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首页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休夫逃荒:奶奶带我穿越吃肉肉时空穿越的恋爱极乐合欢功重生07成为初代网红疯了!古代嫡女穿越到了七零年代穿越到西沿王朝的女主陈情令续:小老祖驾到梦境新生艾莉丝之魔法巅峰重生之不被书写的人生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2242章 尸易无限(147)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挖掘工作比想象中更艰难。红土层经过百万年的压实,坚硬得像岩石,需要用小镐和铲子一点一点剥离,每挖一下都要仔细观察是否有文物痕迹。林野和阿凯轮流上阵,手心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却丝毫不敢懈怠——他们知道,每一块红土下面都可能藏着百万年前的石器,哪怕是一小块石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赵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手里拿着小刷子,时不时清理土层表面,一旦发现石器或化石的痕迹,就立刻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

挖到第六天下午,终于露出了一块不规则的石片。赵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轻轻清理周围的红土——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扫去,一把完整的刮削器渐渐清晰起来,石片的边缘有明显的人工打制痕迹,刃部还残留着使用过的磨损,显然是元谋人用来切割动物皮肉的工具。“是元谋人使用的刮削器!”赵队长激动得声音都在抖,“这保存得太完整了,比之前出土的都精美,说明下面肯定有更重要的石器群!”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渐显露出来——一组完整的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每一件都有明显的人工打制痕迹,展现了元谋人简单却实用的工具制作技术;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包括剑齿象的牙齿、云南马的腿骨,骨骼上还残留着石器切割的痕迹,证明这些动物是元谋人的猎物;最让人惊喜的是,在遗址的中央位置,发现了一片被火烤过的红土,上面还散落着几块炭屑——这是元谋人使用火的证据!

“我的天,这居然是元谋人用火的痕迹!”阿凯激动得跳了起来,刚想伸手去碰炭屑,就被赵队长拦住:“别碰!炭屑和烤红土都特别脆弱,一旦接触空气和汗液,很容易氧化消失。咱们得先用保鲜膜把这片区域覆盖起来,再用特制的托盘小心取走,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

林野和赵队长一起,用保鲜膜轻轻覆盖火迹区域,再用小铲子小心地将烤红土和炭屑铲进密封盒——当密封盒被缓缓取出时,大家都屏住了呼吸。赵队长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炭屑:“这些炭屑的形态很规则,应该是元谋人有意点燃的火焰留下的,不是自然火灾形成的。这说明百万年前的元谋人已经掌握了用火技术,能靠火取暖、烤熟食物,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重要一步!”

李教授则拿着相机,仔细拍摄每一件石器和化石,尤其是骨骼上的切割痕迹:“这些痕迹不仅证明元谋人会使用石器狩猎,还能看出他们的狩猎方式——用砍砸器杀死动物,再用刮削器切割皮肉,用尖状器处理骨骼,已经形成了一套简单的生存技能。”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和保护文物的时候,挖掘现场突然出现了塌陷的迹象,红土层开始往下滑动。赵队长脸色一变:“不好!红土层下面的砂岩层可能被破坏了,引发了局部塌陷!大家赶紧把已发现的文物转移到保护箱里,先撤离现场!”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软布包裹石器和化石,用泡沫盒固定,阿凯甚至把自己的防水外套脱下来铺在地上,防止文物被红土弄脏。就在最后一件文物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挖掘坑的一侧完全塌陷,红土和砂石灌满了坑洞,幸好所有人都及时撤离,没有造成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瘫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手里还紧紧抱着装着刮削器的保护箱,“刚才我还以为这些百万年前的石器要被埋在红土里了,幸好咱们动作快!”赵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元谋的红土层虽然坚硬,但下面的砂岩层很松散,挖掘时很容易引发塌陷。不过万幸,重要文物都安全转移了,这比什么都重要——尤其是这片用火痕迹,对研究人类用火史有重大意义!”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超声波清洗石器表面的红土,保留刃部的使用痕迹;用特殊的胶水修复断裂的动物骨骼化石,还原骨骼的完整形态;将炭屑和烤红土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碳十四测年和成分分析,确定火迹的具体年代。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虽然只是做些传递工具、记录数据的小事,但也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比如如何通过石器的打制痕迹判断制作方法,如何用显微镜观察骨骼上的切割痕迹。

在修复工作间隙,赵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元谋人博物馆。站在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元谋人门齿化石、石器和动物化石,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百万年前元谋人在龙川江边狩猎、制作石器、点燃火焰的场景。赵队长指着一件刮削器说:“这些石器不仅是元谋人生存的工具,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到后来的磨制石器、青铜器、铁器,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进化,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赵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元谋人活动遗址,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精准找到了遗址位置,避免了很多弯路。以后要是还有新的发掘,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说不定还能找到元谋人的其他化石!”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赵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不管是元谋人遗址,还是其他遗址,只要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元谋。赵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石器复刻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刮削器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元谋之行,记住咱们的祖先在百万年前就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努力生存,创造出了早期的人类文明。”

林野接过模型,紧紧握了握赵队长的手:“谢谢您,赵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元谋人,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和中华文明的源头。”

车慢慢驶出元谋人遗址区,窗外的红土地和龙川江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玉猪龙模型、骨耜模型、绿松石龙形器、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秦代青铜剑模型,还有刚得到的石器复刻模型,每一件都像一个里程碑,标记着从百万年前的早期人类到五千年文明史的漫长历程。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陕西半坡——半坡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云南鲜花饼,正吃得津津有味,“半坡遗址是不是那个仰韶文化的代表?我之前在历史书上见过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彩陶,听说特别有特色!”

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对,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约6000-6700年,以半地穴式房屋、彩陶和原始农业闻名。爷爷的日记里说,那里有个秘密窖藏,藏着半坡人的彩陶、石器和谷物遗存,甚至可能有完整的房屋遗迹,帮我们了解新石器时代早期农耕文明的生活场景,咱们下一站就去陕西半坡!”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半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早期农耕文明的发达。要是能找到完整的彩陶群和谷物遗存,就能进一步了解半坡人的生活方式和农业技术。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仰韶文化的更多秘密。”

车过秦岭隧道时,关中平原的风带着麦香扑面而来,远处的西安城在夕阳下泛着暖光,半坡遗址的标识牌在路边渐渐清晰。林野把车窗降下,怀里的青铜罗盘发出温和的震动,与口袋里的元谋石器复刻模型、玉猪龙等纪念品相互触碰,仿佛在与六千多年前的农耕文明轻声对话。阳光透过车窗,洒在罗盘的铜面上,折射出的光斑落在《半坡遗址考古图鉴》的封面上——那本阿凯新买的书,已经被他画满了彩陶纹样的草图。

“终于要见半坡彩陶了!”阿凯扒着车窗,相机镜头对准路边的麦田,“之前在美术课上临摹过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当时就觉得古人太会画了!这次一定要看看实物,说不定还能发现没见过的纹样!”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塞了几块从元谋带回来的红土标本,说是要和半坡的土壤做对比。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半坡遗址发掘报告》,指尖划过书中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图:“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6700年,是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以半地穴式建筑、彩陶和粟作农业闻名。根据最新勘探,遗址西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呈灰黑色,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密集的陶片和有机质信号,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完整的彩陶群、粟粒遗存,甚至能找到半坡人储存粮食的窖穴,帮我们还原他们的定居生活场景。”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通往半坡遗址的公路上平稳行驶:“我已经联系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半坡考古队的周队长会接应咱们。周队长研究仰韶文化二十年,参与过半坡遗址的补充发掘,对彩陶修复和聚落布局研究很深,还复原过半坡人的粟米烹饪方法。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周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浅褐色工装服,袖口沾着些陶土粉末,手里拿着一个装着彩陶残片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元谋发现早期人类遗址的事,考古圈都传开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半坡秘藏,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精准定位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找到半坡人的‘彩陶工坊’!”

走进会议室,周队长把半坡遗址的详细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西侧一处标注“待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靠近半坡遗址的‘居住区’,根据物探数据,地下两米处有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不规则空洞,里面有大量陶质信号和有机质信号,密度远超普通居住层。结合半坡人‘就近储存、集中制作’的习惯,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彩陶储存窖穴’,用来存放制作好的彩陶和待加工的陶土。但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松散,下面可能存在半地穴式房屋的基址,挖掘时必须小心,避免破坏建筑遗迹。”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指针缓缓转动后,稳稳指向待勘探区的西南角:“周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仰韶文化的窖穴多靠近水源和工坊,西南角靠近遗址的‘壕沟’,既方便取水制陶,又能防潮,很可能是窖穴的入口。而且罗盘的震动很温和,说明下面的文物多是陶质和有机质,保存条件应该不错。”

周队长眼睛一亮,拿起放大镜仔细查看:“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西南角的土壤颜色比周围深,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沉积,现在看来,这是人工填埋的‘封土层’,用来掩盖窖穴入口!”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周队长在勘探区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用小铲子清理表层土壤,用探针检测土层厚度,阿凯还跟着周队长学习辨别陶片——从陶土的质地判断是否为半坡时期的遗存,从碎片的弧度推测器物的形状。晚上,他们在驻地研究半坡彩陶的纹饰规律,李教授还特意找来半坡人面鱼纹盆的高清照片,给大家讲解纹样背后的图腾含义。阿凯听得入迷,笔记本上画满了鱼纹、几何纹的临摹图,甚至尝试设计“半坡风格”的新纹样。

第四天一早,探针传来重大发现——西南角地下两米处,探测到密集的陶质信号,部分信号的形态酷似彩陶盆、彩陶瓮的轮廓,还有一处信号显示为“片状有机质”,很可能是粟粒遗存。周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半坡人的彩陶窖穴!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挖掘,采用‘分层揭露法’,每挖十厘米就记录一次,陶片出土后立刻编号,避免混淆器物组合。”

挖掘工作比想象中更精细。土壤层松散易碎,一铲子下去就可能带起多片陶片,林野和阿凯跪在地上,用竹片一点点剥离泥土,手指被磨得发红,却丝毫不敢用力——他们知道,每一片陶片都可能是完整彩陶的一部分。周队长则在一旁指导,手里拿着软毛刷,轻轻清理陶片上的泥土,时不时停下来辨认陶片的纹饰:“这片是鱼纹残片,和人面鱼纹盆的纹样一致;这片是几何纹,应该来自彩陶瓮的腹部……”

挖到第五天下午,一片带有完整鱼纹的陶片显露出来。周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逐渐剥离,一个完整的彩陶盆渐渐露出全貌:盆口呈圆形,腹部刻着连贯的鱼纹,鱼眼用黑彩点绘,鱼鳍线条流畅,虽然盆沿有细小的磕碰痕迹,但整体保存完好。“是半坡中期的彩陶鱼纹盆!”周队长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比博物馆里的那件更完整,纹饰也更清晰,说明下面肯定有更多完整彩陶!”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渐显露:一对彩陶瓮,瓮身上刻着交错的几何纹,瓮口还残留着编织物的痕迹,显然是用来封口的;十几件彩陶碗,碗底大多刻着简单的符号,周队长说这可能是半坡人用来标记“归属”的记号;最让人惊喜的是,窖穴的角落堆着一筐碳化的粟粒,颗粒虽然已经发黑,但依然能看出饱满的形态,旁边还有几块尚未完全烧制的陶土块,上面留着手指按压的痕迹——这是半坡人制陶时留下的“指纹”!

“我的天,这居然是没烧完的陶土!”阿凯捧着陶土块,眼睛发亮,“你看这手指印,说不定就是六千多年前制陶的半坡人留下的!”周队长笑着点头:“这些陶土块和粟粒太重要了——陶土能帮我们还原半坡人的制陶工艺,粟粒则能证明他们的农业水平,甚至能通过检测知道当年的收成情况!”

李教授则专注于彩陶的纹饰研究,他指着彩陶瓮上的几何纹:“这些纹样不是随意绘制的,你看这线条的间距、角度,都有规律可循,很可能是半坡人用来记录季节、祭祀的符号,比之前发现的半坡符号更复杂,说不定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编号文物时,挖掘坑的东侧突然出现塌陷迹象,土壤开始往下滑动。周队长脸色一变:“不好!下面可能是半地穴式房屋的基槽,土壤支撑力不足!大家赶紧把已发现的文物转移到保护箱,先撤离现场!”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用软布包裹彩陶,用密封盒盛放粟粒和陶土块,阿凯甚至把自己的背包改成了临时保护箱,小心翼翼地装着易碎的陶片。就在最后一件彩陶瓮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挖掘坑的东侧完全塌陷,露出了半地穴式房屋的木质基柱——幸好撤离及时,没有造成文物损坏和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瘫坐在地上,手里还紧紧抱着装着彩陶盆的保护箱,“刚才我还以为这彩陶要被埋在土里了,幸好咱们动作快!”周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半坡遗址的建筑基址多在地下,挖掘时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不过万幸,重要文物都安全转移了,而且还意外发现了房屋基柱,这对研究半坡人的聚落布局更有帮助!”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彩陶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特殊的黏合剂拼接破碎的陶片,用微晶石蜡填补彩陶表面的细小裂纹,还通过高清扫描技术,将分散的陶片“虚拟复原”,还原出完整的彩陶形态。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阿凯甚至学会了简单的陶片清理——用软毛刷去除泥土,用棉签蘸取特制溶液擦拭污渍,动作小心翼翼,生怕损坏文物。

在修复工作间隙,周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半坡遗址博物馆。站在半地穴式房屋的复原场景前,看着玻璃柜里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六千多年前半坡人在房屋里制陶、烹饪、劳作的场景。周队长指着展柜里的粟粒标本说:“半坡人的农业已经很成熟了,他们不仅会种植粟,还会储存粮食、制作彩陶,甚至有了简单的聚落规划,这是中华文明农耕文明的重要起点。”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周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半坡彩陶窖穴,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还意外发现了房屋基柱。以后要是还有新的发掘,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说不定能找到半坡人的‘彩陶工坊’!”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周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以后不管是半坡遗址,还是其他仰韶文化遗址,只要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半坡。周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彩陶鱼纹盆复刻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彩陶盆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半坡之行,记住咱们的祖先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经创造出了这么灿烂的农耕文明。”

林野接过模型,紧紧握了握周队长的手:“谢谢您,周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半坡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农耕起源。”

车慢慢驶出半坡遗址区,窗外的麦田和关中平原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纪念品——从元谋的石器到半坡的彩陶,从红山的玉猪龙到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每一件都像一串珍珠,串联起中华文明从早期人类到农耕文明的漫长历程。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山东大汶口——大汶口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陕西肉夹馍,正吃得津津有味,“大汶口遗址是不是那个出土了‘蛋壳黑陶杯’的地方?我之前在纪录片里见过,杯子薄得像蛋壳,居然是五千多年前做的,太神奇了!”

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对,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是黄河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精美的黑陶、玉器和复杂的墓葬制度闻名。爷爷的日记里说,大汶口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藏着完整的黑陶器物、玉器和谷物遗存,甚至可能有反映社会等级的礼器,帮我们了解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结构,咱们下一站就去山东!”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工艺堪称‘史前黑科技’,尤其是蛋壳黑陶杯,壁厚不足一毫米,却能做到通体漆黑发亮。要是能找到完整的黑陶群,就能进一步还原大汶口人的制陶技术。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大汶口文化的更多秘密。”

车过黄河下游的浮桥时,齐鲁大地的麦浪在风中翻滚,远处的泰山像一道青黛色的屏障,守护着这片孕育了大汶口文化的土地。林野把车窗降下,带着麦香的风灌进来,怀里的青铜罗盘发出沉稳的震动——不同于半坡遗址时的温和,更像是在与地下黑陶的细腻质感产生共鸣。他摸了摸口袋里的半坡彩陶复刻模型,陶土的粗糙纹理与元谋石器、红山玉猪龙等纪念品相互触碰,仿佛在跨越时空,与五千多年前的制陶文明对话。

“终于要见蛋壳黑陶杯了!”阿凯扒着车窗,相机镜头对准路边的麦田和散落的村落,“之前在纪录片里看那个杯子,薄得能透光,居然是五千多年前手工做的,我到现在都想不通古人怎么做到的!这次一定要近距离看看,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厉害的黑陶器物!”他背上的防水包又鼓了些,除了一路收集的文物照片,还塞了本刚买的《大汶口黑陶工艺研究》,书页上已经画满了他标注的疑问,比如“黑陶怎么烧才能变黑”“蛋壳陶的壁厚到底有多薄”,甚至还模仿黑陶杯的形状画了几个歪歪扭扭的简笔画。

李教授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捧着《大汶口遗址考古报告》,指尖划过书中蛋壳黑陶杯的黑白照片:“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是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以精湛的黑陶工艺、复杂的玉器和明显的社会等级分化闻名。根据最新勘探,遗址北侧有一片区域的土壤呈灰黑色,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密集的陶质信号和少量玉质信号,咱们要找的秘藏很可能就在那里——说不定藏着完整的黑陶群、玉器礼器,甚至能找到大汶口人储存粮食的窖穴和制陶工具,帮我们还原他们的手工业和生活场景。”

张科长握着方向盘,在通往大汶口遗址的乡间公路上平稳行驶,车轮碾过麦田间的小路,扬起细小的尘土:“我已经联系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大汶口考古队的郑队长会接应咱们。郑队长研究大汶口文化三十年,参与过多次大汶口遗址的发掘,对黑陶修复和制陶工艺复原经验丰富,还亲手复刻过蛋壳黑陶杯。咱们先去考古队驻地汇合,等他详细介绍情况。”

车停在考古队驻地时,郑队长已经在门口等候。他穿着件深灰色工装服,袖口沾着些黑色的陶土粉末,手里拿着一个装着黑陶残片的密封袋,见到林野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一路辛苦!你们在半坡发现彩陶窖穴的事,考古圈都传开了,能和你们一起探寻大汶口的秘密,我特别期待——尤其是你这罗盘,听说能精准定位不同时代的遗迹,这次说不定能帮咱们找到大汶口人的‘黑陶工坊’!”

走进会议室,郑队长把大汶口遗址的详细测绘图铺在桌上,指着北侧一处标注“重点勘探区”的区域:“这片区域靠近大汶口遗址的‘手工业作坊区’,根据物探数据,地下一米五处有一个约二十五平方米的矩形空洞,里面有大量陶质信号,部分信号的密度和形态与已知的大汶口黑陶高度吻合,还有少量高密度信号,推测是玉器。结合大汶口人‘集中制作、分类储存’的习惯,我们判断这里可能是一个‘黑陶与玉器窖藏’,用来存放制作完成的珍贵器物。但这片区域的土壤层很特殊,下面有一层坚硬的‘钙化层’,挖掘难度大,而且黑陶尤其是蛋壳陶非常脆弱,稍微受力就会碎裂,必须做好现场保护。”

林野掏出青铜罗盘,放在测绘图上,指针缓缓转动几圈后,稳稳指向勘探区的正中央:“郑队长,您看这里——我爷爷的日记里提到,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窖藏多与‘水源和作坊对应’,正中央位置靠近遗址的‘大汶河’支流,既方便制陶取水,又符合‘居中藏器’的习惯,而且罗盘的震动很沉稳,说明下面的文物密度高,应该是黑陶这类质地坚硬但脆弱的器物。”

郑队长眼睛一亮,拿起放大镜仔细查看测绘图:“你这么一说,还真有道理!正中央的土壤颜色比周围更深,而且分布均匀,之前我们以为是自然沉积,现在看来,这是人工铺设的‘炭土层’,用来防潮和保护器物,是大汶口人储存珍贵物品的典型方式!”

接下来的三天,林野他们跟着郑队长在勘探区实地勘察。白天,他们穿着防晒服,用洛阳铲和探针检测土层厚度,采集土壤样本;晚上,就在考古队驻地研究大汶口黑陶的工艺特点,郑队长还特意带来了几块黑陶残片,让大家触摸感受其细腻的质地。阿凯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跟着郑队长学习辨别黑陶和普通灰陶的区别,还把每天的发现都详细记在笔记本上,画满了黑陶杯、黑陶鼎的草图,甚至尝试用泥巴模仿大汶口人的制陶手法,结果捏出来的“黑陶杯”歪歪扭扭,还被大家笑称“现代抽象派作品”。

第四天一早,探针传来重大发现——勘探区正中央地下一米五处,探测到密集的陶质信号,部分信号的形态酷似蛋壳黑陶杯、黑陶鼎的轮廓,还有一处信号显示为“片状高密度物体”,很可能是玉器。郑队长兴奋地拍着桌子:“找到了!这肯定是大汶口人的黑陶与玉器窖藏!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挖掘,采用‘微痕挖掘法’,每挖五厘米就用探照灯仔细检查,确保不遗漏任何细小文物,黑陶出土后立刻用定制的泡沫托固定,避免碰撞。”

挖掘工作比想象中更精细。土壤层下面的炭土层松软却脆弱,一铲子下去就可能破坏下面的器物,林野和阿凯跪在地上,用竹片一点点剥离炭土,手指被磨得发红,却丝毫不敢用力——他们知道,每一块炭土下面都可能藏着薄如蛋壳的黑陶。郑队长则在一旁指挥,手里拿着软毛刷,轻轻清理炭土表面,时不时停下来用放大镜观察:“这里有陶片的痕迹,小心剥离……这片是黑陶杯的口沿,薄得像纸,大家动作再轻一点!”

挖到第五天下午,一片乌黑发亮的陶片显露出来。郑队长赶紧让大家停下,用软毛刷小心清理周围的炭土——随着炭土逐渐剥离,一个完整的蛋壳黑陶杯渐渐露出全貌:杯身呈喇叭状,杯壁薄如蝉翼,通体乌黑发亮,杯柄上还刻着细小的弦纹,虽然杯底有轻微的磕碰痕迹,但整体保存完好。“是大汶口晚期的蛋壳黑陶杯!”郑队长激动得声音发颤,“这比博物馆里的那件保存得还好,壁厚估计不足一毫米,是大汶口黑陶工艺的巅峰之作!”

大家小心翼翼地继续清理,更多的文物逐渐显露:一对黑陶鼎,鼎身刻着精美的篮纹,鼎足呈兽蹄状,造型庄重;几件黑陶豆,豆盘边缘刻着连续的几何纹,豆柄上还留有清晰的旋纹,说明是轮制而成;最让人惊喜的是,窖藏的角落放着一个方形的木匣,木匣虽然已经腐朽,但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几件玉器——一件玉璧、两件玉钺,玉质温润,表面抛光细腻,显然是大汶口贵族使用的礼器。此外,窖藏里还发现了几件制陶工具,包括陶拍、陶轮的残片,上面还残留着黑陶的粉末,证明这里不仅是储存窖,还可能是制陶工匠的“成品仓库”。

“我的天,这玉钺也太精致了!”阿凯捧着玉钺,眼睛发亮,“你看这抛光的程度,比我见过的很多现代玉器都光滑,五千多年前的人怎么做到的?”郑队长笑着解释:“大汶口人的制玉工艺已经很成熟了,他们用解玉砂和水慢慢打磨,虽然耗时久,但能达到极高的精度。这些玉器和黑陶放在一起,说明主人的身份不一般,很可能是部落里的首领或工匠头领。”

李教授则专注于黑陶的工艺研究,他指着蛋壳黑陶杯的杯壁:“你们看这杯壁的厚度,均匀得像机器压制的,但实际上是手工轮制的,而且烧制时的温度和气氛控制得恰到好处,才能让陶土完全烧结,呈现出乌黑发亮的效果,这种工艺即使在现代,也很难完美复刻。”

就在大家忙着记录、编号文物时,挖掘坑的西侧突然出现塌陷迹象,炭土层开始往下滑动。郑队长脸色一变:“不好!下面的钙化层可能出现了裂缝,支撑力不足!大家赶紧把已发现的文物转移到保护箱,尤其是蛋壳黑陶杯,一定要用防震泡沫完全包裹!”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林野小心翼翼地将蛋壳黑陶杯放进定制的泡沫托里,阿凯则用软布包裹玉器,张科长和李教授负责转移黑陶鼎和制陶工具。就在最后一件黑陶豆被转移出去的瞬间,身后传来“哗啦”一声,挖掘坑的西侧完全塌陷,露出了下面的钙化层——幸好撤离及时,没有造成文物损坏和人员受伤。

“好险!”阿凯瘫坐在地上,手里还紧紧抱着装着玉璧的保护箱,“刚才我还以为这蛋壳黑陶杯要碎了,心脏都快跳出来了!”郑队长擦了擦额头的汗:“大汶口的窖藏多在炭土层和钙化层之间,挖掘时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不过万幸,重要文物都安全转移了,尤其是这件蛋壳黑陶杯,对研究大汶口的制陶工艺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接下来的两周,文物修复团队对出土的黑陶和玉器进行了紧急处理。他们用超声波清洗黑陶表面的炭土,保留器物上的原始痕迹;用微晶石蜡填补蛋壳黑陶杯上的细小裂纹,确保杯身的完整性;对玉器进行表面封护,防止氧化。林野和阿凯也跟着帮忙,阿凯甚至学会了简单的黑陶修复辅助工作——用软布轻轻擦拭黑陶表面,用放大镜检查修复后的痕迹,虽然只是打下手,却学得格外认真。

在修复工作间隙,郑队长带林野他们参观了大汶口文化博物馆。站在展厅里,看着玻璃柜里的蛋壳黑陶杯、黑陶鼎和玉器,林野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五千多年前大汶口工匠在陶轮前忙碌、在玉器旁打磨的场景。郑队长指着一件黑陶杯说:“这些黑陶不仅是手工业产品,更是大汶口文化文明程度的体现——从普通灰陶到精美黑陶,从简单器物到复杂礼器,反映了大汶口社会从平等到分化的过程,为后来龙山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离开博物馆的那天晚上,考古队为林野他们举办了送别晚宴。宴会上,郑队长端起酒杯,敬了林野一杯:“这次能发现大汶口黑陶与玉器窖藏,你们功不可没。尤其是小林,你爷爷的罗盘和日记,帮我们精准找到了窖藏位置,避免了很多弯路,还让我们发现了珍贵的制陶工具。以后要是还有新的发掘,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联系你们——说不定能找到大汶口人的制陶工坊!”

林野接过酒杯,心里暖暖的:“郑队长,您太客气了。保护文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能和您一起参与这次发掘,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关于黑陶工艺的知识。以后不管是大汶口遗址,还是其他龙山文化遗址,只要需要,我们随叫随到。”

第二天一早,林野他们准备离开大汶口。郑队长送他们到考古队门口,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蛋壳黑陶杯复刻模型:“这是按照你们发现的黑陶杯缩小复刻的,送给你们做纪念。希望你们能记住这次大汶口之行,记住大汶口文化的璀璨,也希望你们能继续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祖先的智慧。”

林野接过模型,紧紧握了握郑队长的手:“谢谢您,郑队长。我们一定会记住的,也会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大汶口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和精湛工艺。”

车慢慢驶出大汶口遗址区,窗外的麦田和大汶河渐渐远去。林野看着怀里的青铜罗盘,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各种纪念品——半坡彩陶、元谋石器、红山玉猪龙、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玉琮、甲骨文摆件、秦代青铜剑模型,还有刚得到的蛋壳黑陶杯模型,每一件都像一颗珍珠,串联起中华文明从早期人类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漫长历程。他拿出爷爷的日记,翻到新的一页,上面画着一张潦草的地图,标注着“湖北石家河——石家河遗址秘藏”。

“接下来咱们去哪里?”阿凯凑过来,眼里满是兴奋,手里还拿着刚买的山东煎饼,正吃得津津有味,“石家河遗址是不是那个出土了很多玉人像的地方?我之前在网上见过照片,那些玉人小小的,表情特别严肃,感觉很神秘!”

林野笑了笑,指着日记上的地图:“对,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以精美的玉器、大型聚落和复杂的祭祀活动闻名。爷爷的日记里说,石家河遗址附近有个秘密窖藏,藏着完整的玉人像、玉兽形器,甚至可能有反映祭祀活动的器物,帮我们了解石家河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咱们下一站就去湖北!”

大家都欢呼起来,张科长笑着说:“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工艺非常独特,尤其是玉人像和玉兽形器,造型简洁却充满神秘感,对研究长江中游文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咱们去了之后,还得联系当地的考古队,一起探寻秘藏,揭开石家河文化的更多秘密。”

车一路向南,窗外的景色从齐鲁大地变成了江汉平原,远处的长江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林野看着怀里的日记,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石家河遗址的秘藏,保护好四千多年前的玉器瑰宝,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的长江流域分支,知道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创造出了如此丰富的文化,构建出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他知道,新的冒险又要开始了。石家河遗址,还有那些沉睡了四千多年的玉器和祭祀器物,都在等着他们去发现,去守护。而他,也会带着爷爷的心愿,带着对古老文化的敬畏,继续走下去,让更多的历史宝藏重见天日,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在时光长河中永远燃烧,照亮更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和历史探索的道路。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甜宠贴身辣妻纯情校医穿进少女漫后被全员团宠了和离后王爷真香了猎谍四合院:回到52,我人间清醒大仙官离婚女人图鉴英雄联盟:我的时代三国:东归志!我家娘子在修仙娇娇王妃驾到,疯批王爷宠入骨太子妃必须骄养李易陆璃混在皇宫假太监全文免费阅读大结局尸王噬宠:妖女要翻墙妖妃其实是药引一觉醒来我隐婚了穿越后我凭种田脱单十龙夺嫡重生90:辣妻要翻天
经典收藏星星总会来护我探仙途:从凡人开始步步登天假千金一不小心养了反派,想跑路美人今嫁哄骗反派后,我被强制爱复仇!假千金血洗全家绝不原谅逍遥异能侠觅香鬼吹灯之秘墓异闻录假千金她是满级大佬-2玄学千金算命太猛,借渣男命用用中州梦史一人:闪闪果实赏你们一人一下狼少女的童话之旅超能勇士2守塔人日记天灾之我携空间闯末世长夏永不凋零卑微万人迷,每天都在被强制爱!快穿之每个世界都在发疯
最近更新师奴驸马们集体抽疯后,她被迫出手了抛夫弃子后,我和前夫都重生了炽吻失氧全系魔法师:逆天五小姐金枝藏羽急!死后成了宿敌金丝雀怎么办巡阴人恶雌狂刷好感,五个绝美兽夫沦陷吃瓜!顶流影后被爆一胎三宝团宠妹妹又掉马甲了小厨娘的菜,今天又发光了吗我的暴君系统天天想噶我老公满级传球的我,梅西C罗馋哭了暗潮无间鬼灭:治愈术叠满,我攻略了义勇和权臣一夜共感后,我女儿身暴露我在美食副本篡位当BOSS囤货和竹马分手后,被太子爷蓄意诱吻贫穷剑修:从废材苟到飞升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姒洛天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txt下载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 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