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皓把吃完的碗筷放好,接着说:“优先选“分开”:适合“追求质量、业务多元、能独立拓展”的公司。
当公司进入“求突破、树品牌”的阶段,或业务多元化、管理难以平衡矛盾时,分开模式的“专业优势”会凸显。
尤其适合以下三类情况,其一是.成熟大公司\/多元化公司:
用“专业分工”避免内耗当公司业务从“单一品类”扩展到“全品类”
比如既拍正剧、电影,又做综艺、短视频,艺人需求会变得复杂,需要实力派、流量派、喜剧演员等不同类型,
合并模式的“目标冲突”会被无限放大。
如公司既筹备严肃历史剧,又制作搞笑综艺,经纪部若同时签约“老戏骨”和“喜剧新人”,会陷入两难:
给老戏骨推综艺,会消耗其“正剧人设”;
给喜剧新人推历史剧,又不符合角色定位。
若强行绑定,要么牺牲内容,比如让喜剧新人演历史剧,导致观众出戏,
要么牺牲艺人,比如老戏骨长期无合适角色,最终解约;
分开后,制作部可根据不同项目自由选择外部艺人,历史剧找外部老戏骨,综艺找外部喜剧团队,
经纪部也能专注服务某一类型艺人,比如只做“实力派演员”经纪,对接全行业的正剧、电影资源,
两者互不干扰,反而能各自做精专业。
对于追求“内容质量优先”的公司,用“外部选择权”保证作品质感对以“打造精品内容”为核心目标的公司。
“选对演员”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分开模式能避免“内部艺人绑架内容”。
比如公司筹备一部现实题材电影,主角需要“有生活阅历、能演绎复杂情绪”的演员,
若合并经纪,可能因内部只有流量新人,被迫修改剧本降低角色难度;
分开后,制作部可对接外部经纪公司,选择符合角色的实力派演员(哪怕片酬更高),
最终作品可能获得电影节奖项,反而提升公司品牌价值;
这类公司的核心逻辑是“内容为王”——作品口碑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优质艺人(包括外部艺人)主动合作,
形成“优质内容→吸引优质艺人→更优质内容”的循环,而非依赖内部艺人“凑数”。
对于艺人经纪业务成熟的公司,用“独立发展”拓展艺人价值,
当经纪公司已具备独立拓展资源的能力,如能对接全行业制作公司、品牌代言,分开能让其摆脱“依附制作公司”的限制,给艺人更多选择。
比如经纪公司签约了一位潜力新人,若合并时只能接自家公司的甜宠剧,艺人可能被定型;
分开后,经纪部可同时对接A公司的正剧、b公司的电影、c品牌的代言,让艺人逐步转型为“多栖演员”,
三年内从“新人”成长为“一线”;
对艺人而言,分开模式也更利于“风险分散”
若制作公司项目连续扑街,艺人仍能通过经纪部接其他公司的优质资源,避免“被公司拖累”;
反之,若艺人出现负面新闻,也不会直接影响制作公司的项目。
比如某艺人塌房后,其主演的外部制作公司项目可及时换角,而不会让制作公司自己承担全部损失。”
杨皓吃完饭没着急走,就着食堂里还没散的热乎气儿,跟老妈、钟丽芳还有林小阳在桌边唠嗑。
一只手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另一只手时不时比划两下,从制作公司的成本控制,说到艺人经纪的门道,一套一套的,跟说书似的。
食堂里的人渐渐少了,桌上还摆着空餐盘,广播里飘来两句轻音乐,倒正适合饭后消食。
钟丽芳听得直点头:“皓皓这脑子是真灵光,这些道道我都没想这么细。”
林小阳啃完最后一块鸡骨头,也跟着附和:“皓哥说得比我们老师讲题还清楚!”
老妈坐在旁边,手里攥着个空的北冰洋瓶子,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瓶身,杨皓叭叭说半天,她也没插话,就偶尔“嗯”一声,或者点点头。
打小她就知道这儿子脑瓜子里想法多,今儿说要给艺人做规划,明儿又琢磨着公司分拆,
虽听着新鲜,甚至有时候有点“不着调”,但她早习惯了,知道儿子心里有谱,不是瞎白话。
再说了,老妈虽说管的是自己的工程公司,算不上啥大企业家,但管人、管事儿的基本道道还是门儿清。
工程队里头协调生产、算成本、跟工人打交道,哪样不要琢磨“阶段”“家底”“能力”?
跟现在儿子说的公司管理,本质上差不离。
等杨皓终于停下喝水的空当,老妈才清了清嗓子,把瓶底儿剩的一口汽水喝了,
慢悠悠开口:“你刚才说的那些,听着都在理,
但这事儿的根儿啊,其实就看四点——第一,你这公司这会儿是刚起步凑活过日子,还是已经站稳脚想往前冲了;
第二,手里有多少家底儿,能扛得住折腾不;
第三,管事儿的能不能把盘子端稳,别到时候部门之间掐起来;
第四,也是最要紧的,你心里得拎得清,到底是更看重内容拍得扎实、能打动人,还是先让艺人火起来、多赚俩钱。”
她顿了顿,指了指桌上的空餐盘,打了个比方:“就跟咱今儿吃饭似的,要是家里揭不开锅,先顾着吃饱就行;
要是日子过舒坦了,才琢磨着菜得炒得香、卖相得好。
公司的事儿也一样,阶段不同、家底不同,路数就得不一样,别光顾着想‘分’还是‘合’,先把这四条想明白,方向就错不了。”
杨皓听着,眼睛亮了——他本来还担心老妈听不懂这些行业里的弯弯绕,没成想老妈用大白话一解释,比他那些“理论”还透彻。
钟丽芳也跟着笑:“还是杨总实在,一句话就说到根儿上了!”
老妈笑着摆手:“行业里头那些弯弯绕我是真不太懂,可咱这会儿公司虽说刚起步,算不得大的,
但跟那些今儿有活儿明儿没活儿、连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来的影视公司比,咱可不一样!
最起码咱不愁钱,再说头一部戏也已经打出名气了,不至于跟人家似的‘饥一顿饱一顿’。”
她拿起桌边的饮料喝了一口,接着说:“往后能不能在这行站稳脚跟,
还得看咱后续拍的影视剧能不能一部接一部卖出去——电视剧的收视率、电影的票房,
这俩才是决定咱往后能走多远的关键,别的都是虚的。”
提到“分还是合”,老妈又递给杨皓小点心:“你之前说纠结这事儿,其实先琢磨三个问题就行。
头一个,咱公司这会儿最要紧的是‘先混口饭吃’,还是‘立个好牌子’?
要混饭吃,就赶紧省成本、提效率;
要立牌子,就得把内容做扎实了,不能瞎糊弄。
咱现在又不缺那口饭,明摆着是要立牌子啊!”
话锋一转,她语气里带了点无奈:“可话说回来,咱国内的情况跟人家外国不一样啊!
这会儿市场还没规整好,全是一圈一圈的小圈子,各玩各的,想找个靠谱的合作方都难。
你是没瞧见咱拍头一部戏那会儿多费劲!连个像样的演员都凑不齐,
你姑姑为了攒剧组,天天跑东跑西,求爷爷告奶奶的,跟人饭桌上喝了多少回酒,那才把人凑齐了。”
想起去年的难处,老妈叹了口气:“所以这会儿真不能分,
经纪这块儿还得跟制作搁一块儿干——不然下次再拍新戏,又得跟无头苍蝇似的找人,那哪行啊?”
至于业务垂直的事儿,她摆了摆手,说得特明白:“你之前说的‘业务是不是只盯着一个路子’,咱显然不是啊!
去年拍的《金枝欲孽》是宫斗戏,今年要开的《亮剑》是打仗的正剧,
还有《浪漫满屋》是谈恋爱的甜剧,这仨压根不是一个路子。
咱现在是啥好拍、啥能立住牌子就拍啥,还没到‘只盯着一个坑刨’的时候呢!”
说完,她又笑着补充:“反正妈就懂一个理儿——啥时候干啥事儿,
现在市场没成熟,圈子又乱,先把经纪跟制作攥一块儿,省得自个儿跟自个儿较劲;等往后规矩了,再分也不迟。”
老妈手里攥着刚擦完嘴的纸巾,忽然想起啥似的,
转头冲杨皓叮嘱:“哎对了,皓皓,你回头抽个空瞅瞅去,
那部《浪漫满屋》的名儿啊,好像改成《枕水人家》了,别到时候你看剧本还记着老名儿,跟人对接错了。”
杨皓正用牙签剔着牙,听这话抬了抬头,满不在乎地摆手:“嗨,没事,回头我翻剧本的时候留意下就成,错不了。”
其实这会儿在内容这块儿,不光老妈,连姑姑跟赵智勤都实打实认杨皓——先前拍《金枝欲孽》,
杨皓提的那几个改剧情的点子,后来都成了剧里的爆款桥段;
这次《亮剑》选角,他说“得找个眼神带劲儿的老戏骨”,姑姑跑了三趟才把人请过来,
现在仨人心里都门儿清,杨皓看内容的眼光比他们准,
但凡他说“这戏能拍”“这名儿得改”,他们基本不打磕巴就应,压根不瞎掺和。
老妈喝了口温水,语气沉了点:“咱现在公司刚起步,说白了还是个小打小闹的摊子,
人不多、事儿也没那么杂,但有些规矩得提前琢磨着立——就是你之前说的那‘制衡制度’,得早点搭起来。”
她指了指桌上的空盘子,打了个实在的比方:“就跟家里过日子似的,
得提前说好谁买菜谁做饭,不然到时候都等着对方动手,准得饿肚子。
公司也一样,现在不把‘谁管选角’‘谁定预算’这些道道捋清楚,等往后项目多了、招人多了,
部门之间准得掐起来——你想推这个艺人,他想压那个成本,到时候各说各的理,那活儿还咋干?”
杨皓听着点头,老妈又补了句,语气里带着老辈人的稳妥:“咱不图一步到位,但得先把架子搭起来,
哪怕简单点也成,总比往后乱了套再捋强——到时候真闹得鸡飞狗跳,再想找补可就费劲了。”
在管理公司这块,杨皓还是非常佩服老妈的,前世公司那么艰难,也没见有人在公司闹。
老妈继续说道:“管理公司没有“最优解”,只有“最适配解”。
合并是“效率优先”的选择——适合资源有限、需求单一、能控风险的公司,用内部闭环快速起量;
分开是“专业优先”的选择——适合追求质量、业务多元、能独立拓展的公司,用外部分工突破瓶颈。
本质上,两者的关系就像“工厂与销售部”:小工厂刚起步时,自己卖货能省渠道费;
但当工厂做大、产品品类变多,就需要专业销售团队对接更广阔的市场。
关键不在于“分或合”,而在于“是否匹配自身能力”。
能让“内容”与“艺人”互相成就,而非互相掣肘,就是最好的模式。
这个是动态平衡,不是定了规矩就一成不变了。”
杨皓听老妈说这话,心里头更佩服了。
前世公司最难那会儿,资金链都快断了,员工工资拖了俩月,也没见谁闹情绪、撂挑子,
更没人背地里嚼舌根,全靠老妈凭着实在劲儿把人心拢得稳稳的。
这会儿听她聊管理,更是觉得比那些商学院教授讲的还透彻。
老妈慢悠悠接着说:“管公司这事儿啊,哪儿有啥‘最好的法子’?
全看哪套路子跟咱自己的摊子合得来——合得来的才是顶用的,
跟你穿鞋似的,别人穿舒服的鞋,你脚大穿不上,那不白搭?”
她接着掰扯:“就说那‘合一块儿干’吧,说白了就是先顾着‘快’
要是公司刚起步,手里没多少资源,想拍个戏都得跟人借设备,
那经纪跟制作搁一块儿,能省不少瞎折腾的功夫,自个儿人对接自个儿人,
不用跟外头扯皮,赶紧把活儿干出来、把名气打出去,这才是正经的;
可要是公司做大了,想拍的戏从宫斗到打仗再到谈恋爱,啥类型都有,
艺人也有实力派、流量派,那再攥一块儿就容易拧巴,
不如拆开来,制作的专心拍好东西,经纪的专心给艺人找好路子,各干各的专业活儿,反而能突破瓶颈。”
老妈顿了顿,又打了个实在比方:“这俩的关系啊,就跟胡同里开小厂子似的。
老张头刚开酱油厂那会儿,就夫妻俩加个学徒,哪儿雇得起销售?
自个儿蹬着三轮儿给胡同里的小卖部送货,跟老板砍价、记账本全是自个儿来,能省不少渠道费,不至于刚开张就赔本;
可后来他厂子做大了,不光卖酱油,还做醋、做酱菜,
再自个儿跑销路就忙不过来了,赶紧雇了俩懂行的销售,跑批发市场、对接大超市,货才铺得越来越广。”
“所以啊,关键不在‘分’还是‘合’,在咱自己能不能扛得住、能不能玩得转。”
老妈淡淡的口气说:“要是合一块儿,能让拍的戏越来越好看,艺人也越来越火,那咱就合;
要是分开来,能让制作的出精品、经纪的带好艺人,那咱就分。
只要不让‘拍东西’跟‘捧艺人’互相拖后腿,反而能互相帮衬着变好,那就是最好的法子。”
她又补了句,怕杨皓听不明白还钻牛角尖:“而且这不是说定了规矩就一劳永逸了。
就跟你长个儿似的,小时候穿的小褂子,三年级穿正好,五年级再穿就勒得慌,不得跟着换衣裳?
公司也是这理,今年合着干顺,明年市场变了、咱规模大了,可能分着干更顺,那就得跟着调,不能一根筋走到底。
这叫啥?这叫跟着情况变,找最合衬的法子!”
杨皓听得心里透亮,跟之前家教用例题讲透数学公式似的,
本来还琢磨不透的“分合”难题,让老妈用“穿鞋”“开厂子”“长个儿”这些大白话一唠,立马就通了。
喜欢内卷娱乐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内卷娱乐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