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导演一抬眼,愣了下,嘴角一扬:“哎呦,这个造型不错嘛,有韵味。这气质有意思——清得来,又不虚。”
旁边一位造型统筹翻着手里的资料表:“这个是……杨皓,对吧?今年唱两首?”
“对,”秦姨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提着包走进来,气场稳得很。“刚好想来看看,你们看,这不挺精神嘛!”
导演笑了笑:“秦老师眼光真好,这小伙儿镜头感强,光一打上来就亮。
不过——”他俯身指了指下摆,“这儿的衣摆得收一点,不然机位推近会糊。”
杨姨马上点头:“可以,我待会儿改,留个小褶,灯一打刚好有层次。”
秦姨看着杨皓,目光微微一软:“阿皓啊,今晚上台,放松点。
记得,舞台是你的,灯光是帮你说话的,不是压你的。”
“明白。”杨皓点点头,嘴角扬起一点笑。
灯光师探进来喊了一声:“下一个准备上舞台试光——杨皓到点咯。”
杨姨手上动作一顿,笑着收拾工具:“去吧,小囡。今晚的你,是最亮的那盏灯。”
导演点点头,又看向杨皓:“你自己感觉怎么样?”
杨皓冲他笑了笑,谦虚又自然:“挺好,舒服,不闷,也不紧。”
“行,那就保持这状态。今晚彩排的时候别太用力,留点儿气给正场。春晚舞台灯比你想的还狠。”
秦姨听着这话,笑着插嘴:“放心吧,这孩子有数,比谁都稳。”
导演笑了:“那我就等着看他惊艳全场咯。”
说罢一挥手,带着团队走了。
后台一下又静下来,剩下杨姨和秦姨。
杨姨收拾着工具,一边感慨:“你这侄子啊,不光长得好,还懂事,讲话又不油。怪不得人家都说你有‘福气’。”
秦姨笑着摆手:“哪有的事儿,我这叫碰巧碰上个明白孩子。他这人,不靠热度,靠作品,脑子清楚得很。”
“噢——那就好,阿姨就喜欢这种清爽的。”
杨姨拍了拍杨皓的肩膀:“小囡,等阿姨有空,带你去新天地喝咖啡,看演出,学学我们这边的节奏。
做音乐啊,要懂‘呼吸’,懂‘城市气’——你懂伐?”
杨皓点头,嘴角一弯:“懂,音乐嘛,得活着。”
秦姨听完,笑得摇头:“这嘴还是那么贫。行啦,咱们去导演那报个到,完事早点回去。
别乱跑,马上开始彩排。”
“得嘞!”杨皓提着衣服跟上,背影被舞台灯映得一长,
青年气十足,整个人像是从喧嚣里走出来,又要走进光里去。
灯一亮,上海电视台春晚的录制厅瞬间热起来。
那阵光从舞台天幕一泻而下,折射在地板上,亮得晃眼。
后台一片忙乱——助理、编导、摄影师、音控师都在跑。
耳麦里一声接一声的喊话:
“下一组准备!”
“麦克风电池再换一组!”
“场务别挡机位!”
杨皓坐在后台休息区,膝盖上搭着吉他,耳机塞着一半,正默默弹着前奏。
灯光透过幕帘的缝隙,照在他脸上一半亮一半暗。
林小阳端着保温杯凑过来:“来,润润嗓子。”
“谢谢。”杨皓接过喝了一口,嘴角一咧,“今儿这场,挺有意思。上次北京台那是情感场,这回是大战场。”
“您可别轻描淡写了,”林小阳叹气,“这可是卫视春晚,收视全国第二,导演组全压着您这节目打收尾,
要是炸场——功劳归您;要是没炸——锅也归您。”
杨皓抿嘴一笑:“甭吓我,我这人上了台就当玩儿。再说了,唱歌不就图个痛快嘛。”
“痛快您个头,”林小阳瞪他一眼,“别给我玩那‘摇滚不在乎’那套。今儿是现场直播录制,一遍成败,知道吗?”
“知道知道,您比我妈还唠。”
正说着,秦姨走过来,手里拿着节目单。
“皓子,准备了啊。你这一段是压轴之一,前面三个节目是舞蹈、杂技、合唱——他们结束就是你。
灯光组已经排好顺序,你一出场,舞台全黑,聚光给你一个人,开场前五秒的呼吸都在录音。”
杨皓点点头,站起身,伸伸胳膊,
语气轻松,却带着那股子要劲儿:“明白了。那我可不能掉链子。”
秦姨看着他笑:“小皓啊,你这人啊,心真大。可就冲你这份淡定,我今儿也放心。”
导演的喊声传来:“下一个节目——杨皓,《声声慢》+《Love Runs out》!准备上场!”
舞台两侧的灯光瞬间暗下。杨皓深吸一口气。
林小阳在他肩上一拍:“去吧,小祖宗。上去炸一回。”
他笑了一下:“得嘞,看我表现。”
——五秒倒计时。
舞台的灯光缓缓暗下,只剩下一线月色般的光,从高空斜斜洒下。
只剩下中央那一束柔光,像从旧时屋檐下洒下的一缕月色。
鼓点、弦乐全无,空气里只有一声轻微的“锵”——那是三弦被拨开的头一个音。
清亮、脆,却带着一点绵延的尾音,像是江南水巷的第一滴露珠落进檐沟。
一层淡淡的雾气从舞台边缘缓缓铺开,灯光由白转青,再由青染成一抹微凉的灰蓝。
幕布后那道身影,瘦削挺拔,步伐不紧不慢。
他穿着一袭浅月色长衫,外罩青灰色纱坎肩,腰间系一条墨线,袖口翻着细细的银线暗纹。
衣料轻得像能被呼吸吹动,行走间衣角微扬,仿佛一缕风拂过江南的水面。
头发顺滑地梳到耳后,鬓角几缕碎发随着呼吸轻轻晃动。
脸上妆容极淡,只在眼下扫了一层细光,衬得那双眼格外深,像夜色里的湖面。
灯光从上打下,投在他肩头、鬓边,淡淡的,像苏州老宅檐角的光。
逆光里,只能看见一抹轮廓——清秀的眉线,干净的侧颜。
舞台上那点光柔柔落在他脸侧,像是从雾中渗出来的月光。
此刻的他,不再是那个平时笑嘻嘻的少年,而像一位走出画中的“书生伶人”——眉目温润,气定神闲。
像宣纸上晕开的水墨。
台下的观众第一次见到这样一个年轻男歌手——既不像传统民歌手那样古板,也不是流行偶像那种浮夸的打扮。
他就静静地站在那里,整个人像是从宋词里走出来的。
舞台后方的投影屏缓缓展开,一幅江南水巷图慢慢显影。
粉墙黛瓦、青石小桥、乌篷船、垂杨柳,画面上的雨丝轻轻落下,仿佛能听到“滴答”的声响。
伴奏响起——不是常规的弦乐铺底,不是激昂的前奏,而是极细的琵琶声,轻得几乎听不见。
接着是一声箫,慢得像呼吸。那一刻,连观众席的空气都慢下来。
那一缕声音如水流般慢慢滑进空气,接着是三弦的滚音——细碎、密,却不乱。
“铮——”的一声,清亮又悠远。
紧接着,琵琶低吟几下,洞箫缓缓入调。
那音色,像江南水巷的风,带着细雨的凉意。
他侧身,唇角轻启——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
声音一出,台下立刻静得连呼吸都能听见。
杨皓的声音——不是那种直白的高音,而是一种带着丝丝沙哑的气声,
气息从胸腔缓缓推出,每个字都像是从雾里飘出来的。
他使用的是“半气声+混声过渡”的技巧,尾音不收死,而是让共鸣自然滑落,
在空气中轻轻颤了一下——那一瞬间,全场仿佛都能听见“寂静”的声音。
吴侬软语的糯音裹着微气,每一个字都带着尾韵的回旋。
那“青砖”“白马”两个词,在他嘴里被唱得像画一样——
青与白交错,旧与新对照,一开口,就像江南的一幕梦被揭开。
那声音不似流行唱腔,也不是标准曲艺腔,而是一种两者间的融合:
前一句有气、后一句有味,咬字清亮,尾音却带着评弹特有的“走腔”——微微一颤、一转、一落。
吴侬软语的糯劲儿被他拿捏得恰到好处,像一条轻丝从唇齿间拂出,温软、细腻,却又带着一点怅然。
吴侬软语一出口,全场屏息。
那声音轻柔、糯,却又极有穿透力,像从水底浮上来的光,细腻得几乎能掂出分量。
每一个尾音都带着一点气息,仿佛风吹过旧年纸窗,轻微的颤,却让人心头发酸。
舞台投影缓缓展开,背后是一整幅投影的江南水巷画卷:
粉墙黛瓦,乌篷轻摇,烟雾弥漫。
水纹光影投在地面上,似真似幻,仿佛舞台就成了古镇的一隅。
伴舞的女孩们缓缓登场,穿着水墨色纱裙,脚步几乎不沾地,手里执着白伞,在他身后绕行。
伞面上投着水纹的光影,一圈一圈荡开,像梦里见过的烟雨巷。
她们的步伐极轻,像水面漂着的落花,围着杨皓缓缓旋转。
摄影机缓慢推进。镜头里的杨皓微微闭眼,眼睫下的阴影淡淡落着,
脸上没有夸张的表情,只是那种克制的投入,仿佛所有情绪都沉进了声音里。
杨皓的目光随着她们轻轻移动,声音也更低、更柔:“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
灯光由蓝转灰,由灰化白,投在他脸上,像一层薄月。
他唱到“炊烟袅袅起”时,手指微微一抬,动作极轻,
却像真看见了那一缕袅袅升起的烟——温柔、惆怅,又带着一丝人间气。
三弦声转慢,舞台的光逐渐聚焦在他身上。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那句“你在哪里”轻得几乎听不见,
尾音带着一点气息,一点颤音,
像风吹过竹帘,留下一阵轻响。
箫声渐远,转入轻鼓点的呼吸节奏。
杨皓缓缓转身,灯光从正前方打来,
照亮他半边脸,也照亮舞者伞下的泪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月牙落孤井。”
吴侬软语的尾音把“井”字拉出一丝哀怨,仿佛真有一弯月牙沉在水底。
随着节奏转慢,舞者们的伞轻轻合起,换作素白长袖,双袖翻飞。
“长发引涟漪,白布展石矶——”
此时的灯光从天幕打下无数碎光,像水珠洒落,打在他肩头、衣角,闪着细微的冷光。
“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
蹉跎辗转宛然的你在哪里——”
最后一句,他没有唱满,而是让“里”字轻轻散在空气中,
像从远方传来的梦语,柔软、模糊,却直抵心底。
舞台灯光缓缓淡出,雾气重新涌起,
只剩他一个人的剪影,立在光影交叠的水面上,眉眼低垂,神情安静,像一幅画未收的笔。
那一瞬,整个舞台像是被定格。
观众席上,有人轻轻叹了口气。
杨皓的声音轻,却有劲;软,却不散。
那是上海话的腔调——吴侬软语本就带着一点呢喃的温柔,被他唱出来,像是水面浮起一层光。
全场静了三秒,观众席传来一声轻叹——那叹息带着“懂”的味道。
有人眼眶泛红,有人嘴里低声呢喃:“这小伙子,唱得太有画头了。”
紧接着,是一阵如潮的掌声。
后台监视屏前,导演拍着大腿:“成了!这气韵太正了!”
那一刻,没人觉得他是个学生——
他像从江南古画里走出来的歌者,用一首吴语的《声声慢》,让整个春晚,忽然多了一口“人情味儿”。
导演轻轻抹了把眼角,对身边人嘀咕:“这才叫‘有腔有气’,这孩子懂舞台。”
另一人也点头:“他这不是唱一首歌,是演了一段戏,活生生把《声声慢》唱成一幅画。”
秦姨坐在舞台下,眼角有一点湿润,
她低声说了一句:“阿拉上海人啊,最吃这种‘慢’的气息——侬唱出味道咯。”
灯光暗下时,杨皓微微起身,朝观众鞠了一躬。
那一刻,他整个人像从古画里走出来的文人雅士,温润如玉,却锋芒藏在骨子里。
掌声仍在继续,杨皓站在那片雾气与光影的余韵里,胸口的呼吸还未完全平复。
那一首《声声慢》,像一场梦——梦还没散。
舞台的水墨屏幕还在缓缓淡出。
一曲《声声慢》唱罢,江南的梦还没散——青砖、雨滴、炊烟袅袅,像是还缠在观众的呼吸里。
全场掌声出奇的热烈,也许这首吴侬软语版《声声慢》真的唱到了上海人的心中。
喜欢内卷娱乐圈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内卷娱乐圈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