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首页 >> 宿缘之命运 >> 宿缘之命运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狼与兄弟穿成年代文里的极品女配天才宝宝:这个总裁,我要了!从卖鱼摆摊开始的幸福生活重生:涅盘龙瞳给勇者们添麻烦的勇者带着空间来种田一拳和尚唐三藏仙农宗凌天狂婿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 宿缘之命运全文阅读 - 宿缘之命运txt下载 - 宿缘之命运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343章 出游(白马春风上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建佛寺,位于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寺内建筑古朴典雅,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乃佛教的的“释源”和“祖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大陆,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20世纪末以来,国外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及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各国均来此受戒并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 ,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牟尼佛舍利、华夏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白马寺每年一度的“马寺钟声”活动,是祈福、辞旧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参加, 入选“洛阳八大景”之中。

据传东汉永平七年,明帝闻西方有异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据《冥祥记》《高僧传》等记载,永平十年,他们与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赍佛经、佛像回洛阳。初居鸿胪寺,后以鸿胪非久居之馆,次年诏令于雍门外别建住所。因为僧人是为天竺来的客人,仍然以宾礼对待,因此,住所名延续用“寺”。

永平八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第一部汉译佛典。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永平十一年以后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译经道场。

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第一次遭到了破坏。东汉初平元年,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董卓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 ,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在东汉洛阳废墟之上,重新营建洛阳宫,即包括重建洛阳白马寺。再从曹魏嘉平二年有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佛律”的记载,足证洛阳白马寺在文帝曹丕、明帝曹睿之后已经恢复。

曹魏嘉平二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西晋永安元年,司马颙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掳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经过北魏末年的“永熙之乱”,洛阳城又一次惨遭破坏。在迁都邺城之后,洛阳仅余寺四百二十一所,其中,尚有洛阳白马寺。大约在“永熙之乱”中,洛阳白马寺虽难于幸免,但还是残存下来了。直到清代,在洛阳白马寺大殿左侧,还保存一座“白马寺造像幢”,幢有五十余尊佛像,上下左右俱有题名。洛阳白马寺曾出土一尊巨大的玉石弥勒菩萨坐像,身高2.16米,系一件极为宝贵的北魏造像佳作。惜已散失海外,现仍保存在m国一家博物馆中。

唐武周垂拱元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代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对东都洛阳的破坏甚为严重。洛阳白马寺当亦然。“安史之乱”以后的洛阳白马寺,还保存着一些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断碑。

唐代末年,洛阳长时期陷入战乱兵火。洛阳白马寺再次遭受战乱的破坏。

到了宋代,采取适当保护佛教的政策,宋代淳化三年宋太宗敕修洛阳白马寺。

明代初年,以禅宗中的临济宗最流行。洪武二十三年,太祖朱元璋敕修洛阳白马寺;景泰年间,明政府曾规定各地寺观产业限制为六十亩。

嘉靖三十四年,身为朝廷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总督东厂之职的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由黄锦撰文的《重修古刹白马禅寺记》石碑,保存了关于此次重修的详细资料。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洛阳白马寺的规模和布局,在洛阳白马寺沿革史上意义重大。据现今地面实测,洛阳白马寺总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这和明代重修时占地六十二亩的记载基本相合。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清代同治元年(,立佛殿(接引殿)被焚烧;光绪九年复被重建。接引殿是寺内现存规模最小,重建最晚的一重大殿。清代宣统二年,曾重修清凉台之毗卢阁。

近代时白马寺墙败宇塌,庭阶荒芜,委请上海佛教会德浩法师住锡白马寺,重新营建。此次重修,修建了山门内左右两侧的门头堂、云水堂和天王殿、大佛殿两侧的客堂、祖堂、禅堂、斋堂,又在寺院东南、西南各修建方形歇山顶二层阁楼一座(即钟、鼓楼,也称角楼),以青石镶包了印度高僧墓和天王殿、大佛殿的台基,补修了各殿阁、厢房之门窗;配置铜铁器,铸宝鼎、铜牌、铜钟,并把一尊高约0.90米的白玉佛迁奉于毗卢阁内。

战争爆发后,中州大地处于战乱兵火之中,白马寺两度败落,墙颓殿倾,野草没膝,一片荒凉景象,一直持续到解放前夕。

近代对白马寺的全面修复,这一次重修,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聘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砌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齐云塔院得到扩建。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如今的白马寺分为古建区、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为保存这一着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山门即寺院的大门。为牌坊式拱券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0米,两侧门洞较小。正面镶嵌“白马寺”匾,。“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曾重建。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分布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和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为高台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殿内正中安置着从故宫运来的雕龙贴金佛龛,内供明代“夹纻”大肚弥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悬挂于大佛殿内东南角的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5间,进深4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内供毗卢佛、文殊、普贤二菩萨。

钟鼓楼分别位于山门内南北中轴线东侧和西侧。钟鼓楼同为方形角楼,高7米,重檐歇山式,上覆灰色筒瓦,额枋彩绘,同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钟鼓楼的建成恢复了寺院晨钟暮鼓的礼佛仪式,恢复了历史悠久的洛阳八大景之一——“马寺钟声”。

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重檐歇山式,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中华古佛”。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法宝阁内供奉着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卧佛殿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辟建后该殿为5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有身长5米,重八吨的缅甸卧玉佛一尊。

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六祖殿

六祖殿位于中轴线西侧,在大佛殿之西南。殿内供有佛教禅宗的六位祖师。中间的是初祖达摩,左右排列着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坟冢,就是“二僧墓”。东边的一个,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的一座墓碑上刻着“圣旨”“敕赐”“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墓碑立于明代崇祯七年,由“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

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洛阳东白马寺之称,是其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场。院内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斋堂、客堂、禅房等。其中,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得以重修。金修释迦舍利塔为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共13层,高约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洛阳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齐云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为应对齐云塔实施保护,建成,占地15亩的齐云塔院。该院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放生池、石拱桥、齐云塔等建筑。在齐云塔的东西两侧分布着附属建筑:西侧修建有3间念佛堂、3间斋堂;东侧修建有3间客堂、3间培训班教室,另修建有禅房,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在山门的两侧为大型佛教碑廊,西边为禅宗三十三祖画像及传法偈,东边为“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及高僧大德墨宝。白马寺寺院把白马寺镇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归寺院所有,并进行改建。此外,新建了假山、观赏亭、放生池等游览设施。

喜欢宿缘之命运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宿缘之命运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和离后王爷真香了雷裂苍穹大明第一臣七零位面小军嫂我成了六零后九州我为王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永恒剑主九十年代小奋斗大唐日不落,从造反开始兵锋王座大清之祸害诸天无限基地锦衣御明女配在年代文里做万人迷李易陆璃混在皇宫假太监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我家娘子在修仙朝阳警事退婚后,她在年代吊打重生小白花
经典收藏陆总头条见震惊:这个植物系领主太妖孽重生之锦绣美人谋震惊!我的徒弟居然是女帝修仙归来,我无敌你随意萌宠豪门冷妻:非你不可极品大少在都市重生后,拒绝做病娇舔狗师兄别闹我有钱开挂的肆意人生79开始我有话要说重生归来的她们御姐师父带我赛博抓鬼四合院:从少年到首富极品狂医护花冷少双城:开局和蔚做狱友刚会五雷正法,整蛊主播上门打假系统摆烂,抓个系统做宠物风水神医
最近更新权势巅峰:从省纪委秘书开始我一病秧子,你说我是团宠?重回1991女子监狱走出后,我医武双绝震惊世界!重生御兽,立志躺平却被女神契约神医农女:我靠种田富甲天下种田逃荒,秦香莲的养娃人生资本家大小姐随军,搬空家产躺赢带着超市回古代大国军工:重生1985,为国铸剑恶毒公主摆烂后,五个大佬追疯了重生饥荒年:带着妹妹虐渣暴富大小姐挺孕肚随军,被家属院团宠踏出SSS女子监狱,我医武双绝年代美人娇又媚,勾的糙汉心尖颤随母改嫁旺新家,重生嫡女嘎嘎乱杀幻想战队重生换娘亲,炮灰成了名门贵女田园乱人心乡下来的真千金,竟是玄学大佬
宿缘之命运 归之云 - 宿缘之命运txt下载 - 宿缘之命运最新章节 - 宿缘之命运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