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城东南隅,新挂牌的科技伦理书院内,八十名身着青衿的学子屏息凝神。晨光透过高窗,落在他们面前特制的沙盘与算筹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墨香与金属冷却气味的奇异氛围。首课“技术困境模拟测试”刚结束不到两个时辰,书院教习、同时也是皇城司格物监核心成员的崔婉宁,已站在了讲台前,身后是一面临时悬挂起来的巨大汴京及周边山川地形草图。
她的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尚且年轻,却已因天幕上那刺眼的“4.86”与“75天”倒计时而显得异常沉静的面孔。没有多余的寒暄,崔婉宁直接切入主题,声音清晰而冷静,如同她手中那根用来指示地图的细长铁尺。
“诸君,天幕任务,‘构建跨洲际实时信息传递系统’,延迟不超过十二时辰,稳定性高于九成五。此非人力朝夕可成之神迹,然亦非绝无路径可循之死局。”她手腕一抖,铁尺尖端精准地点在地图上几处海拔标记较高的山峰,“光,目之所及,瞬息千里。若以镜为媒,以编码为语,借高山之势,构镜链之阵,或可一试。”
她提出了一个基于精密打磨铜镜构建反射链的理论框架。通过特定角度排列的镜阵,将承载编码信息的光束,如同接力传递烽火般,一站一站向远方延伸。每一站,需有专人值守,依据预定码本,接收、解读、并立即将信息转发至下一站。她甚至初步估算,在理想气象条件下,若中继站建立在千米以上的山巅,单站有效传输距离或可达百里。
“此法的根基,在于三。”崔婉宁竖起三根手指,“一曰镜,需表面极致光滑,曲率精准,反射不失真;二曰架,需稳固灵活,能随风向光移细微调整角度,锁定下一站方位;三曰码,需一套足以表述军国要情、民生动态的符号体系,且需简洁、抗干扰、易于识别传递。”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笔尖快速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学子们眼中闪烁着既有对未知技术的兴奋,更有对那悬顶之剑的凝重。
范仲淹不知何时已悄然坐在讲堂后排的阴影里。他今日未着官服,一身素色儒衫,更显清癯。他静静听着崔婉宁的阐述,脸上看不出喜怒,直到崔婉宁提及“此法首要之伦理底线,在于不征用民田、不扰动百姓生计、更绝不允引动或破坏地脉能量”时,他才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崔婉宁言毕,范仲淹缓缓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到台前。他没有看地图,而是望向台下的学子,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
“崔教习所言光通信之术,确是眼下看来,最契合天幕任务要求,亦最能坚守我华夏伦理根基之路。”他顿了顿,目光深邃,“然诸君需知,技术之路,绝非仅有‘能否做成’一问。更有‘以何法做’、‘做之何为’、‘代价几何’之间。今日书院所谋,非为一器一物之巧,实为文明存续之道。协同攻关,伦理先行,此八字,望诸君刻骨铭心。”
他话语中的重量,让原本因技术设想而有些躁动的空气重新沉淀下来。
范仲淹离场后,书院的格物堂立刻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坊与演算场。依据范仲淹与仁宗皇帝定下的“协同攻关”机制,来自格物监、工部、将作监的能工巧匠,与书院学子、以及通过加密渠道远程联动的终南山墨家秘堡研究员,打破了以往的部门藩篱,开始共享信息,分头试验。
进展比预想的要快。
首先是崔婉宁带领的书院算学小组,通过复杂的几何光学模型与大气透光率计算,在巨大的沙盘上进行推演。三日后,他们得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初步结论:若能在大宋与周边势力境内,择取一系列海拔足够高、且彼此间距在理想范围内的山峰建立中继站,理论上构建一条跨越数千里、信号延迟控制在十个时辰内的镜链通道,是存在数学上的可能性的。尤其是指出,若能利用西夏境内那片横亘西北、拥有多处连绵高山的独特地形,将极大优化中继站网络的布局。
“西夏…”崔婉宁看着沙盘上标记出的党项地貌,若有所思。一个模糊的念头在她心中闪过,但眼下还需更多实证支撑。
紧接着,格物监的工匠们展示了他们的成果。他们借鉴了军中弩机与观星仪的调节结构,打造出了数种不同规格的铰接式镜架原型。这些镜架以硬木为基,关键连接处使用了精铁轴承,可以通过手摇蜗杆或齿轮组,实现镜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微弧度精准偏转。一名老匠师亲自演示,能在百步之外,将反射的阳光斑点,稳定地投射在一枚铜钱方孔之中,持续半炷香而不移。
“关键在于锁定和稳定,”老匠师抹了把汗,对围观的崔婉宁和几位工部官员解释道,“山风凛冽,镜架稍有晃动,光束便谬以千里。咱们这架子,核心就在这‘稳’字和‘微调’上。”
与此同时,书院的学子们则埋头于码本的编制。他们从《武经总要》中的烽火信号、民间流传的灯语、甚至于是古老的结绳记事法中汲取灵感,初步设计出了一套包含六十四个基本符号的光码体系。每个符号由光束的闪烁频率、持续时间长短组合来表示,足以编码常用的军事指令、边境预警、以及重要的政务简讯。为了测试码本的易用性与抗误读性,他们甚至在书院内搭建了一个小型的模拟通信链,由三名学子在不同房间,仅凭镜面反射的光信号进行信息传递测试。
“成功了!‘边境有警,骑兵三百,自西北来’!”一名年轻学子兴奋地捧着刚刚译出的纸条,从隔壁房间冲出,脸上因激动而泛红。尽管这只是隔墙传输,却标志着编码-解码流程的初步贯通。
崔婉宁站在喧闹的格物堂中央,看着眼前这纷繁却有序的一幕。工匠的汗水,学子的争辩,图纸上密密麻麻的演算,还有那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镜架原型……一种久违的、名为希望的情绪,如同初春的溪流,在冰层下悄然涌动。范仲淹“协同产生合力”的论断,在此刻得到了最直接的印证。
然而,就在这积极进取的氛围中,几道不起眼的涟漪,预示着前路并非坦途。
一份来自边境的加密军报,由皇城司加急送至崔婉宁手中。报中提及,西夏境内的“巧工明理堂”近期异常活跃,不仅大量收购品质上乘的铜料与水银,其匠人更频繁出入于贺兰山北麓的一些高峰,行为诡秘。
几乎在同一时间,来自终南山秘堡的密信也到了。墨衡在信中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凝重,他首先肯定了光通信路径与伦理框架的契合,但随即笔锋一转,指出李三在无意识状态下于沙盘上划出的最新符号——那组比之前更加繁复、蕴含着非欧几里得几何奥秘的网状模型——经过秘堡成员的初步解析,其内部隐含的“节点连接”与“路径优化”原理,与光束在连续镜面间反射折射的数学规律,存在某种深层的同构性。
“李三所绘,或非仅为天外知识之映射,亦可能触及信息传递之某种根本法则。”墨衡在信中写道,“此符号网络,与天空任务要求构建之‘系统’,在概念层面或有呼应。然其原理远超我等当前认知,强行解析恐有不测之险,需以光通信实践为参照,谨慎印证。”
这封信让崔婉宁陷入沉思。李三与天空任务之间那诡异而无法割断的联系,再次凸显其作为“危险节点”的特质。墨衡的提醒,既是指引,也是警告。
而另一个发现,则来自格物监工匠的实践。在连续数日对铜镜原型进行高强度光反射耐久测试后,一位细心的匠人发现,镜面在承受长时间聚焦强光照射的部位,出现了极其细微、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形变。
“崔大人,您看这里,”匠人指着在特定角度光线下才能看到的一丝微弱扭曲,“镜面似乎……被光‘烤’得略微有些起伏了。平日照明无碍,但若用于极远距离、要求光束笔直的传递,这点形变累积下来,怕是……”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然明了。
铜镜的材质极限,成为了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道无形壁垒。
崔婉宁将边境军报、墨衡密信以及铜镜形变的问题,一并记录在案,准备在次日呈送给范仲淹与御前。她站在书院二楼的廊下,望着远处汴京城起伏的鳞次栉比的屋顶,以及更远方那朦胧的山峦轮廓。
光通信的道路已经指明,协同的力量也开始汇聚,甚至得到了冥冥中那古老符号的隐约印证。然而,西夏的动向、材质的瓶颈、以及那始终悬于头顶、无情流逝的倒计时,都清楚地告诉她,这仅仅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漫长征程的开始。
她轻轻呼出一口气,白雾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手指无意识地拂过腰间一枚冰冷的玉符,那是墨衡之前托人送来,用于紧急情况下稳定心神的小物件。
“镜城……”她低声自语,目光再次投向西北方向,那个拥有着连绵高山的国度。“或许,真的要去那里,借一方天地了。”
夜色渐深,书院内的灯火依旧通明。计算还在继续,工匠的锤凿声零星响起,学子们围坐在灯下,激烈地讨论着码本的优化方案。而在遥远的终南山秘堡深处,墨衡站在李三的隔离间外,凝视着沙盘上那仿佛自有生命的繁复符号,又低头看了看手中崔婉宁关于光通信最新进展的密报,眼中睿智的光芒与深沉的忧虑交织。
乳白色的天幕之下,文明的星火在压力的熔炉中,正尝试着以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方式,倔强地串联起来,试图照亮那条通往生存的、布满荆棘的未知之路。
喜欢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