。
墨衡立于李三那巨大沙盘旁,面容沉静如水,唯有眼中锐利的光芒显示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微微颔首,目光却未曾离开沙盘。
此刻的沙盘之上,景象已与数日前截然不同。代表西北方向贺兰山节点的光点不再黯淡断续,而是变得异常凝实、稳定。原本仅隐约浮现的声波状同心圆纹路,此刻已清晰无比,与代表光信号传输的亮白色轨迹紧密交织、缠绕,如同两条相互依存的藤蔓,共同构成了连接各个节点的、更加粗壮且稳固的双重结构链路。这条光声共生的链路,已从贺兰山主峰延伸出去,跨越了象征宋夏边境的模糊区域,向着沙盘上标示的宋境腹地蜿蜒深入,虽然延伸出去的末端部分光色稍显淡薄,但结构已然成型。
更引人注目的是沙盘上空,那代表“观测者评估”的淡金色光晕。其闪烁频率快得令人眼花,亮度也显着提升,如同一个被拨动后剧烈震颤的音叉,散发出一种强烈的、亟待确认的审视意味。
“观测者的反应……果然加剧了。”墨衡低语。他伸出手,轻轻拂过沙盘边缘,那本始终伴随在侧的古老墨家典籍抄本此刻温度并无明显变化,但封面上那银色的“时空守护者”图腾,其微光流转的速度却进一步加快了,传递出一种紧迫的审视感,以及某种“最终验证临近”的明确意味。
“先生,这是否意味着……观察者认可了我们的成果?”石岳带着期盼问道。
“认可?或许。”墨衡收回手,语气凝重,“但更可能是一种……高度关注下的再评估。双系统冗余展现的,不仅仅是技术可行性,更是一种文明的‘韧性’与‘可能性’。这或许正是‘最终验证’所要重点考察的维度。通知下去,秘堡即刻起进入最高戒备,所有研究小组,暂停非核心项目,集中力量分析此次测试全程数据,尤其是光声系统切换的节点数据、能量波动与沙盘映射规律之间的关联。我们必须赶在‘最终验证’完全启动前,掌握更多主动。”
“是!”石岳领命,迅速转身安排。
墨衡再次将目光投向沙盘,看向那光芒律动加剧的淡金色光晕,心中默念:“最终的考验,会是什么?是对这通信系统本身的极限测试?还是……由此衍生出的,更复杂的文明课题?”
就在贺兰山欢庆与终南山戒备的同时,科技的浪潮以其强大的力量,开始猛烈冲击着文明评估的天平。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驱散贺兰山麓的晨雾,也照亮了汴京皇城司内连夜校准后再次显化的天幕景象时,一个令人震惊的变化出现了——
乳白色的光幕之上,文明评估指数赫然更新:
技术 8.9 (↑1.7)
伦理 4.87 (→)
距离最终评估还剩七十日
技术指数,从前一日的7.2,一夜之间狂飙至8.9,增幅高达1.7!这是自天幕显现、文明评估开始以来,单日出现的最大增幅!那跳跃的数字,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所有能看到天幕的人心中。
科技伦理书院内,彻夜未眠、仍在整理测试数据、规划下一步推广方案的崔婉宁和林沐然等人,通过书院内的水晶板看到了这一变化。
林沐然倒吸一口凉气,眼中满是难以置信:“八点九!这……这提升幅度……”
崔婉宁凝视着那几乎可以说是耀眼的“8.9”,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反而眉头微蹙。技术的飞跃固然可喜,但伦理指数的纹丝不动,以及昨日她捕捉到的那一丝细微模糊,都让她心生警惕。墨衡的警告、辽国的模仿、边境的传闻,还有这极不平衡的指数变化……一切都在指向某个潜在的风险。
“技术分提升如此迅猛,固然证明了我们道路的正确与潜力,”崔婉宁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沉重,“但观察者的评估,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竞赛。伦理,始终是那条基准线。如此巨大的技术优势,若没有相应的伦理框架加以约束和引导,其所带来的力量,本身就可能成为文明失衡的催化剂。”
她想起墨衡抄本中关于“刚柔并济”的记载,想起“千里镜声链”本身正是光与声、刚与柔结合的产物。技术的刚猛进取,是否需要伦理的柔韧约束来平衡?
几乎是在天幕指数更新的同一时间,来自边境和各方的讯息也开始通过各种渠道,雪片般向汴京汇聚。
西夏国主正式遣使,一方面祝贺“千里镜声链”测试成功,另一方面,则依据此前签订的《宋夏边境新约》中关于“技术共享与协作”的条款,委婉提出希望宋廷能够考虑,将新建成的通信网络节点接入西夏部分重要城邑,以实现“信息互通,共御外侮”,特别是应对辽国日益明显的技术模仿与威胁。
几乎同时,大理、吐蕃等周边政权派驻汴京的使臣,也纷纷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类似的关切与诉求。言辞虽各异,但核心意思明确:这套足以改变地缘格局的跨洲际实时通信系统,目前完全由宋廷掌控,他们担忧在未来可能的信息战中处于绝对劣势,希望宋廷能秉持“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理念,在信息权力上给予周边国家更平等的地位。
甚至在大宋内部,一些边远州府的官员也上书朝廷,担心核心信息通道完全集中于中央,会导致地方在应急响应、边防预警上过于被动,希望能拥有一定的信息自主权。
“崔特使,”一名科技伦理书院的年轻学子,拿着刚刚收到的边境信鸽传书,快步走到崔婉宁身边,脸上带着忧虑,“秦州脉冲监测点报告,他们在校准新型地听器时,捕捉到一段异常微弱的周期性波动,其波形……与我们在试验‘千里镜声链’声波系统时,偶尔泄露的某些调试信号特征,有部分吻合。他们怀疑,可能有第三方也在尝试类似技术,或者……在尝试干扰。”
林沐然闻言,立刻凑过来查看波形图,面色凝重:“这波形……虽然粗糙,但模仿的意图很明显。是辽人吗?他们竟然这么快就跟进了?”
崔婉宁接过纸条,目光扫过那简短的报告和附带的粗糙波形草图,眼神锐利如刀。辽国的模仿,从传闻变成了实证。而周边国家对于信息平等权的诉求,也因这技术的成功而迅速浮出水面。
技术的突破,如同投石入水,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技术本身。它开始深刻地搅动政治格局、外交关系,甚至挑战原有的权力分配模式。
“看到了吗?”崔婉宁将纸条轻轻放在桌上,看向林沐然和周围聚集过来的核心成员,“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它能联通千里,也能划下新的鸿沟;它能带来便利,也能制造新的不平等。我们成功建造了‘千里镜声链’,但如何让这条链成为连接文明、促进和谐的纽带,而非加剧矛盾、垄断权力的工具……这或许,才是观察者‘最终验证’中,关于‘伦理’的真正考题。”
她抬头,再次望向水晶板上那冰冷的天幕指数——技术8.9,伦理4.87。巨大的分差刺目无比。
“技术的骏马一日千里,而伦理的缰绳……”崔婉宁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我们必须要握紧,并且找到引导这匹骏马的正确方向了。否则,失衡的文明,即便拥有再高的技术,在天幕看来,恐怕也难逃‘重置’的命运。”
成功的喜悦早已被冲淡,取而代之的,是面对更复杂、更严峻挑战的清醒与决心。文明的星火,在技术光芒的骤然闪耀下,必须找到与之匹配的伦理基石,才能持续燃烧,照亮通往生路的未来。
喜欢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