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5 月 15 日的北京,写字楼的空调风里裹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沉重。张小莫所在的外企办公区,往常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弱了大半,每个人的电脑屏幕右下角都悬着地震新闻弹窗,“汶川救援进展” 的红色标题像一道刺目的疤。前台的红色铁皮募捐箱前围了些人,箱身贴着手写的黄纸标语 ——“心系汶川,共渡难关”,墨迹还带着未干的潮气。
张小莫攥着信封的手心沁出了汗,里面是刚从工资卡取的 3000 块现金,边缘被反复摩挲得发毛。这是她半个月的工资,原本计划用来补缴房贷逾期的欠款 —— 上个月父亲说膝盖疼,她寄了 2000 快回去,导致房贷断了供,银行的催款单还压在办公桌最底层。可早上看新闻时,镜头里坍塌的教学楼、伸在瓦砾外的孩子的手,让她想起 1992 年自己在城郊民办小学上课时,漏雨的屋顶和摇晃的木桌,心像被一只手攥得生疼。
“小莫,你捐多少?” 隔壁工位的莉莉端着咖啡走过来,指甲涂着亮晶晶的水钻,往募捐箱里扔了张百元钞,纸币飘落的声音轻飘飘的,“我这月刚买了新包,就少捐点意思意思。你看财务部的王姐,才捐 50 呢。”
张小莫没说话,视线落在募捐箱旁的电视上。新闻里正播放志愿者在废墟上徒手挖人的画面,一个穿迷彩服的士兵跪坐在地上,双手沾满血污,怀里抱着一个浑身是灰的孩子,孩子的小手还攥着半块橡皮。她突然想起自己教过的学生,去年毕业的小男孩乐乐,也总爱把橡皮掰成小块揣在兜里,说 “要留给没带橡皮的同学”。
“我捐 3000。” 她把信封塞进募捐箱,纸币碰撞的声响在安静的办公区格外清晰。莉莉的咖啡杯顿在半空,热汽在她惊讶的脸上凝成水珠:“你疯了?半月工资呢!这钱够你还房贷了,捐给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值吗?”
财务大姐正在登记捐款名单,笔尖在 “张小莫,3000 元” 后面顿了顿,抬头看她的眼神带着探究:“小莫,你不再想想?这钱可不是小数目,你上个月还跟我打听预支工资的事呢。”
“不用想了。” 张小莫接过捐款收据,红色的 “爱心捐赠” 印章盖在纸面中央,油墨味混着电视里的哀乐,呛得她鼻子发酸。她想起 1996 年在小城相亲角撕碎纸牌时,心里憋着的那股劲 —— 要靠自己活成想要的样子,可现在她明白,“自己的样子” 里,从来都该有对别人的体谅。就像当年她穷得买不起练习册,是班主任悄悄塞给她一本旧的,说 “知识不分新旧,能帮到你就好”。
捐款收据被她折成小方块,塞进衬衫内袋,紧贴着心口的位置。刚转身要回工位,手机突然在口袋里震动起来,屏幕上 “母亲” 两个字让她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 —— 这个时间点,母亲从不会打电话,除非出了急事。
“小莫,你快回来…… 快回来……” 林慧的声音裹着电流的杂音,混着医院特有的消毒水味传过来,“你爸他…… 今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说…… 说是什么尿毒症,要透析,不然就……” 后面的话被一阵急促的喘息切断,听筒里突然传来金属碰撞的脆响,像是担架床划过地面的声音。
“尿毒症” 三个字像一把生锈的钉子,狠狠砸进张小莫的太阳穴。她扶着募捐箱的边缘才站稳,手指攥得箱身的铁皮都发了凉:“妈,您别慌,医生怎么说?透析要多少钱?我现在就请假回去!”
“医生说一次就得 480,一周最少三次!” 林慧的哭声突然爆发,“家里的钱都给你爸买治膝盖的药了,我跟你李叔借了 500,跟隔壁王奶奶凑了 300,加起来还不够一次的费用…… 这可怎么办啊,小莫,你爸要是走了,我可怎么活啊!”
手机突然传来 “滋滋” 的电流声,接着就是忙音,像一根被突然扯断的线。张小莫握着手机愣在原地,内袋里的捐款收据硌得心口生疼 —— 她刚捐出去的 3000 块,正好够父亲做六次透析,够他多撑两周。这个认知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把她刚才捐赠时的暖意浇得冰凉,只剩下刺骨的悔恨。
“你没事吧?脸白得跟纸一样。” 莉莉走过来想扶她,却被她摆摆手推开。张小莫的视线开始模糊,办公区的灯光、同事的脸、电视里的新闻画面,都扭曲成一团模糊的色块。她想起昨天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还笑着说 “膝盖好多了,能帮你妈喂鸡了”,想起自己当时还说 “等忙完这阵就回去看您”,现在却连父亲的救命钱都凑不出来,还把半月工资捐了出去,她是不是太傻了?
“我去请假。” 她抓起桌上的包,转身往主管办公室跑,高跟鞋在地面上磕出急促的响,像在追赶什么。路过茶水间时,她瞥见镜子里的自己 —— 头发乱得像团草,眼眶红得吓人,衬衫内袋因为塞着收据,鼓出一块小小的凸起,像颗硌在心上的石头。
主管刘姐正在看地震救援报告,看见她冲进来,眉头皱了皱:“小莫,怎么了?慌慌张张的。”
“刘姐,我爸病危,我得立刻回老家,想请几天假。” 张小莫的声音带着哭腔,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包带,“我手里的项目,我已经整理好资料,发给小李了,他能暂时对接。”
刘姐沉默了几秒,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递到她面前:“这是公司给员工的应急补助,5000 块,你先拿着用。我已经跟 hR 打过招呼,你的假期按带薪算,放心回去照顾你爸。”
张小莫接过信封,指尖传来的厚度让她鼻子一酸。她想起自己刚进公司时,因为是 “外地来的本科生”,被老员工排挤,是刘姐手把手教她做项目;去年她想买房凑首付,刘姐还帮她申请了员工贷款。这些温暖的瞬间,像一束光,照进她此刻灰暗的心里。
“谢谢刘姐。” 她哽咽着说,“等我回来,一定把项目做好。”
走出写字楼时,阳光格外刺眼。街对面的超市挂着 “为汶川祈福” 的横幅,门口的音箱播放着《感恩的心》,几个穿校服的孩子举着募捐箱,向路人鞠躬。有个老太太颤巍巍地往箱里塞了张五十元,纸币上还沾着菜籽油的味道,孩子鞠躬时,红领巾在阳光下飘得像团火焰。
张小莫看着那些孩子,突然想起自己捐出去的 3000 块 —— 或许这钱能帮某个失去家园的孩子买件棉衣,能让某个受伤的人及时用上药品,能让某个像她父亲一样的病人得到救治。她摸了摸内袋里的捐款收据,红色的印章仿佛还带着温度,心里的悔恨渐渐淡了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滋味 —— 国家的荣光需要每个人的支撑,可家庭的重压也实实在在压在她的肩上,这两种责任像两把刀,同时切割着她的灵魂。
出租车在医院门口停下时,她的手心已经被信封和手机硌出了红印。林慧坐在医院走廊的塑料椅上,蓝布围裙上沾着父亲的呕吐物,头发乱得像团枯草。看见张小莫跑过来,她突然站起来,膝盖撞在金属椅腿上,发出哐当一声闷响:“小莫,你可算来了!医生刚才又来催了,说再凑不齐钱,就不能做透析了。”
张小莫赶紧把应急补助和身上所有的现金都塞给母亲:“妈,这是 7000 块,您先去缴费,我去看爸。”
走进病房时,父亲张建国正躺在病床上,脸色白得像张纸,手臂上扎着输液针,透明的液体顺着管子缓缓滴进血管。看见女儿,他的眼睛亮了亮,想坐起来,却被胸口的监护仪器线拽住,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爸,您别动,好好躺着。” 张小莫蹲在病床边,握住父亲的手。他的指关节肿得像根发面馒头,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 —— 上周视频时,他说在院子里种了南瓜,想等她回来吃。
“小莫,你捐钱的事,你妈跟我说了。” 父亲的声音很轻,却格外清晰,“做得对,那些孩子比咱更需要帮助。爸没事,再撑撑就好了。” 他伸出手,想摸女儿的头,却因为虚弱停在了半空,“别为了爸,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张小莫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砸在父亲的手背上。她想起自己在小城相亲角撕碎的纸牌,想起为了买房计算到深夜的计算器,想起今天捐出去的半月工资,突然觉得,生活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而她是网中央的那只鸟,一边要朝着国家大义的光飞,一边又被家庭的线紧紧拉住,动弹不得,却又不能停下。
护士走进病房,推着透析机准备治疗:“家属去缴费吧,缴完费就能开始透析了。” 林慧拿着钱,脚步匆匆地往缴费处跑,嘴角带着久违的希望。
张小莫坐在病床边,看着父亲闭上眼睛休息,心里突然安定了些。她从内袋里掏出捐款收据,又从母亲带来的包里拿出父亲的病历单,把两张纸轻轻放在一起 —— 红色的 “爱心捐赠” 印章与蓝色的 “医院诊断” 印章重叠在一起,像两枚互相依偎的勋章,一个代表着她对陌生人的善意,一个代表着她对家人的责任。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困难等着她 —— 父亲的透析费、未还完的房贷、公司的项目,可她不会放弃。就像当年她在小城相亲角坚持自己的原则,就像她今天毫不犹豫地捐出半月工资,她会带着这份对国家的担当和对家庭的责任,继续走下去,因为她明白,国家的荣光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善良的坚持;家庭的重压也不是沉重的枷锁,而是支撑她勇敢前行的力量。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两张纸上,红色和蓝色的印章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张小莫握紧父亲的手,心里暗暗发誓:她要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让父亲得到更好的治疗;她也要继续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她知道,只有每个人都伸出援手,才能汇聚成战胜困难的力量,才能让国家的荣光和家庭的温暖,同时照亮她前行的路。
喜欢独生年代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独生年代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