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在朝会上下了旨意后。
点到名字的衙门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万历三十年,九月十八日,礼部组织各部衙,正式开始讨论成祖皇帝改为太宗文皇帝之事。
在文武百官看来,此乃关乎国本、涉及宗庙礼制之头等大事,必须慎之又慎。
嘉靖年间大礼议的对错,对于现在朱翊钧麾下的文武百官们来说,已经是过去式了。
礼部大堂内,主要官员皆已到齐,按品秩坐定……
主位, 礼部尚书王家屏,端坐中央,面色沉静……
左首, 礼部左侍郎李廷机,字尔张,福建人。
科举之路上,曾获顺天府乡试第一,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士第二授编修,万历十六年累迁国子祭酒,万历二十三年历任南京吏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才被调遣到北京城担任礼部左侍郎。
右手边坐着的是礼部右侍郎,吴道南,字会甫,江西人,性格较为持重,万历十七年中进士,授为编修,也曾经担任东宫直讲学士,在前首辅申时行的手下干过活,在申时行退休之前,将其安排到了顺天府知府的位置上,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才担任礼部右侍郎。
其外,还有翰林院掌院学士刘元震,以及几位负责祭祀、仪制的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还有负责观测天象、择选吉日的钦天监官员,负责记录、归档的史馆官员等……
洋洋洒洒三十四人之多。
王家屏清了清嗓子,环视众人,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极具分量:“今日召集诸位,乃为奉旨议定一事。陛下圣意,以为成祖文皇帝靖难戡乱,定鼎北都,功盖寰宇,然‘成’字虽美,未若‘太’宗更能彰显其承祧太祖、开创盛世之伟绩,欲追尊为 太宗文皇帝。”
“此事关乎宗庙礼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等需详加考据,厘定章程,务使合乎古礼,顺乎今情,报由陛下圣裁。”
在尚书大人开口之后,礼部左侍郎李廷机侍郎率先发言,他显然已做过功课:“王部堂,诸位大人。下官查阅皇明祖训、大明会典并前朝史籍。庙号之更易,非同小可,需有充分理据。按制,需先由我礼部会同翰林院,考据经史,详述成祖皇帝之功绩,阐明‘太宗’之寓意,并比照历代庙号更易之成例,上《请更成祖文皇帝庙号疏》,陈明缘由,恭请圣裁。此乃第一步。”
“疏文之起草,至关重要。需引经据典,如《礼记·祭法》所言‘祖有功,宗有德’,阐明成祖皇帝之功,足以配‘太宗’之号。并需考据,唐之世民,即为太宗,其功业与成祖确有可比之处。疏文当由翰林院秉笔,力求公允宏赡,彰显陛下孝思与对祖宗功业之重新评定。”
右侍郎吴道南补充道:“疏文之上,需附详议。我等需议定,更改庙号后,太庙神主、玉册、金宝当如何改制?”
“祭告天地、宗庙、社稷之仪注当如何调整?”
“天下臣民当如何晓谕?”
“藩王、勋贵、文武百官之贺表格式是否需变?此皆需一一拟定条陈,附于疏后。”
钦天监的官员这时才谨慎开口:“若陛下准奏,则需由我监择选吉日。更易庙号,需祭告天地、宗庙,此乃大典,日期需慎选,必择黄道吉时,以合天意,以慰祖灵。初步推算,年内大吉之日,或在冬至前后。”
………………
……………………
一位负责仪制的郎中提出细节问题:“太庙之中,成祖皇帝神位、谥册、宝印皆需更换。神位木质可重刻,然玉册、金宝材质贵重,工艺繁复,需内府监局协同,耗时恐不短。且更换之时,需行何仪注?是仅更换神主,还是需重新安奉?此需与太常寺详细会商。”
“《实录》、《玉牒》、《会典》乃至天下史书、典籍,凡涉及成祖庙号处,皆需相应修改。此乃浩大工程,需提前规划,以免疏漏。”
………………
………………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众人引经据典,反复商讨,从法理依据到具体操作,从核心仪式到细枝末节,逐一推敲。
最后也有了最终结果。
由李侍郎总其纲,会同翰林院刘学士,主笔起草《请更庙号疏》及附议条陈,吴侍郎协理,与太常寺、钦天监、内府各监局预先沟通。
各部司各尽其责,待疏文草成,再行合议,无误后,联署上奏……
也就是在六日后,这封奏疏上奏,转呈御前。
奏疏核心内详细阐述“太宗”庙号的历史渊源和崇高地位,列举明成祖朱棣的功绩,靖难、迁都、五征漠北、修《永乐大典》、遣郑和下西洋等,
靖难对于当时的天下人来说,在现在这边署名奏疏的三十多名官员看来,算不得功绩,可是对于当今陛下这一脉来说,确实是功绩……因为对于陛下来说,靖难是功绩,以一人之心夺百官之心,那么四舍五入来看的话,对于万历朝的官员们来说,也是功绩,这里面不包含内心想法。
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功绩,世宗皇帝才有礼法论证将太宗更改成了成祖皇帝……
更易理由, 强调“成”字虽彰其功,然“太”宗更能体现其继承太祖、开创一代制度、奠定帝国百年基业的历史地位,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之义。
在奏疏之后,附上详细的更定庙号事宜条陈,包括太庙神主、册宝改制方案,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的详细仪注,晓谕天下的诏书草案;藩王百官贺表格式,以及相关典籍修改的初步计划……
不要想着就是一个庙号,改了也就改了,实际上对于礼部来说,是很麻烦的,因为这代表着礼部府库所有记载中,不能在出现成祖皇帝的字样,要全部更改成太宗文皇帝。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量。
原先的记载都要封存,全部都要用新的……
朱翊钧在乾清宫仔细阅览了这份奏疏,对礼部和翰林院的工作非常满意。
他朱笔批红:“朕览卿等所奏,考据详明,议处妥当。成祖文皇帝功烈巍巍,改尊太宗,允协舆情。依议行。其祭告诸典,着各该衙门敬谨预备。钦此。”
朱翊钧批准之后,翰林院正式起草《上成祖文皇帝尊号为太宗文皇帝诏》,这是一份将要颁行天下的正式诏书,文辞庄重典雅,宣告此事的意义和皇帝的旨意。
同时起草祭告天地、宗庙的祝文。
内府监局奉命制作新的“太宗文皇帝”玉册、金宝,选用上等玉料和黄金,由最顶尖的工匠精心雕琢篆刻,此为重中之重,不容有失。
最终确定吉日。
经过反复推演,选定万历三十年十二月十五日 为祭告天地、宗庙,正式行礼的更制吉日。
并将诏书副本发往全国各布政使司、直隶府州,以及朝阳省,倭地,海外南洋府……以及琉球,安南等藩属国……
诏书下去半个月后,地方的藩王就已经开始上贺表了……
史馆、翰林院等部门开始系统性地在大明会典、皇明祖训以及后续修纂的史书中,将“成祖”统一改为“太宗”。
各地方官府接到诏书后,需在衙署前张榜公布,使天下臣民知晓……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