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连绵不绝,敲打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顶上,发出沉闷而持续的声响,如同为停滞的测试奏响的哀乐。贺兰山北麓的这处新建中继站,此刻被浓重的水汽和低垂的云雾笼罩,原本应该反射天光、传递信息的巨大铜镜阵列,此刻镜面挂满水珠,模糊不清,如同蒙尘的明珠,彻底失去了作用。
几名党项护卫披着油毡,站在工棚外沿,目光透过雨幕,投向那些沉默的铜镜。他们眼中曾经因为合作而燃起的期待与好奇,如今已被浓得化不开的怀疑所取代,偶尔交头接耳,声音低沉,带着明显的不耐。一名护卫头领甚至直接走到宋方负责协调的官员面前,瓮声瓮气地问:“天使,这雨再下几天,我们的合作……还有必要继续吗?大王那边,可等不了太久。”
压力如同这阴冷的山雨,无孔不入,渗透进每个人的心里。
工棚内,气氛凝重。崔婉宁看着外面模糊的山景,眉头紧锁。她刚刚收到墨衡通过加密渠道传来的密信,信中提到李三沙盘上的符号再次发生变化——原本代表西北方向镜链节点的部分光芒黯淡,连接断续,但同时,沙盘边缘新出现了一些类似声波扩散的同心圆纹路。墨衡的判断是“西北之困已显于沙盘,新纹或指它径,望密切关注现实对应,探寻非光之波动。”
这封信来得正是时候。崔婉宁深吸一口潮湿冰冷的空气,转身看向棚内聚集的核心成员——林沐然、几位墨家弟子以及格物监的匠师们。他们的脸上都带着连日受挫的疲惫和焦虑。
“诸位,”崔婉宁的声音清晰响起,压过了雨声,“天幕留给我们的时间仍在流逝,七十五日,看似不短,但若我们困守于一条被天气扼住咽喉的道路,无异于坐以待毙。光之路被云雾所阻,我们是否就只能束手无策?”
众人的目光集中到她身上。
林沐然眼神微动,他似乎从崔婉宁的话语和神色中捕捉到了什么,上前一步,拱手道:“崔大人,各位同僚。光信号受制于天时,此确为其致命弱点。我们或需考虑备用之策。”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道,“我近日反复思量,想起古籍中曾有‘地听’之术,伏地可闻远处马蹄声。若我们能将编码之声波,通过特定材质与大地、山岩这等固体介质耦合,是否可传得更远?虽其速率、稳定性或不及光系统,但在雨、雾、霾等恶劣天时下,或可保通信不坠,作为应急之备用。”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位格物监的老匠师立刻补充:“林公子所言极是!还有前朝方士杂记中提到的‘瓮听’、‘铜管传音’,虽多被归为方术奇技,但其利用固体传声之理,未必全是虚妄。只是如何将复杂编码与声波结合,又如何设计高效的发射与接收装置,还需大量试验摸索。”
“声波传讯……的确是一条思路。”一位墨家弟子沉吟道,“山体厚重,大地广袤,若能有效耦合,其传播距离或许远超空气。只是衰减、干扰定然存在,编码也需重新设计,以适应声波特性。”
讨论渐渐热烈起来,虽然声波传讯同样面临诸多难题,且其传输速率和稳定性未必能完全满足天幕任务的苛刻要求,但至少提供了一条在恶劣天气下可能保持通信不中断的思路,一个打破当前僵局的希望。
崔婉宁看着团队成员眼中重新燃起的斗志,心中稍安。墨衡密信中的提示与林沐然的提议不谋而合,这绝非巧合。她不再犹豫,果断下令:“光系统改进不可停,尤其是中继站的防潮、疏水措施,需继续加强,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丝天晴的可能。但同时,立即分出一部分人手,由林沐然牵头,格物监与墨家弟子协同,成立声波传讯探索小组,重点研究编码信息与山体、大地等固体介质的有效耦合方法,以及相应的发射、接收装置设计原理。我们要做两手准备,光声并行,绝不能将文明的希望寄托于单一且脆弱的技术路径之上!”
命令下达,整个团队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械,再次高速运转起来。一部分人继续围着铜镜和支架,研究如何加装更有效的防雨檐,试验格物监最新研发的疏水涂层,希望能尽快让镜面在细雨中也能保持清晰。另一部分人,则在林沐然的带领下,于工棚一角开辟了新的试验场地。
他们搬来各种材质的板材,尝试敲击,附耳倾听其传导声音的特性。有人设计着利用巨大皮膜或特定形状的铜盆作为声波收集和聚焦的装置。编码小组则开始讨论如何设计一套适合声波传输的、简单而抗干扰的编码体系,毕竟声音的传播特性与光截然不同。
风雨声中,贺兰山的工地上,除了铜镜的反光,又开始回荡起各种敲击、震动和初步试验的声音。一些新的、微弱却充满生机的“声音”,正在这困境的夹缝中顽强地孕育。
然而,文明的科技竞赛舞台,从不只限于一方。几乎在宋夏技术团队开始探索声波传讯的同时,遥远的辽国上京,皇城深处的“匠作院”内,辽主耶律宗真正听着跪在下面的间谍头目的详细汇报。
“陛下,宋人与西夏联手搞的那个‘镜链’,在贺兰山彻底被大雨困住了,测试完全停滞。据我们安插的眼线回报,西夏那边怨气不小,已有头领对合作的价值提出质疑,认为宋人的技术华而不实,受制于天。”
辽主嘴角勾起一丝冷峻而满意的笑意,他抚摸着御座扶手上雕刻的狼头,缓缓道:“朕早就说过,依赖天光的把戏,看似玄妙,实则脆弱不堪一击!我大辽的‘鹰信’秘术与改良狼烟,虽看似古朴,却不受这等天气制约!传令匠作院,加紧试验,尤其是阴雨、风沙天气下的远距离传讯手段,要给朕琢磨透了!宋夏合作出现裂痕,正是我大辽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之机!”
“是!陛下圣明!”间谍头目连忙应诺,随即又补充道,“此外,边境探子最新回报,宋人在他们的工地上,似乎并未完全放弃,除了继续捣鼓那些铜镜,最近又开始鼓捣一些新的玩意儿,据观察,好像跟‘听声音’、‘震动’有关,具体为何,尚在探查中。”
辽主目光骤然一凝,身体微微前倾:“听声音?莫非他们也想走‘地听’、‘瓮听’的路子?给朕盯紧了!任何蛛丝马迹,不得遗漏!同时,让我们的人也加快对声波传讯的研究,绝不能让宋人专美于前!这天幕下的竞赛,我大辽绝不能落后!”
“遵旨!”
无形的科技竞赛,并未因一方的暂时受挫而停歇,反而因为新的技术路径的萌芽而变得更加复杂、激烈。宋、夏、辽,乃至可能隐藏在更深处的其他势力,都在为文明的存续,或自身的野心,奋力角逐。
在终南山墨家秘堡,墨衡很快收到了崔婉宁关于团队转向探索声波传讯的密信。他站在李三的沙盘前,看着那上面新出现的、如同水波荡漾般的声波状纹路,以及西北节点依旧黯淡的状态,陷入了沉思。
“师父,”弟子石岳在一旁禀报,“已经比照过了,沙盘上西北节点连接断续的频率,与崔大人信中描述的贺兰山阴雨导致信号中断的时间点,吻合度极高。而这新出现的纹路……确实与声波或某种非光波动现象的记载图谱有相似之处。”
墨衡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果然,李三体内的‘存在’,或者说通过他展现的‘观察者’意图,不仅映射现实困境,更在提示潜在的解决路径。单一技术路径的脆弱性已经暴露,多元化探索,或许正是应对这‘动态难度调整’考核的关键。”他立即对石岳吩咐,“将我们关于沙盘符号与声波现象关联的初步分析,最高等级加密,增补进给范公和崔婉宁的回信中。同时,秘堡内所有与声波、振动、固体传质相关的研究资料,全部向声波传讯探索小组开放,全力支持他们的探索。”
“是,师父!”
乳白色的天幕依旧沉默地覆盖着天穹,其上的数字“4.86”与“75天”倒计时,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一个知晓真相的人心头。但在贺兰山的雨声中,在汴京科技伦理书院的激烈讨论中,在终南山秘堡的紧张研究中,甚至在辽国上京匠作院的秘密工坊里,文明的星火并未熄灭,反而在现实的冷酷挤压和多方面压力的催化下,以更加顽强、更加灵活的姿态,寻求着一切可能延续的路径。光之路虽被云雾暂时遮蔽,但声之径,以及其他可能尚未被发现的道路,正在探索者的脚下,悄然延伸。
喜欢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后AI逼我搞文明升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