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想了一会,觉得孩子说的对,和妈妈商量起来,
妈妈犹犹豫豫的说:“不行我明天先跟老三一块回去,你自己在这里盯着。”
爸爸刚要点头同意,杨皓插嘴说:“妈,不用您先回去,公司那么多事,爸爸一个人太忙了,再说了,您也不懂农村的那些事。”
爸爸疑惑的看着杨皓说:“那怎么办,总不能俩人扔下公司都回去吧,公司还有一摊子事呢。”
“这样吧,”杨皓顿了一下说:“我明天跟着三叔先回去,你们还是按照正常回去就行。”
妈妈马上摇头表示反对:“你自己一个人回去,谁照顾你。”
杨皓:“我在美国也是一个人,而且外国,我用谁照顾了吗?”
爸爸:“你回去也不管用,你懂农村过年需要的那些东西。”
杨皓:“放心吧,小时候每到过年,都是我帮奶奶准备这些东西,肯定比我妈知道。”
妈妈:“学习呢?回家可没人给你补习,还有寒假作业。”
杨皓:“寒假作业写完了,补习的大学生也放假了,别耽误人家回老家。再说,我也要休息一下脑子。”
一阵审判式快速对话。夫妻俩相互看了看,无奈的摇摇头,看来这孩子真想回家了。
让孩子歇歇也行,这一学期,夫妻俩看在眼里,杨皓基本上每天学习到深夜,晚上十一点前基本没睡过,也够累的。
正好赶上春节,让孩子也歇歇。父母算是点头答应了。
妈妈起身说:“那我给你收拾一下。”说着上楼。
杨皓赶紧跟上说:“我自己来,您不用管。”
到杨皓卧室,把行李箱找出来,杨皓开始给自己准备回去的衣服:毛衣、牛仔裤、卫衣、夹克、羽绒服、内衣内裤、袜子。然后洗漱用品。
妈妈看他拿的衣服,调侃道:“不拿你的校服了。”
“过年穿新衣服,”杨皓笑着回答道:“把我毛笔、砚台、墨水拿着。
我给您说啊,我这次给您打个样,以后这些活您自己做。
您经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咱们老祖宗传承几千年的东西,是最有仪式感的。
到时您回去学着点,不能老爷们干这些,让人笑话。”
“知道了,”妈妈无语的笑着说,不明白这孩子对这些东西怎么这么在意。
不过孩子太独立也不好,让她没有一点成就感。
你看,都不用他插手,杨皓自己就把所有需要的东西带齐了。
第二天一早,跟着父母来到公司。三叔已经到了,说回家都挺积极的。
看到杨皓,上身羽绒服,牛仔裤,脚蹬雪地靴。
一脸喜色的打招呼“皓皓,好长时间不见了,长这么高了,跟你爸一样高了。”
上次见面还是杨皓刚从国外回来在家里聚了一次。
杨皓也赶紧打招呼“三叔,这次我跟你一起回去。”边说边一起进办公大楼。俩人跟在父母后面边走边聊天。
“你也今天回去,不跟你爸妈一块走?”三叔说着问爸妈“嫂子,皓皓今天就回去?”
“啊,是,他非要今天就回去。”妈妈有些埋怨的说道:“回去净添麻烦。”
“那我问一下家里,看收拾好了没。”说着三叔拿出电话开始打电话,
一会电话通了,三叔问道:“大哥家里收拾好了吗?皓皓今天回去,你把被子拿出来晒晒。
把锅炉烧着吧,嗯,上午就到家了,记得做着饭。”
说完挂断电话,对杨皓说:“家里收拾好了,被子晒晒,晚上就能睡。”
上楼,拿上年货,什么烟酒糖茶,各种坚果,水果。
妈妈给分好了,二爷爷家的,三爷爷家的,还有七个叔叔,每家都有。
然后多加了一份自己家的,装上车,满满当当,告辞父母,踏上回家路。
四个小时车程,杨皓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老家。中午在在三叔家吃了一口,把拿回来的年货给大家分了分。
他家在村里也算大家庭了,二爷爷家四个儿子,三爷爷家三个儿子,都成家单过了。
北方没有南方那种家族概念,只算自己近亲,不过杨姓在村里不少。
吃完饭,回到杨皓自己家的老宅子。
一溜十间大北屋,分两个院子,西边院有个西配房,东边院子有个东配房,中间院墙隔开,留了个小门,方便通行。
杨皓住东院西面,以前奶奶在世时,杨皓就住这个院子。
五间北房,西面两间,一间卧室一间客厅,东面三间,一间卧室两间客厅。
几个婶子帮杨皓把东西整理好放到卧室,在大客厅里摆上烟,糖果。
二爷爷家里,三爷爷家里,包括几个叔叔婶婶还有孩子都来了。
一大家子几十口子人,把屋里塞了个满满当当,杨皓一边忙着招待,一边回大人的话。
晚饭在二爷爷家里吃的,没让杨皓起火。
晚上,杨皓躺在床上,儿时的感觉重新回来了。
家里的家具电器包括厨具都挺全的,房屋也很干净,看来虽然父母不常回来,但也经常收拾打扫,没像有的房子几年不住就废了。
明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在中国农村,进了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有个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炖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尤其是这个年代,还保留着很多传统习俗。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外出打工的人陆陆续续都回来了,村里也变得热闹起来。
杨皓每天在家接待村里乡亲,不管是一个姓的还是跟大人一辈的,都会过来看一眼,问一下。
这可不是那种‘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城里,这里是农村,都是乡里乡亲,沾亲带故,也没城里人那么世故。
杨皓的儿时同学玩伴也陆陆续续找他了。
-----------------
杨皓列了个采购清单:
腊月二十三,跟着大叔叔和婶子去赶集,要买两对灯笼、香、蜡烛、门神等。
杨皓虽然知道过年需要什么,但具体数量不知道,所以要跟着行家,也就是大婶子去。
二十四,买各种颜色的纸,对子用的,花联用的,烧香用的。
二十五,买了一车烟花炮竹,多少年都没放过了,这个必须多买。
二十六,鸡、鱼、猪肉、牛肉等等各种肉类准备好。二十七,米、面各种蔬菜买好,村里人送了不少。
等到二十八爸妈回到家,看到的是几个婶子在给蒸馒头,包子、糕窝,豆馅馒头,糖三角等等,种类繁多。
以前爸妈过年都是几个叔叔家给送点,他们自己不做。这次回来看到的就是自家在做,跟奶奶在的时候一样。
忙活了整整一天,才算把过年需要的馒头什么的做好。父母住西院,晚上家里又来了一大群人,都在父母那里。
杨皓这里是几个婶子剪花联,叠元宝,各种烧香用的,一直做到很晚才弄完。
第二天一早,杨皓先把暖气通开,今天就不去叔叔家吃饭了,开始自己做饭。
打开煤炉子,熬上小米粥,凉拌几个小菜。等做好了喊爸爸妈妈起床吃饭。
等爸妈坐到那餐桌边上的时候,那小米粥已然是熬好了给端上来喽,还有好几碟农村自个儿腌制的小菜呐。
妈妈竖起大拇指,说道:“儿子,你可比你爸强多了,真会过日子。”
等吃完了饭,杨皓就去收拾,爸妈瞅着杨皓那忙碌的身影,把家里拾掇得那叫一个井井有条的,他俩感觉自个儿跟那客人似的。
稍微歇了会儿,杨皓就开始拾掇食材。
爸妈这会儿可坐不住喽,不能真觉着自个儿是客人呀,赶忙就问:“皓皓呀,用咱做点啥呀?”
杨皓这人干个啥事儿那都是专心致志的,一旦干起来,眼里就只有这事儿,心无旁骛的,啥别的都没有。
听着妈妈这话,杨皓这么一琢磨,也对哈,这过年团圆呢,可不能自个儿都给干喽,
一家人一块儿干那才有意义呢,这又不是工作,为了赶紧完成任务。
于是他就开始分派活儿:“妈,您呐,把水烧上,给我搭把手。爸,您把那鱼、虾、鸡、排骨都给洗干净喽。”
妈妈不乐意喽,说道:“我就只配给打下手呀。”
“那不然咋整呢,”杨皓回呛道。这一家人就开始各忙各的,忙活起来喽。
在2003年的春节,杨皓与他的家庭迎来了一个特别的重聚。
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年度庆典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象征着和谐与幸福。
对于杨皓来说,这一年的春节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庆祝农历新年的到来,更是一次珍贵的机会,
使得这辈子与父母能够聚集一堂,共同享受家的温暖和传统的快乐。
春节作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强调了家庭的纽带和代际传承的重要性。
对杨皓及其家庭而言,这个节日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也是杨皓重生后,第一次重新融入家庭,开始这辈子人生,体现传统节日在维护家庭关系和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这个特别的日子,他早早就开始策划和准备,他精心挑选食材,按照家乡的传统配方调制菜肴。
随着每一道佳肴的完成,他的思绪不禁飘回那些年节里家人围坐一起的场景。
记忆中的味道和温暖的气氛让他倍感亲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家庭中。
这些传统的烹饪活动不仅让食物充满了家的味道,还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
每一次的共同劳作都是对彼此关系的加深和对家族传统的传承。要给家人一个难忘的节日体验。
三人一边说说笑笑,一边忙忙碌碌。
今年杨皓是主厨,这个年代,春节饭桌上大部分是大鱼大肉,还不像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蔬菜水果占主流。
酱牛肉、红烧排骨、两种肉类备好。爸爸又来朋友走了,杨皓和妈妈一起干活。
鱼留两条,一条红烧,一条糖醋,剩下的都做成河北的特色:酥鱼。
这虾呢,也给分成两份,一份弄成油焖大虾,另一份就清蒸大虾得了。鸡做两种,白切和口水鸡。
杨皓一边忙活着一边跟他妈念叨着,他妈就在边上打打下手,说道:“这年夜饭准备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就是忒麻烦了。”
杨皓这可是头一回自己个儿独立准备这年夜饭啊,以前都是奶奶做,他跟着打打下手。
“可不就是有点麻烦嘛,不过呢,农村都这样,一家人团团圆圆地一块儿干活,
这一年到头的,唠唠家常啥的,这也就是春节的意义吧,”杨皓说着就把处理好的牛肉给炖上了
娘俩接着唠:“咱们在城里头那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城里更讲究效率,您有自个儿的工作,
您挣了钱,去饭店消费,饭店师傅挣您这份钱,主要就是分工不一样呗。
这是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没毛病吧。”忙忙活活了一上午,中午就凑合着吃了一口。
下午一通忙活,又是剁肉馅子,又是洗菜择菜的。
这饺子啊,弄了两种馅儿,一种是猪肉大葱白菜的,另一种是韭菜肉的。
到了晚上,杨皓把那纸墨笔砚都给摆出来了,开始写对联。
那时候可不像后来似的,对联都是直接买现成的。
本来杨皓就打算写自家的,两幅街门的大对联,再加上六幅屋门的,包括东西配房的小对联,很快就能写完。
谁成想,爷爷家,还有街坊邻居家的,都拿着红纸过来了,都让杨皓给写。
可把杨皓给累坏喽,一直到半夜才算是写完了。
喜欢内卷娱乐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内卷娱乐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