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梦境新生惊我居然能看见鬼摊牌了!我天道主子!有灵泉空间天之湮港片:开局穿越洪兴大头疯了!古代嫡女穿越到了七零年代全能医妃俏王爷安雪棠墨云景重生八零:佳妻致富忙薛凌程天源悟性逆天:我,果实掠夺者穿书后我的修炼之旅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241章 尸易无限(14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车过杭州湾跨海大桥时,江南的水汽愈发浓重,车窗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水雾,远处的余姚城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林野用纸巾擦了擦车窗,指尖触到怀里的青铜罗盘——罗盘正微微发烫,比在二里头时多了几分温润的震动,像是在呼应这片长江流域的史前沃土。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绿松石龙形器复刻模型,冰凉的松石质感与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等纪念品相互碰撞,仿佛在奏响一曲跨越七千多年的文明序曲。

“终于要见河姆渡的稻谷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路边的稻田和水塘不停按快门,雨水打湿了镜头,他也不在意,“之前在课本上看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就觉得特别神奇——七千年前的先民居然能造出这么精巧的房子!这次一定要看看实物遗迹!”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多了本刚买的《河姆渡文化探秘》,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疑问,比如“干栏式建筑怎么防潮”“骨耜是怎么用来耕地的”,甚至还临摹了陶器上的稻穗纹。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河姆渡遗址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出土稻谷的黑白照片。他推了推被水汽模糊的眼镜,指着窗外:“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和骨器工艺闻名。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遗址南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呈黑色泥炭状,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大量有机质信号,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保存完好的稻作遗存、完整的骨器群,甚至能找到河姆渡先民的生活遗迹,帮我们还原他们的日常劳作场景。”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余姚的乡间公路上平稳行驶,车轮碾过积水的路面,溅起细小的水花:“我已经联系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们派了河姆渡考古队的吴队长接应咱们。吴队长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三十年了,参与过河姆渡遗址的多次发掘,对泥炭层的处理和文物保护经验丰富,还复原过骨耜的使用方法。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吴队长已经撑着伞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工装服,裤脚沾满了黑褐色的泥炭,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稻壳标本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二里头发现夏代窖藏的事,我们都听说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河姆渡的秘密,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找到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发现更早的稻作层!”

走进会议室,吴队长把一张巨大的河姆渡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泥炭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的泥炭层厚度超过三米,有机质含量极高,保存文物的条件特别好——之前在这里出土过距今七千年的稻谷,连稻壳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根据物探数据,泥炭层下方有一片不规则的空洞,里面有密集的有机质和骨质信号,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河姆渡先民的‘储物窖’,用来存放粮食、工具和祭祀用品。但泥炭层特别松软,挖掘时容易塌陷,而且文物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会氧化,必须做好现场保护。”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几圈后,稳稳指向勘探区的东侧:“吴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新石器时代的储物窖通常靠近水源和居住区,东侧靠近遗址的‘河沟遗迹’,符合‘近水藏物’的习惯,而且罗盘的震动很温润,说明下面的文物多是有机质,应该保存得不错。”

吴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东侧的泥炭层表面有明显的人工踩踏痕迹,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是窖藏入口的‘封土层’,先民们用踩踏的方式压实泥炭,保护里面的物品!”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吴队长在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穿着防水服,在泥炭地里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清理表层土壤,用探针检测泥炭层的厚度;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河姆渡已出土器物的工艺,学习泥炭层文物的保护方法。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吴队长学习识别稻壳和杂草的区别,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骨耜、陶釜的草图,甚至尝试用泥巴模仿河姆渡陶器的制作手法。

第四天一早,探针传来重大发现——在东侧泥炭层下方两米处,探测到一个约十五平方米的空洞,空洞内有大量有机质信号,还有几个细长的骨质信号源,形态酷似骨耜和骨针。吴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河姆渡先民的储物窖!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挖掘,注意一定要用‘分层挖掘法’,每挖十厘米就记录一次,文物出土后立刻用保湿膜包裹,避免氧化!”

挖掘工作比想象中更艰难。泥炭层又软又黏,一铲子下去就会陷进去,稍不注意就会破坏文物。林野和阿凯穿着高筒胶靴,跪在泥炭地里,用小竹片一点点剥离泥炭,手指被泡得发白,却丝毫不敢懈怠——他们知道,每一块泥炭里都可能藏着七千年前的稻粒。吴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手里拿着喷雾器,时不时往挖掘现场喷水,保持泥炭的湿度,防止文物干裂。

挖到第五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根细长的骨质器物。吴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周围的泥炭——随着泥炭一点点被扫去,一把完整的骨耜渐渐清晰起来,骨耜的刃部还残留着使用过的磨损痕迹,柄部的钻孔里甚至还能看到残留的藤条纤维。“是河姆渡晚期的骨耜!”吴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保存得也太好了,比之前出土的都完整,说明下面肯定有更重要的文物!”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渐显露出来——一堆保存完好的稻谷,颗粒饱满,稻壳呈金黄色,虽然已经碳化,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形态;几件陶釜和陶碗,陶器表面刻着精美的稻穗纹和水波纹,器型规整,底部还有烟熏的痕迹,显然是日常使用的炊具;十几根骨针和骨簪,针尖锋利,簪子上还刻着简单的花纹,可见当时的骨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窖藏的角落,还堆着一捆编织物的残片,经吴队长辨认,这是用芦苇和稻草编织的“草席”,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编织品之一。

“我的天,这简直是河姆渡先民的‘储藏室’!”阿凯激动得捂住嘴,生怕呼吸太用力会吹走脆弱的稻粒,“这稻谷居然还能看清颗粒,太神奇了!”吴队长笑着说:“这都是泥炭层的功劳,泥炭里的酸性环境能抑制微生物活动,让文物保存几千年都不腐烂——你们看,那捆草席的纤维还很有韧性,说明当时的编织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林野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用镊子夹起一粒稻谷,放在放大镜下观察:“这稻谷的颗粒比现在的水稻小一些,但形态基本一致,说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掌握了成熟的稻作技术。”李教授则拿着相机,仔细拍摄每一件文物,尤其是陶釜上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环境——稻穗纹说明他们以农业为主,水波纹则说明他们生活在靠近水源的地方。”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和保护文物的时候,挖掘现场突然出现了塌陷的迹象,泥炭层开始往下滑动。吴队长脸色一变:“不好!泥炭层的稳定性太差,继续挖掘会引发更大的塌陷!大家赶紧把已发现的文物转移到保湿箱里,先撤离现场!”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保湿膜小心包裹稻谷和草席,用泡沫盒固定骨耜和陶器,阿凯甚至把自己的防水外套脱下来铺在地上,防止文物被泥水弄脏。就在最后一件文物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挖掘坑的一侧完全塌陷,泥炭和泥水灌满了坑洞。

“好险!”阿凯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手里还紧紧抱着装着稻谷的保湿箱,“刚才我还以为这些稻谷要被埋在泥炭里了,幸好咱们动作快!”吴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泥炭层挖掘本来就风险高,这次能把这么多文物安全转移,已经很幸运了。这些文物太珍贵了,尤其是那捆草席,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编织工艺有重大意义!”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把稻谷放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用特殊的溶液加固稻壳;用超声波清洗骨耜上的泥炭,保留刃部的使用痕迹;用蒸汽软化陶釜上的污垢,小心翼翼地修复陶器上的裂纹。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虽然只是做些传递工具、记录数据的小事,但也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比如如何通过稻粒的形态判断品种,如何用显微镜观察骨器上的制作痕迹。

在修复工作间隙,吴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站在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干栏式建筑复原模型、骨耜和稻谷标本,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七千年前河姆渡先民在稻田里劳作、在陶窑前制陶的场景。吴队长指着一组骨器说:“这些骨器不仅是生产工具,也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他们用动物的骨骼制作工具,既利用了自然资源,又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吴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河姆渡储物窖,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精准找到了窖藏位置,避免了很多弯路。以后要是还有新的发掘,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说不定还能找到更早的稻作遗存!”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吴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不管是河姆渡,还是其他遗址,只要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余姚。吴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骨耜复刻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骨耜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河姆渡之行,记住咱们的祖先在七千年前就创造出了这么灿烂的文明。”

林野接过模型,紧紧握了握吴队长的手:“谢谢您,吴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河姆渡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车慢慢驶出河姆渡遗址区,窗外的稻田和水塘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秦代青铜剑模型,还有刚得到的骨耜模型,每一件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时代的大门。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内蒙古红山——红山文化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余姚杨梅干,正吃得津津有味,“红山文化是不是那个出土了玉猪龙的地方?我之前在博物馆见过照片,圆滚滚的特别可爱!”

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对,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精美的玉器闻名。爷爷的日记里说,红山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藏着红山先民的玉礼器,比如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甚至可能有完整的祭祀玉器群,咱们下一站就去内蒙古!”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特别精湛,玉猪龙更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要是能找到完整的祭祀玉器群,就能进一步了解红山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红山文化的更多秘密。”

车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从江南水乡变成了华北平原,远处的燕山山脉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红山文化遗址的秘藏,保护好新石器时代的玉器,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北方源头,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精美的艺术瑰宝。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红山文化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六千多年的史前玉器,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在时光长河中永远燃烧,照亮更多人对历史的探索之路。

车过燕山山脉时,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农田变成了草原,远处的红山像一块暗红色的宝石,镶嵌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林野把车窗降下些,带着草原气息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突然开始轻微震动——比在河姆渡时多了几分沉稳,像是在与这片北方沃土下的红山文明产生共鸣。他摸了摸口袋里的骨耜复刻模型,木质的纹理与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面具等纪念品相互触碰,仿佛在诉说一段跨越六千多年的文明对话。

“终于要见玉猪龙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草原上的羊群和风车不停按快门,“之前在纪录片里看玉猪龙的样子,圆滚滚的身子,还有个小尾巴,太可爱了!这次一定要近距离看看,最好能摸摸复刻品!”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多了本刚买的《红山文化玉器图鉴》,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重点,比如“玉猪龙的纹饰特点”“玉勾云形器的用途”,甚至还模仿玉猪龙的造型画了几个简笔画。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红山文化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玉猪龙的黑白照片。他推了推眼镜,指着窗外:“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精美的玉器和祭祀遗址闻名。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红山遗址西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电阻率异常,磁法信号显示地下存在高密度物体,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完整的红山玉器群,比如玉猪龙、玉箍形器、玉勾云形器,甚至能找到红山先民的祭祀坑,帮我们还原他们的祭祀仪式。”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草原公路上平稳行驶,车轮碾过草地上的小路,扬起细小的尘土:“我已经联系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他们派了红山考古队的马队长接应咱们。马队长研究红山文化二十年了,参与过牛河梁遗址的发掘,对红山玉器的鉴定和保护经验丰富,还复原过红山先民的祭祀场景。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马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蓝色的蒙古袍,腰间系着红色的腰带,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玉片标本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河姆渡发现储物窖的事,我们都听说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红山文化的秘密,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找到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发现新的玉器窖藏!”

走进会议室,马队长把一张巨大的红山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重点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位于红山主峰的南侧,地势较高,符合红山先民‘依山祭祀’的习俗。根据物探数据,地下三米处有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矩形空洞,里面有多个高密度信号源,形态酷似红山玉器的轮廓。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红山先民的‘玉器窖藏’,用来存放祭祀用的玉礼器。但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薄,下面多是岩石,挖掘难度大,而且红山玉器很脆弱,稍微用力就可能断裂,必须做好现场保护。”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几圈后,稳稳指向勘探区的正中央:“马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红山文化的祭祀遗址通常与‘山形对应’,正中央对应红山主峰的‘龙脉’,很可能就是窖藏的核心入口。而且罗盘的震动很沉稳,说明下面的文物密度高,应该是玉器这类硬质器物。”

马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这片区域的正中央有一处不起眼的石堆,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石堆的排列很规则,像是人工堆砌的‘封石堆’,用来掩盖窖藏入口!”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马队长在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无人机航拍地形,用高精度探地雷达和磁法仪扫描地下结构;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红山已出土玉器的纹饰和工艺,学习红山玉器的鉴定方法。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马队长学习识别玉料的种类,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玉猪龙、玉勾云形器的草图,甚至尝试用橡皮泥模仿红山玉器的制作手法。

第四天一早,探地雷达传来重大发现——在石堆下方三米处,探测到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矩形空洞,空洞内有多个高密度信号源,形态酷似玉猪龙、玉箍形器和玉勾云形器的轮廓。马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红山先民的玉器窖藏!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清理石堆,注意一定要用‘小心轻放’的原则,每块石头都要做好标记,避免破坏下面的文物!”

清理石堆的工作异常艰难。石堆的石头经过数千年的风化,变得又脆又硬,需要用特制的撬棍轻轻撬动,每块石头都要记录位置和朝向。林野和阿凯轮流上阵,手心磨出了水泡,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却丝毫不敢懈怠——他们知道,每一块石头下面都可能藏着珍贵的红山玉器。马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时不时用手触摸石头,凭借经验判断是否接近文物层,一旦发现玉料的痕迹,就立刻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

挖到第六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块白色的玉片。马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周围的碎石——随着碎石一点点被扫去,一个玉猪龙的头部渐渐清晰起来,玉猪龙的身体蜷曲,头部有明显的猪首特征,眼睛和耳朵的纹饰细腻入微,虽然部分区域有细小的裂纹,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工艺。“是红山文化晚期的玉猪龙!”马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尺寸比之前出土的还大,保存得也更完整,说明下面肯定有更重要的玉器!”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玉器逐渐显露出来——一件完整的玉箍形器,器型规整,表面抛光细腻,内壁还有使用过的磨损痕迹;几件玉勾云形器,纹饰复杂,线条流畅,展现了红山先民高超的琢玉工艺;还有十几件小玉饰,包括玉珠、玉管、玉坠,每一件都小巧玲珑,工艺精湛。窖藏的中央位置,还放着一个方形的石匣,石匣内铺着干草,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套祭祀用的玉礼器,包括玉猪龙、玉璧、玉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红山玉器祭祀组合。

“我的天,这简直是红山玉器的博物馆!”阿凯激动得眼睛都亮了,刚想伸手去碰玉猪龙,就被马队长拦住:“别碰!红山玉器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表面非常脆弱,一旦接触空气和汗液,很容易发生风化和腐蚀。咱们得先用无酸纸包裹,再放进恒温恒湿的保护箱里。”

林野和马队长一起,用无酸纸轻轻包裹玉猪龙,再用吊带将其固定在保护箱内——当玉猪龙被缓缓抬出窖藏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马队长用特制的手电筒照射玉猪龙的表面,光线透过玉料,呈现出温润的光泽:“这是典型的‘河磨玉’,是红山玉器的主要原料,质地细腻,色泽温润,是玉中的珍品。”

李教授则拿着相机,仔细拍摄每一件玉器,尤其是玉勾云形器上的纹饰:“这些纹饰不仅美观,还反映了红山先民的宗教信仰——勾云形器可能象征着天空和云朵,玉猪龙则可能是先民崇拜的图腾,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

就在大家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窖藏突然轻微震动了一下,顶部的碎石簌簌落下,地面出现了细小的裂缝。马队长脸色一变:“不好!石堆下方的岩石层可能出现了松动,引发了局部塌陷!大家赶紧把重要玉器转移出去,尤其是玉猪龙和石匣里的祭祀玉器!”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无酸纸包裹玉器,用泡沫箱固定,阿凯甚至把自己的背包腾空,用来装那些小件的玉饰。就在最后一件玉器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窖藏的顶部完全塌陷,碎石和泥土灌满了坑洞,幸好所有人都及时撤离,没有造成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手里还紧紧抱着装着玉猪龙的保护箱,“刚才我还以为这些红山玉器要被埋在碎石里了,幸好咱们动作快!”马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红山地区的岩石层很不稳定,加上挖掘时的震动,塌陷是难免的。不过万幸,重要玉器都安全转移了,这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这套祭祀玉器,对研究红山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有重大意义!”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玉器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特殊的溶液清理玉器表面的污垢和附着物,用微晶石蜡填补玉猪龙上的细小裂纹;用超声波清洗玉箍形器的内壁,保留使用痕迹;用高清扫描设备记录每一件玉器的形态和纹饰,建立详细的文物档案。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虽然只是做些传递工具、记录数据的小事,但也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比如如何通过玉料的色泽判断年代,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玉器上的琢刻痕迹。

在修复工作间隙,马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红山文化博物馆。站在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玉猪龙、玉勾云形器和玉箍形器,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六千多年前红山先民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景。马队长指着一件玉猪龙说:“这些玉器不仅是红山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的玉器工艺,为后来的商周玉器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玉文化的源头之一。”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马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红山玉器窖藏,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精准找到了窖藏位置,避免了很多弯路。以后要是还有新的发掘,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说不定还能找到更早的红山玉器!”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马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不管是红山文化遗址,还是其他遗址,只要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红山。马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玉猪龙复刻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玉猪龙缩小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红山之行,记住红山文化的璀璨,也希望你们能继续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林野接过模型,紧紧握了握马队长的手:“谢谢您,马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红山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北方源头。”

车慢慢驶出红山遗址区,窗外的草原和红山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骨耜模型、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秦代青铜剑模型,还有刚得到的玉猪龙模型,每一件都像一颗珍珠,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和悠久历史。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云南元谋——元谋人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内蒙古牛肉干,正吃得津津有味,“元谋人遗址是不是那个发现了中国最早人类化石的地方?我之前在历史书上见过,听说距今有一百七十多万年!”

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对,元谋人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址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爷爷的日记里说,那里有个秘密窖藏,藏着元谋人使用的石器、骨器,甚至可能有保存完好的动物化石,能帮我们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咱们下一站就去云南元谋!”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元谋人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要是能找到元谋人使用的完整石器群,就能进一步了解早期人类的工具制作技术和生存能力。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早期人类文明的更多秘密。”

车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色从草原变成了山地,远处的横断山脉在阳光下泛着青绿色的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元谋人遗址的秘藏,保护好早期人类的文物,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知道我们的祖先在一百七十多万年前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出了早期的人类文明。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元谋人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一百七十多万年的早期人类文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在时光长河中永远燃烧,照亮更多人对人类起源和历史发展的探索之路。

车过金沙江大桥时,云南的阳光变得格外炽烈,窗外的山地渐渐染上深绿,远处的元谋盆地像一块被阳光烘烤的琥珀,镶嵌在横断山脉的余脉间。林野把车窗降下些,带着燥热气息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第一次出现了缓慢而持续的震动——不同于以往靠近文明遗迹时的急促,更像是在与百万年前的原始气息产生共鸣。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玉猪龙复刻模型,冰凉的玉质与骨耜、绿松石龙形器等纪念品相互触碰,仿佛在跨越时空,与早期人类的文明痕迹对话。

“终于要见元谋人的石器了!”阿凯扒着车窗,手里的相机对着路边的仙人掌和红土地不停按快门,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也不在意,“之前在生物课上学人类进化,元谋人可是咱们国家最早的人类代表,这次能看到他们用的石器,简直像穿越回百万年前!”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多了本刚买的《元谋人遗址探秘》,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疑问,比如“元谋人怎么制作石器”“他们靠什么食物生存”,甚至还模仿石器的形状画了几个粗糙的石片。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一本《元谋人遗址考古报告》,封面上印着出土石器的黑白照片。他推了推被汗水打湿的眼镜,指着窗外:“元谋人遗址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遗址之一,以出土的两枚门齿化石和大量石器、动物化石闻名。根据最新的勘探数据,遗址东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层呈红褐色,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密集的石质信号,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完整的石器群、动物骨骼化石,甚至能找到元谋人活动的遗迹,帮我们还原早期人类的生存场景。”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元谋的乡间公路上平稳行驶,车轮碾过红土地的路面,扬起细小的尘土:“我已经联系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他们派了元谋人考古队的赵队长接应咱们。赵队长研究旧石器时代文化三十年了,参与过元谋人遗址的多次发掘,对红土层的处理和石器鉴定经验丰富,还复原过元谋人制作石器的过程。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赵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浅灰色的工装服,裤脚沾满了红褐色的泥土,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石器残片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红山发现玉器窖藏的事,我们都听说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元谋人的秘密,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找到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发现更早的石器层!”

走进会议室,赵队长把一张巨大的元谋人遗址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图中一处标注着“红土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的红土层厚度超过五米,是典型的更新世地层,保存文物的条件特别好——之前在这里出土过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包括剑齿象、云南马的骨骼。根据物探数据,红土层下方有一片不规则的空洞,里面有密集的石质和骨质信号,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元谋人的‘活动遗址’,用来制作和存放石器,也是他们屠宰动物的场所。但红土层特别坚硬,挖掘时需要用专业工具,而且石器和化石都很脆弱,一旦受力就会碎裂,必须做好现场保护。”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罗盘指针缓缓转动几圈后,稳稳指向勘探区的北侧:“赵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早期人类的活动遗址通常靠近水源和食物来源,北侧靠近遗址的‘龙川江’支流,符合‘近水而居’的习惯,而且罗盘的震动很缓慢,说明下面的文物年代久远,应该是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或化石。”

赵队长眼睛一亮,赶紧拿出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北侧的红土层表面有明显的人工扰动痕迹,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形成的,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是元谋人活动留下的‘遗迹层’,红土层下面埋着他们的工具和猎物残骸!”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赵队长在勘探区进行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穿着防晒服,在红土地上用洛阳铲和探针检测土层厚度,采集土壤样本;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数据,比对元谋人已出土石器的形制,学习旧石器时代文物的鉴定方法。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赵队长学习识别石器和自然石块的区别,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刮削器、砍砸器的草图,甚至尝试用石头模仿元谋人制作石器的手法,结果把手指磨出了血泡。

第四天一早,探针传来重大发现——在北侧红土层下方三米处,探测到一个约三十平方米的区域,里面有大量石质信号,形态酷似刮削器、砍砸器等旧石器,还有一些细长的骨质信号,可能是动物骨骼化石。赵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元谋人的活动遗址!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挖掘,注意一定要用‘分层挖掘法’,每挖五厘米就记录一次,石器和化石出土后立刻用软布包裹,避免碰撞损坏!”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婚婚欲睡:腹黑老公请节制太子妃必须骄养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退婚后,她在年代吊打重生小白花七零位面小军嫂大清之祸害诸天无限基地小鲜肉从军记沈婉宋恒小说免费阅读诸天:从云岚宗开始显圣我成了六零后二次元日常物语重生90:辣妻要翻天大仙官我的姑父叫朱棣甜宠贴身辣妻家族崛起,从灵植夫开始快穿之盈满九十年代小奋斗综武:锦衣卫,摸尸就能变强
经典收藏闺蜜同嫁被抄家?空间在手啥都有穿越成霸总爸妈的崽,我太难了COS瞎子穿越盗墓世界背景后天灾之我携空间闯末世一笙慕君快穿之每个世界都在发疯最强佣兵美人今嫁夫人逃婚后,少帅追妻不装了!李迪的星际日常生活天灵谷仙缘凡人修仙:我有扇能穿越的青铜门我是特种兵之钢铁军人和反派狼王贴贴,我假孕成真了!废柴逆天,废物小姐竟是全系天才腹黑大佬家的小祖宗甜化啦!云霄路从东京开始的武圣灵气复苏:从仓鼠开始进化王爷痛哭,王妃画风逐渐走歪
最近更新死遁五年归,玉面将军成舔狗八零随军:大小姐认错老公被亲哭夫君,本宫徒儿有点多带着双胎去离婚,七零丈夫他疯了师奴神豪返现!男主播们为争宠红了眼寒门贵子嘘,京兆府来了位女杀神穿越后我成了半鲛人神印:成为骑士后,我是魔族团宠团宠四宝大佬,总裁夫人的马甲又爆了通房娇妾鬼灭:治愈术叠满,我攻略了义勇抛夫弃子后,我和前夫都重生了快穿:宿主她恃宠而娇快穿:满级大佬她独宠反派穿越年代,带着爹妈回乡当宠宝浮生仙满级传球的我,梅西C罗馋哭了我在美食副本篡位当BOSS囤货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