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科技赋能农桑旺
隆冬的逻些城,寒风凛冽,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将整座城市装扮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农桑都护府的书房内,却暖意融融,老周正坐在案前,翻阅着各国送来的农桑科技研发进展报告。案头的铜炉里燃着上好的檀香,袅袅青烟中,《丝路农桑科技发展规划》的手稿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修改意见。
“先生,‘丝路农桑科技论坛’的筹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木雅顶着一身雪花走进书房,脸上带着些许寒意,却难掩兴奋,“来自中原、波斯、大食、西域、吐蕃的五十位农桑科技专家都已抵达逻些,论坛的议程和讨论议题也已确定,就等您主持开幕了!”
老周放下手中的报告,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漫天飞舞的雪花,沉吟道:“这场雪下得好啊,瑞雪兆丰年,相信此次科技论坛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木雅,你再检查一下论坛的各项细节,尤其是专家们的食宿和会议资料,务必做到万无一失。另外,通知下去,论坛期间,农桑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免费向所有专家开放,方便他们查阅资料、交流成果。”
木雅连忙点头:“好的,先生!我这就去安排。”
次日一早,“丝路农桑科技论坛”在农桑都护府的议事厅隆重开幕。议事厅内,暖意融融,五十位农桑科技专家围坐成圈,每个人面前都摆放着一份详细的会议资料和一杯热腾腾的奶茶。老周身着锦袍,坐在主位上,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各位专家,欢迎大家来到逻些城,参加‘丝路农桑科技论坛’!”老周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农桑科技是推动丝路农桑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在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丝路农桑科技取得了显着进步,培育出了一批优质作物品种,改良了一批先进农具,研发出了一批新型农桑产品加工技术。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病虫害频发、科技成果转化难等诸多挑战。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大家能畅所欲言,分享经验,交流成果,共同探讨丝路农桑科技的发展方向和应对策略,为丝路农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老周的话音刚落,议事厅内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随后,论坛正式进入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气候变化下的作物育种策略”“农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智能农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在“气候变化下的作物育种策略”议题讨论中,中原的农桑专家李教授首先发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桑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中原的科研团队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筛选技术,培育出了一批耐高温、耐旱、耐涝的作物品种,如高产抗病水稻、耐旱小麦等,有效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我认为,未来的作物育种应该更加注重多抗性状的培育,结合分子育种技术,加快育种进程。”
波斯的农桑专家哈桑接着说:“李教授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波斯也面临着气候干旱、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我们通过与中原、大食的专家合作,培育出了抗寒橄榄、耐盐碱棉花等品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认为,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享育种资源,联合开展重大育种项目,提高育种效率。”
大食的农桑专家穆萨也补充道:“除了作物育种,我们还应该注重农田生态系统的建设,通过种植绿肥、合理轮作等方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的抗逆能力。我们大食的科研团队正在研究利用椰枣树叶制作绿肥,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取得了初步成效。”
老周认真倾听着专家们的发言,不时记录着要点。他看到专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心中非常欣慰。在“农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议题讨论中,西域的农桑专家古丽介绍了疏勒地区利用天敌防治棉铃虫的经验:“我们在棉田周围种植吸引天敌的植物,如油菜花、向日葵等,为天敌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数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吐蕃的农桑专家巴图也分享了草原地区防治青稞病虫害的经验:“我们采用轮作倒茬、深耕细耙、种子消毒等农业防治措施,结合生物农药防治,有效控制了青稞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专家们的发言精彩纷呈,讨论气氛热烈而融洽。论坛期间,还举办了多场专题报告和技术交流活动,专家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分享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经过五天的深入交流和探讨,论坛圆满结束。专家们达成了多项共识,形成了《丝路农桑科技合作宣言》。宣言中,各国专家承诺将加强农桑科技合作,共享科研资源,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建立丝路农桑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共同应对病虫害挑战;加快农桑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桑科技人才培养,为丝路农桑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论坛结束后,老周组织专家们对论坛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制定了具体的落实方案。他决定,立即启动“丝路农桑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在丝路沿线各国设立监测站点,配备专业的监测设备和人员,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加快推进“丝路农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转化基地,将优秀的农桑科技成果尽快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加强与各国的农桑科技人才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活动。
二月,老周启动了“丝路农桑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工作。他组织技术人员在西域的龟兹、疏勒、于阗,波斯的德黑兰,大食的巴格达,吐蕃的逻些等二十个地区设立了监测站点,每个站点都配备了病虫害监测设备、数据采集终端和专业的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定期对当地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监测,采集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发生数量、危害程度等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监测预警中心。监测预警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及时发布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指导百姓们做好防治工作。
三月,老周开始筹备“丝路农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他选择了西域的疏勒、波斯的设拉子、大食的巴士拉、吐蕃的羌塘草原等十个地区作为转化基地,每个基地都配备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先进的设备。转化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对优秀的农桑科技成果进行中试和示范推广,为百姓们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农具。
四月,老周前往疏勒的“丝路农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视察。基地内,新型的轧棉车、智能灌溉设备等新农具整齐地摆放着,技术人员正在为当地的棉农们进行技术培训。古丽见到老周,兴奋地说:“先生,自从转化基地建成后,我们已经培训了两百多名棉农,他们都已经掌握了新型轧棉车和智能灌溉设备的使用方法。现在,疏勒地区的棉农们都纷纷前来咨询和购买新农具,棉田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老周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转化基地的建设就是要让百姓们真正受益于农桑科技成果。下一步,要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的百姓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农具。同时,还要收集百姓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以便对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进和完善。”
从疏勒出发,老周又前往了波斯的设拉子、大食的巴士拉等转化基地视察。每到一处,他都能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给农桑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听到百姓们对新科技的赞美。在波斯的设拉子转化基地,哈桑向老周介绍了抗寒橄榄品种的推广情况:“周大使,自从抗寒橄榄苗在这里推广种植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橄榄。我们还在基地内建立了橄榄深加工车间,将橄榄制成橄榄油、橄榄酱等产品,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农户们的收入大幅提高!”
老周欣慰地说:“太好了!科技成果只有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希望你们能继续加大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户受益于抗寒橄榄品种。同时,还要注重品牌建设,提高橄榄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月,老周回到逻些城,收到了来自长安朝廷的圣旨。圣旨中,朝廷对老周在丝路农桑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绸缎和土地,并任命他为“丝路农桑科技联盟主席”,统筹协调各国的农桑科技合作事宜。
老周捧着圣旨,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所有为丝路农桑科技事业默默奉献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他转身回到书房,摊开《农桑全书》续篇的手稿,拿起狼毫,在新的一页写下标题:“合作共筑农桑梦”,然后开始记录“丝路农桑科技论坛”的盛况、《丝路农桑科技合作宣言》的内容、“丝路农桑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的建设进展以及“丝路农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推广情况……笔尖在纸上流淌,仿佛能听到专家们热烈的讨论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器声、百姓们丰收的欢笑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更加恢弘的丝路农桑合作交响。
接下来,老周计划在夏季组织“丝路农桑科技成果推广会”,将优秀的农桑科技成果推广到丝路沿线各国;秋季,举办第三届丝路农桑产品贸易博览会,重点展示科技含量高的农桑产品;冬季,开展“丝路农桑科技人才培训计划”,为各国培养更多的农桑科技人才;明年春季,组织各国农桑专家对《丝路农桑科技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推动丝路农桑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他相信,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在科技的强力赋能下,丝路农桑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繁荣兴旺的明天,让稻穗、棉桃、橄榄、椰枣的芬芳永远飘荡在丝绸之路上,书写出跨越国界、连接民族的农桑传奇,为各国百姓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随着时间推进,老周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各项计划。“丝路农桑科技成果推广会”在夏季如期举行,现场热闹非凡,各国的先进农桑科技成果吸引了众多农户和商人。一位来自偏远部落的年轻小伙,看到智能灌溉设备后眼睛发亮,缠着技术人员询问许久,打算回去就引入设备改善部落的农田灌溉。
第三届丝路农桑产品贸易博览会在秋季盛大开幕,科技含量高的农桑产品琳琅满目,成交量再创新高。各国商家纷纷签订合作协议,拓展贸易渠道。
冬季,“丝路农桑科技人才培训计划”顺利开展,各国学员齐聚逻些城,在课堂上积极交流学习。老周时常去授课,看到学员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他倍感欣慰。
到了明年春季,各国农桑专家齐聚,对《丝路农桑科技发展规划》进行修订完善,为丝路农桑事业的未来勾勒出更加美好的蓝图。
喜欢历史杂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历史杂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